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淑梅
媽媽一輩子勤儉節(jié)約,對所有用過的物品都舍不得扔。隨著雜物越來越多,廚房、臥室、客廳、樓梯間……一切可以堆放雜物的空間都被占滿。屋外的小花園里也堆滿了破舊的鍋碗瓢盆等,蛇鼠蟲蟻經(jīng)常出沒在這個“重災(zāi)區(qū)”。
為了能給大家一個“容身之地”,也為了家里的清潔整齊,我們決定幫媽媽實施“斷舍離”行動。思想決定行動,第一步必須轉(zhuǎn)變媽媽的“雜物控”思想。
起步顯然是艱難的,我和老公花費了大半年的工夫,不厭其煩地為媽媽進行“雜物控”的利弊分析,終于找出了心理根源。其實,媽媽更多的是為了省錢,也有一些念舊的情分,整個過程經(jīng)歷了“同意-反對-同意-消極應(yīng)付-勉強同意”的反復(fù)“斗爭”。
我們一邊做媽媽的思想工作,一邊著手購買擺放雜物的整理架子,把該丟的都揀出來,把該留的整理歸類。這招的確有效,加上一段時間以來我們身體力行整理雜物、美化改造,面對煥然一新的屋子和花園,媽媽也欣然接受了。
從心理學(xué)角度看,老人愛囤雜物并不是物質(zhì)層面的匱乏,可能是情感的匱乏。從某種程度上說,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老人喜歡用囤積雜物來獲得相對的安全感,囤積雜物的過程可以釋放自己的情感,充實生活。因為滿屋子的雜物能給予他們一種被蠶繭包裹般的愜意和安全感。
舍棄掉的是無用的雜物,割舍不斷的是家人的親情。我們應(yīng)該更多地關(guān)注老人的心理需求,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幫老人學(xué)會“斷舍離”的同時,還要給他們帶去更多的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