李錦
有分析認為,目前經濟的關鍵在于政府起用需求政策,需要在供給側改革和需求端刺激之間取得平衡,過度傾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導致難以挽回的后果。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雖然在不同時期會有所側重,但二者始終是不可分離的統(tǒng)一體,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在戰(zhàn)略上要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充分準備,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節(jié)奏和力度的關系,有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以,供給側改革應守好“五條底線”。
一、要充分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保持改革的戰(zhàn)略定力。“改革紅利”的產生不僅需要時間,而且需要支付“改革成本”。一些重大領域的改革,在短期內不但不能改善經濟,反而會令經濟更加困難,甚至可能引發(fā)各種震蕩,這對改革推進者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考驗執(zhí)行者的戰(zhàn)略定力。短期內較低的經濟增長率要有一條底線,這個底線是6%左右。只要在這個底線上面,就要堅持住。
二、從宏觀調控政策上辯證處理好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的關系,給需求端一個底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需求側管理給力,適度有效的經濟刺激政策將會為全面推進供給側改革創(chuàng)造更好、更大的環(huán)境。起用需求側到什么程度才不影響供給側改革,也得有個底線。供給側改革不可能也不應當忽視需求端,但也不能一搞需求端,就要被扣帽子,甚至招來不改革的壓力。
三、供給側改革,不要“雷聲大、雨點小”,要真干,各個部門的實招也要有個底線。2016年是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的開局之年,在這個新的特殊條件下,我們要實施相互配合的“宏觀政策要穩(wěn)、產業(yè)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行政改革、國企改革、財政改革、稅務改革、金融改革、社會保障改革、價格改革、流通改革,這些部門都要拿出道道來。
四、國有企業(yè)是供給側改革的主體,國企改革要加快,2016年走到哪一步也要有一條底線。重要領域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尤其需要突破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各種阻力,改革遇到的難度之大、風險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改革的艱巨性決定了供給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改革已經試了兩年,得讓全社會了解試點的結果。改革,也是要講“質量和效率”的。
五、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得有個邊界。供給側改革本質要求是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作用。什么事該放手,什么事該收手,得有底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這些層面的改革非一日之功可見,需要企業(yè)組織自身來解決。所有改革方案都要上級批準,便是一種反改革行態(tài),分明是計劃經濟的回歸。這種現(xiàn)象遲早要終結。
總之,拿出底線,也就是拿出負面清單。否則,在供給側改革和需求端刺激之間難以取得平衡,容易動搖,出現(xiàn)過度傾向。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