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燁
(肇慶市星湖文物管理所,廣東 肇慶 526020)
從七星巖市馬石刻看明初肇慶市馬的緣由
梁燁
(肇慶市星湖文物管理所,廣東 肇慶 526020)
七星巖摩崖石刻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中,有二通石刻記述明洪武年間朝使到肇慶市馬的史實。本來肇慶乃至廣東并不出產(chǎn)戰(zhàn)馬,那么朱元璋為何要于肇慶市馬呢?為此,本文擬對明初肇慶市馬現(xiàn)象作一歷史考察,以探究朱元璋于肇慶市馬之緣由。
七星巖;明朝;摩崖石刻;市馬貿易
肇慶七星巖有著豐富的摩崖石刻遺存,它不僅是七星巖歷史的見證,而且記述了歷史大事、宗教信仰以及朝代更迭,等等。例如,七星巖石刻就記錄了明太祖曾遣使臣到肇慶一帶市馬的史實,盡管只有二通,而且并未記述明代廣東市馬貿易史實的全部,但它卻折射出明太祖朱元璋對馬的渴求。
明朝立國之初,內外未寧,北有殘元勢力王保保的威脅,南有云南舊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的頑抗。太祖朱元璋為了驅除元蒙殘余勢力,維護統(tǒng)治和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在其后的北伐南征中,需要維持其軍隊強大的戰(zhàn)斗力,而軍馬則是明軍當時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的強弱往往是戰(zhàn)爭取勝的關鍵,正如恩格斯說:“騎兵在整個中世紀一直是各國軍隊中的主要兵種[1]。”洪武元年8月,明軍攻破元大都,旋即進入了追剿殘元勢力時期,無論與王保保在北方平原曠野的軍事角逐中,還是與云南舊元梁王在南方地險路狹的山地作戰(zhàn)中,騎兵則凸顯出其強大的攻擊力和遠程機動作戰(zhàn)能力。但明軍騎兵無論數(shù)量還是質量都不及舊元騎兵。為此,直到洪武末年,朱元璋仍然認為“今吾馬數(shù)少,止可去城三、二十里……[2]”與元軍交戰(zhàn);同時,也認識到“方今馬少,全仰步兵,必常附城壘,倘有不測,則可固守得全,以待援至,此上策也[2]?!睘榱搜a充戰(zhàn)馬,朱元璋采取了各種手段四處搜羅馬匹。明代史學家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市馬考》中記有:“高帝時,南征北討,兵力有余,唯以馬為急,故分遣使臣以財貸于四夷市馬。”[3]其中,肇慶“市馬”也是朱元璋獲取馬匹的基本方法之一。
縱觀明洪武一朝,朱元璋為了獲取馬匹,除了在滁州設太仆寺專司馬匹的繁養(yǎng)外,又在四川、陜西立茶馬司,以茶易“番馬”;在廣西置慶遠裕民司,市八番溪洞之馬。同時,還派出使臣至琉球、高麗、貴州,乃至廣東以綺段、綿布、銀鹽等市馬??梢姡魈鎸Λ@取戰(zhàn)馬的迫切需求。本文擬從七星巖市馬石刻入手,試就明洪武期肇慶市馬現(xiàn)象作一歷史考察,以探究朱元璋于肇慶市馬之緣由。
在七星巖摩崖石刻眾多題刻中,有二通石刻記述了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到肇慶市馬的史實,從時間上看比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市馬考》所記明朝遣使臣到廣東市馬還早兩年。
(一)《黎之記市馬》題記
該題記位于石室?guī)r洞內東壁,刻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石刻高40cm,寬40cm,全文豎十四行,共138字(圖1),文中記述了時任御史臺左大夫汪廣洋(字朝宗)奉皇命出使到廣東市馬一事。題刻云:
洪武七年冬十一月,朝使汪公、敬宗、啟宗,中書宣郎趙義,奉上命出帑市馬至廣東,暇日游觀星巖,命瓊山令李思迪題記。俾余書之,鑿工刻完。是月念一日,廣東衛(wèi)使閔整偕行,李鳳、尚可久、汪克已、王泰、陶貴陪侍,朝使汪公,宣郎趙公重游于此。諸公咸命余書石以紀歲月,余因其請,遂援筆而書之。時明洪武七年,歲次甲寅,子月念一日。崧臺諸生黎之敬書。
圖1 黎之市馬題記
碑文中提及的朝使汪公即汪廣洋,敬宗、啟宗為其弟。汪廣洋官至右丞相曾因事被貶,到廣東市馬時,剛復召為左御史大夫。朱元璋遣其赴廣東市馬,可看出明初對廣東市馬的重視。
(二)《李思迪游星巖》題記
圖2 李思迪游星巖題記
該題記位于石室?guī)r洞內西壁,也是刻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石刻高80 cm,寬60 cm,全文豎十五行,共205字(圖2)。碑文除了贊美七星巖山水形勝外,同時也提及汪廣洋奉詔市馬于廣東之事。題刻云:
天下勝境□之于世,萬古不朽。某處奇異,某處俊秀,人人得而知之,但耳聞不如目睹之親切也。洪武七年冬,御史臺左大夫汪公朝宗、其弟敬宗、啟宗,偕中書宣郎趙義、范遵禮,奉詔市馬于廣東,一日同會于肇慶,余為海南瓊山令,秩滿朝京,偶遇于此,獲識荊之愿。二賢昆仲遂邀,余與宣郎趙、守御千戶伍及長子成,共游于七星巖。觀其空洞玲瓏,瑰麗異常,千狀萬態(tài),并唐宋詩文雜詠,摩崖石刻,不可勝數(shù)。信乎,耳聞不如目睹之真也。徘徊久之,二昆仲乃命余略紀此行,以記歲月云。濟南李思迪謹題。時洪武七年十一月十八日記。
從上述二通題記的刻篆日期來看,并不是同一天刻于崖壁上,而是事隔三天。也就是說:《李思迪游星巖》是刻于十一月十八日,而《黎之記市馬》則是刻于十一月二十一日,這里說明了朝使汪廣洋在肇慶最少待了三天。
石刻中雖沒有明確說明朝使汪廣洋此番市馬的目的地是肇慶,但朝使們三天內二游七星巖,斷然不至于留戀山水,而忘卻了皇命吧?那么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在肇慶民間就有馬匹博易場所,足可讓朝使們在肇慶就可完成購買馬匹之任務?;蛟S會有人問:汪朝使只是途經(jīng)肇慶到云南、廣西等地買馬呢?云南是絕不可能,那時的云南仍在舊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的掌控之中,直至洪武十五年才收復;同為洪武七年,朱元璋在廣西也置一買馬匹機構,“內設大使一人,從八品,副使一人,正九品[4]”,專職負責市八番溪洞之馬。所以說朱元璋是無可能遣使臣到這二地買馬的。此外,還因受地理位置,特別是陸路交通不暢通等因素的影響,汪朝使奉皇命到廣東市馬之目的地應該就是肇慶。
肇慶歷為兵家必爭之地,嶺南之重鎮(zhèn),其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痕跡。就以明太祖朱元璋遣使臣到廣東買馬一事而言,除了史料有記述外,在肇慶還留下了許多與之相關的印跡。諸如,上述的市馬石刻以及馬欄崗、草場路,等等。這些歷史的印記都反映出,肇慶在明初時極有可能有一較大的馬匹博易場,或是西南馬匹運往中原途中的中轉站。
(一)七星巖之馬欄崗
五湖、六崗、七巖、八洞是肇慶七星巖地貌形勝的概括。其中,六崗之中有一位于阿坡巖之南,蟾蜍巖與仙掌巖之北的土崗,名曰:馬欄崗(亦稱萬松崗)。中國人對物象的定名通常會隱含著某些特殊含意,或取其形,或取其意,又或取其用。總之,總會給事物賦予一種特定的寓意或融入一些特別的記憶。
馬欄崗以“馬欄”為名,想必這座小小的土崗定與馬匹有著密不可分的相聯(lián)關系。曾是一個馬匹圈養(yǎng)場?或是一處馬匹寄養(yǎng)場?又或是一處馬匹博易場?帶著這一連串疑問,筆者曾對馬欄崗進行過實地考察,惜并未發(fā)現(xiàn)與馬匹相關的痕跡,這大概是因歷史的變遷或是山地用途的改變,與馬匹相關的歷史痕跡早已被時間所磨滅。但從相關史料及七星巖市馬石刻來看,這里極有可能是明初時朝使們博易而得的馬匹轉運寄養(yǎng)場。據(jù)《七星巖志》記:“七星湖前身是古河道余瀝,是一片低洼塱地,稱“瀝湖”、“野塘[5]。”亦就是講:古時的馬欄崗是四面環(huán)水的,當然也可通過湖堤、塘基登上這個小小的土崗。崗在水中,自然是草肥水美之地,可見此處的確是圈養(yǎng)馬匹之理想場所。
一個小小的土崗既被稱作馬欄崗,怎又會有萬松崗之名呢?這就要從歷史演進的角度去釋疑了。明洪武期肇慶并無周道可通廣州,西南地區(qū)流向廣州的馬匹和貨物到肇慶后,只能通過水路轉運。朱元璋從粵西地區(qū)博易而來的馬匹,只能圈養(yǎng)于肇慶,待采集到一定數(shù)量后,再用商船運至廣州分流到中原各地。若馬欄崗時為一個專用于寄養(yǎng)馬匹的土崗,人們自然會取其用,賦予其“馬欄”之名,這也符合中國人給物象取名的習慣。明成祖朱棣繼位后,沿襲了太祖朱元璋“威德兼施”的民族政策,在以德懷為主的基礎上,大力發(fā)展邊地貿易,除了在西北地區(qū)繼續(xù)以茶易“番”馬外,還在遼東地區(qū)開設馬市。明王世貞的《弇山堂別集·市馬考》就記有:“永樂三年立遼東開原、廣寧馬市[4]?!边|東地區(qū)馬市的設立拓寬了馬匹來源的渠道,從西北地區(qū)以茶易來的藏馬、新疆馬以及遼東地區(qū)馬市博易來的蒙古馬,基本可以滿足軍隊對馬匹的需求。加上西南馬與藏馬、新疆馬、蒙古馬相比后者更適宜用于戰(zhàn)場之角逐,逐漸西南馬在明廷對馬匹的需求中就失去了往日的位置,
由于明廷對馬匹采購地點重心的轉移,馬欄崗上昔日馬群滿山的景象已是一去不復返,只余一個空蕩蕩的土崗,“馬欄”之名從此名存實亡。直至明萬歷元年,時為廣東副使的李材在此崗上廣種松樹,并筑一觀景亭曰樹德。宣統(tǒng)《高要縣志》就記:“布松榕于土山兩峽。為亭,名之曰樹德,以盡收川原草樹煙月之奇[6]?!比f歷時議定的“星巖二十景”,其中就取此處為一景,稱“樹德松濤”。此后人們漸漸就將其稱之為萬松崗,但只要人們提起馬欄崗,當?shù)厝硕ㄖ乐傅氖乾F(xiàn)在的萬松崗。
(二)肇慶舊城區(qū)之草場路
每座城市的地名,尤其是舊城區(qū)那些老街巷的名稱都沉淀著頗多古老的記憶。肇慶也不例外,從其舊城區(qū)的街巷名字中,可隱約感受到這座古老城市過去的故事。肇慶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西江貫穿其間,史稱“當西南之要沖,扼兩廣之咽喉?!睔v為軍事之重鎮(zhèn),其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與戰(zhàn)事相關的痕跡,從舊城區(qū)的地名中也可見一斑。諸如水師營、米倉巷、忠勇路、草場路,等等。就拿草場路來說吧,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笨梢娂Z食與草料在古代的戰(zhàn)爭中是何等重要。該街道以“草場”定名,其背后定隱藏著許多與古時戰(zhàn)事必需品草料相聯(lián)的往事。
草場路位于古城之北約100米處,與朝天門相對,全長約1 000多米。清人屠英在其《肇慶府志》有這樣一段記載:“育嬰堂在北門外草場坊,乾隆十一年奉行建造,大小房屋二十七間……[7]717?!睆倪@段記述中我們可理解為,該草場在清代以前應已有之并設有牌坊。在古代的建筑中等級制度是非常嚴謹?shù)?,也只有官府或皇帝御賜的建筑才可配置牌坊,由此可見該草場應是官辦的并有一定規(guī)模。此外,《道光肇慶府志》還記有:“肇慶衛(wèi)在肇慶府城東,洪武初設守御千戶所,22年復改衛(wèi)官29員,旗軍867名[7]150。”亦即明初時,肇慶城的駐軍還不到1 000名,估計軍馬的配置也就是六百騎左右。那么該草場囤放的草料,除了為城中駐軍的軍馬配備之外,是否還為那些朝使們博易而來的馬匹作食糧之準備呢?這個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考證。事實上,明朝自永樂期后,就曾先后于遼東及長城九邊各鎮(zhèn)開設馬市,從那時起明廷所需的馬匹得到了緩解,西南馬自然就再也不是明廷必求之物了。清朝以后,該草場漸漸被荒廢,于是人們在廢棄的草場上建房立鋪,慢慢形成了街巷,但對此地人們仍沿用著“草場”之謂稱,所以就有了現(xiàn)在的草場路。
明初時明廷遣使臣到肇慶市馬的蹤跡可能遠不止這些,或者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又或者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已。不過就上述這些市馬遺跡就足以證實,在明初時肇慶的馬匹貿易應是相當活躍的,同時也應是西南馬匹分流到中原各地的轉運站所在地。
肇慶乃至整個廣東并不出產(chǎn)戰(zhàn)馬,在廣東境內只有瀧水(今羅定)原產(chǎn)一種“高不逾三尺……健而善行[7]656”的矮馬,據(jù)《羅定志》記載:“……乘之可于果樹下行[8]?!币蚨环Q為“果下馬”。但此馬種并不適宜用于戰(zhàn)場之角逐,那么朱元璋為何要遣使到肇慶購買戰(zhàn)馬呢?任何一種客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有它多方面的原因。為何會導致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歸納一下,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首先,是受馬匹來源的局限。眾所周知,漢民族地區(qū)歷來是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所需的馬匹大部分是以茶、綢緞、銀鹽等,從塞北、西北與西南地區(qū)博易而來。明洪武初期,與北部蒙元關系緊張,自然難由此地得到戰(zhàn)馬,獲取戰(zhàn)馬的渠道只能寄望于西北藏區(qū)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而西南地區(qū)所產(chǎn)的馬匹,只有云南馬才適宜作軍馬之用。
歷史上被稱之為“大理馬”,也稱為“蠻馬”的馬匹則產(chǎn)自于云南大理。據(jù)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蠻馬》記載:“南方諸蠻馬,皆出大理國,羅殿、自杞、特磨歲以馬來,皆販于大理者也[9]?!蹦纤螘r的軍用馬匹絕大部分是從廣西邕州橫山寨博易而來的“大理馬”,可見云南大理也盛產(chǎn)適宜于戰(zhàn)場所用的馬匹。洪武初,云南地區(qū)仍在舊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把控之中,明廷要想在云南境內直接獲取戰(zhàn)馬,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那么怎樣才能弄到“大理馬”呢?明太祖是聰明人,在廣西成立一個稱之為“慶遠裕民司”的機構,專職負責收購商賈從大理等地販來的馬匹;于廣東則不定時委派使臣到肇慶以財貸購買民間之馬。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市馬考》有這樣一段記載:“九年增給廣東馬價,先是遣兵部員外郎程益監(jiān)、察御史閻裕往廣東市馬,民間馬少,率于蠻境轉市以售于官[3]?!睆倪@段記述中可看出,明初商賈也會販馬到廣東,而肇慶作為粵西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商賈逐利入滇販馬至肇慶賣給當?shù)毓俎k或民市,應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也是有證可考的??傊彩怯旭R匹出現(xiàn)的地方,朱元璋不是在那里設置一個收購馬匹的專職機構,就是派出使臣以財貸易之,可見其對獲取戰(zhàn)馬的決心。
其次,是受地理位置與地方行政管理設置的制約。肇慶位于廣東境內的西端,其轄下的開建、封川(現(xiàn)合為封開縣)與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相接,廣西的西部則與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相鄰。從地理位置上看,在廣西設置“大理馬”與其它方物的固定博易場所,應是最為理想的選擇。
事實上,朱元璋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并已付于實施。據(jù)《明史》所記:“又于廣西置慶遠裕民司,洪武七年置……,市八番溪洞之馬,后亦革[4]?!蹦敲粗煸盀楹魏髞碛謱⑵涓镏兀吭蛴卸喾矫妫渲袕V西實施的土司制是個中原因之一。土司因世代相襲,有很強的割據(jù)性,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部分土司降而復叛,時而發(fā)生“?;笔录?,造成地方社會極不安定,不利于當?shù)厣虡I(yè)的發(fā)展。與廣西相比,肇慶于洪武初期已為府治,納入中央體制管理,其管理機制較為完善,生產(chǎn)力水平較高,社會治安相對穩(wěn)定,也具有一定的地域優(yōu)勢。加上朱元璋提出“寬裕以待民”主張的同時,其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在肇慶也得到了有效的實施。在各方面優(yōu)越條件都具備的前提下,肇慶成為西南地區(qū)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再次,是受水陸交通因素的影響。肇慶地處西江中下游北岸,從肇慶順流而下可達廣州,逆江而上可至德慶、梧州,再沿漓江,經(jīng)靈渠可達洞庭湖;從梧州潯江向西行可達云南、貴州以及巴蜀。而陸路則受阻于府城東面的羚羊山脈,明萬歷前并無周道可通廣州,只有一條“羚羊纖道”可與外界周道相連。所謂“纖道”即是古人行舟背纖的通道,羚羊纖道沿著羚羊峽北岸穿越整個峽谷,纖道是由纖夫挽纖拉船踩踏而成,崎嶇難行,且斷斷續(xù)續(xù)。直至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縣人陳一龍集資重修纖道,開山鑿石、填坑筑橋,歷時9個月,被稱之為“羚峽旱路”的峽路才算真正成通途??逃诿魅f歷的《羚峽路碑》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述:“羚羊峽……二廣接壤之通津也。第南北兩崖……尤多峭屼壁崖,為之閡隔,苦無一線可以通行……惟北岸連臂郡城,制臺重鎮(zhèn)在焉,微直商賈,往還不絕。而官僚、士庶、軍兵與凡游宦行旅,無時不泛楫經(jīng)過。偶遭水漲狂瀾,激石湍急,非假登山系纜,毋由力挽而前,奈無容足地步。稱險阻者,其來舊矣[10]?!庇纱说弥?,明洪武期的肇慶是沒有可容車馬通行之道可通廣州。
因受陸路不通因素的影響,西南地區(qū)流向中原的貨物以及商賈販來的馬匹自然停留于肇慶,等待船期,再分流到中原各地。而肇慶的水路交通卻十分發(fā)達,加上在以水運為主要分流貨物的時代,肇慶憑其得天獨厚的地緣優(yōu)勢,成為西南地區(qū)貨物流向中原的橋頭堡,同時也是內地貨物輸向西南地區(qū)的轉運站。
綜上所述,朱元璋于肇慶市馬除了出于軍事需求和政治目的外,還緣于其對馬匹來源以及交通運輸?shù)纫蛩氐目剂?。加上肇慶素有“當西南之要沖,扼兩廣之咽喉”之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發(fā)達的水路交通以及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促成了明初時肇慶馬匹交易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
[1]馬克思恩格思全集(卷一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5-306.
[2]胡廣,等.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M]//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1906.
[3]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八十九):市馬考[M]魏連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1 707.
[4]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五志第五十一:職官四)[M].北京:中華書局,1900.
[5]劉明安.七星巖志[M].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89:39.
[6]馬呈圖.宣統(tǒng)高要縣志(卷七)[M].肇慶:和發(fā)自動機印務局,1938:21.
[7]屠英.道光肇慶府志[M].羊城:內西湖街富文齋承刊印.
[8]周學仕.羅定志[M].廣州:大中工業(yè)社,1935.
[9]周去非.嶺外代答校注·禽獸門·蠻馬[M]楊武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349.
[10]肇慶市文物志編輯委員會.肇慶市文物志·羚峽路碑[M].肇慶市文物志編輯委員會(鉛?。?987:181.
Horse Commerce in Zhaoqing:Evidence from inscriptions in Seven Crags Park in Zhaoqing
LIANG Ye
(Culture Relics Management Office of Zhaoqing C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20,China)
In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Seven Crags Park in Zhaoqing is contained a wealth resource of histori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in which two records reveal the history of horses commerce in Zhaoqing City in the Period Hongwu of Ming Dynasty.In fact,horses were not fed in Zhaoqing and even Guangdong at the time.So why did the Emperor,Yuanzhang Zhu,send envoys there?For this,the author had done the studies on this unusul historic phenomenon to find out the reason of the horse purchase in Zhaoqing City.
Seven Crags Park;Ming Dynasty;inscriptions;horse commerce ca
K248.1;K877.4
:A
1009-8445(2016)03-0053-05
(責任編輯:姚 英)
2015-11-14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課題資助項目(GD11XZW05)
梁 燁(1961-),男,廣東肇慶人,肈慶星湖文物管理所文物博物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