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盧昊
在物欲橫流、消費主義盛行的現(xiàn)代社會,日本人卻日益傾向于“極簡主義”。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以“斷舍離”的精神,“對物件做減法”,以此進行自我減壓。由此日本社會還出現(xiàn)了只擁有極少私人生活物品、奉行簡單生活的“極限民”群體。在社會風氣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以簡約、樸素為特征的極簡主義風格流行于日本時尚設計領域,影響著人們的創(chuàng)意和品味。
“為生活做減法”
盡管現(xiàn)代極簡主義起源于歐美,但在現(xiàn)今日本卻成為一種流行生活方式,不少日本人開始遵循“減少、減少、再減少”的原則,為自己的生活“做減法”。由此日本還出現(xiàn)了不少“極限民”,他們以一種相對極端化的方式,主張“最大限度地減少生活物品”。他們的公寓中僅保留一張桌子、一個床墊,或一個簡單的拉門木柜,其它不必要的雜物一概扔去,屋子里空空蕩蕩(如圖),衣柜里的衣服只保留兩三套,衣服樣式簡便單一化,私人著裝制服化,出門則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像洞穴里的原始人一樣生活”。著有《我們已經(jīng)不再需要物品》一書的佐佐木典士稱,他們這樣的“極限民”舍棄了過去大量的存物,很多人只有十幾件衣物和生活用品,無用的裝飾用品或奢侈品則一樣沒有,為的是不在吃什么、穿什么和用什么這樣的日?,嵤律线^度耗費精力。這讓他們煥然一新,“將物質(zhì)生活極簡主義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即使不是追求極端“極簡”生活的日本人,很多也愿意在平時花一些時間整理自己的物品,并且“淘汰冗雜”,借此放松身心。筆者在日本認識一位供職于全球五百強企業(yè),年薪很高的當?shù)匕最I,他對筆者說,他在閑暇之余,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收拾和丟棄雜物,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掉,這對于工作壓力很大的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減壓方式。推崇極簡主義的作家指出,所謂“雜物管理學”不是簡單丟棄雜物的過程,而是一種心理上自省,回歸自我的過程。
源自日本禪宗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是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著名倡導者。她提出了所謂“斷、舍、離”的生活哲學,所謂斷即拒絕不必要的購買與消費,舍即丟棄多余生活物品,離即克制對物質(zhì)的欲望。山下在訪問禪寺時,因僧侶們簡單而虔誠的生活受到啟發(fā),扔掉了自己多余的物品,繼而在日本推廣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2000年起,山下在日本各地舉行以“斷舍離”為主題的講座,受到人們特別是高級白領與家庭主婦們的歡迎。她還大量著書,將極簡主義與生活方式、減肥法乃至職場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她自稱“雜物管理咨詢師”,倡導“雜物管理學”,主張讓人們整理自己的生活雜物,力求簡單,由此調(diào)整生活態(tài)度,被各媒體爭相報道,成為日本社會的流行話題。
在不少日本人看來,“日本式的極簡主義”并非西方的舶來品,在日本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12世紀禪宗佛教經(jīng)由中國傳入日本,在室町幕府時期達到鼎盛。以京都金閣寺、和服和歌舞伎為代表的浮華炫麗,和以桂離宮、能樂、茶道為代表的簡約樸素,構成了室町文化的“一體兩面”。其中,后者正是源自于禪宗佛教的世界觀?;谧诮探髁x和悲觀主義的“物哀”和“幽玄”情結使得日本人的審美觀傾向于“極簡”。在日本的禪宗寺院里,不用大量的綠樹流水,而用白沙、石頭和青苔組合勾勒,制造出所謂“枯山水”庭園,這被日本人認為是極簡主義的“早期形態(tài)”。日本的社會一貫注重體系、秩序和紀律,限制個體在正式社交中的任意性,因而需要宣泄壓力的日本人,在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間里更為注重“自然簡單”,以調(diào)適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
簡約影響到時尚界
在“越簡單越好”的社會風氣下,日本時尚界和消費品的設計也相當推崇極簡主義。事實上,日本的極簡主義設計在全世界很有名。它的設計風格被西方時尚界概括為如下幾個關鍵詞:不均等對稱、樸素、自然、靜寂與含蓄。日本的設計師們強調(diào),極簡主義的關鍵在于細節(jié)的精細,如深澤直人、原研哉等著名設計師,均在自己的作品中主張“以最簡單的方式表達美”?!皹O簡大師”原研哉身為日本著名品牌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jiān),他對極簡主義的貫徹,充分滲透到他設計的每一個酒杯、茶具、家具、生活用品中。設計師們的設計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品味,進一步推廣了極簡主義。不過也有日本評論家說,真正的極簡主義和消費主義是矛盾的,而產(chǎn)品設計師們基于廠商的利益,他們的設計表面樣式似乎簡單,但在素材、工藝上更加追求奢侈繁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