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軍(廣西師范大學 設(shè)計學院,廣西 桂林,541006)
權(quán)與變:唐宋三家繪畫史籍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①
劉世軍(廣西師范大學 設(shè)計學院,廣西 桂林,541006)
唐宋三大美術(shù)史書《歷代名畫記》、《圖畫見聞志》、《畫繼》在作史態(tài)度、史料的運用與借鑒、文體的結(jié)構(gòu)與體例等諸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延續(xù)性,同時也醞釀著重大的變革。其中尤以《畫繼》的變化最大,也最徹底,社會功能論的弱化,品評觀的式微,史料的組織、史學結(jié)構(gòu)、體例與史學方法的運用在《畫繼》中均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如果從正統(tǒng)的史法角度來看,這些變革恰恰預(yù)示著中國繪畫史學走向成熟。
《歷代名畫記》;《圖畫見聞志》;《畫繼》;繼承;創(chuàng)新
蘇洵曾說:“圣人之道,有經(jīng)有權(quán)有機。”“使圣人而無權(quán),則無以成天下之務(wù);無機,則無以濟萬世之功?!保?]凡事均是有經(jīng)有權(quán),有權(quán)就會有變,變則通,通則化,繪畫史籍的修著也不例外。
從唐至宋,中國繪畫史學史上出現(xiàn)了三部前后接續(xù)的繪畫史著,即《歷代名畫記》、《圖畫見聞志》、《畫繼》,這三部史書在年代上首尾相接,內(nèi)容上互相補充,成為中國繪畫史學史上一道完美的史話??疾爝@三家史書的延續(xù)與變遷,有利于我們從更深層次上掌握中國繪畫史學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掌握中國繪畫史學走向成熟與完善的歷程,也有利于為我們將來治史提供范本與見證。關(guān)于這三部史書之間的關(guān)系,學者如畢斐②畢斐.《歷代名畫記》論稿.杭州: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 2008.1月版:89-95.時空. 論唐宋繪畫史籍的關(guān)系. 美術(shù)與設(shè)計,2011(02):36-41.、郭蘇晨、時空③、崔莉萍④崔莉萍. 論三家畫史的延續(xù)性. 美術(shù)與設(shè)計.2001(4):7-13.、馮鳴陽、辛立娥⑤辛立娥. 宋代畫學的時代特色.中國優(yōu)秀碩士生論文網(wǎng).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8.等均有所論及,各有所側(cè)重,本文將從史籍的構(gòu)建角度,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三部史書之間的繼承與變遷關(guān)系進行更加深入的解讀與分析。
我國最早的畫史著作是受秦漢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品藻風氣形成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品藻成風,據(jù)史載那時要做官須經(jīng)專門官員品鑒等級,才能上朝為官,即所謂的“九品中正”制。人物品藻開始注重的是人之孝行,即“察舉孝廉”。到了六朝時則主要品評人的神情、氣貌、風度等。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謝赫的《古畫品錄》應(yīng)運而生,它借鑒人物品藻的方式,以六法為準則,將二十七位畫家分成六品予以記傳和品評。它的這種品評性的做史方法在中國繪畫史學史中一直深受喜愛,比如后繼之(陳)姚最《續(xù)畫品》、(唐)彥悰《后畫品》、竇蒙《畫遺拾錄》、徐浩《畫品》、李嗣真《畫后品》、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一直到明清時期尚還有李開先(明)《中麓畫品》、王穉登《吳郡丹青志》、(清)黃鉞《二十四畫品》等,真是代不乏人。
《歷代名畫記》雖被現(xiàn)代學者定性為通史性著作,但是縱觀全書,其受品評觀念的影響十分大,張彥遠顯然是帶著品評的觀念與方式來著史的。在《歷代名畫記》卷二中,他首先列出了其心目中的品評等級——自然、神、妙、精、謹細,作為他給畫家作傳的依據(jù),他說:“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為病也而成謹細。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謹細者,為中品之中。”并且,他要“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保?]事實上他在卷四至卷十畫家傳記中基本上是這樣做的。下面以衛(wèi)協(xié)條為例來分析:
衛(wèi)協(xié)(上品下)。抱樸子云:“衛(wèi)協(xié)、張墨,并為畫圣。”孫暢之《述畫》云:“《上林苑圖》,協(xié)之跡,最妙;又《七佛圖》人物不敢點眼睛?!鳖檺鹬墩摦嫛吩疲骸啊镀叻稹放c《大列女》,皆協(xié)之跡,偉而有情勢;《毛詩北風圖》,亦協(xié)手,巧密于情思。”此畫短卷,八分題。元和初,宗人張惟素將來,余大父答以名馬并絹二百疋。惟素后卻索將貨與韓侍郎愈之子昶,借與故相鄒平段公家,以模本歸于昶,彥遠會昌元年見段家本,后又于襄州從事見韓家本。謝赫云:“古畫皆略,至協(xié)始精;六法頗為兼善,雖不備該形似,而妙有氣韻,凌跨群雄,曠代絕筆;在第一品曹不興下,張墨、荀勗上?!崩钏谜嬖疲骸靶l(wèi)之跡雖有神氣,觀其骨節(jié),無累多矣!顧生天才杰出,何區(qū)區(qū)荀衛(wèi),敢居其上?!睆┻h以衛(wèi)協(xié)品第在顧生之上,初恐未安,及覽顧生集,有《論畫》一篇,嘆服衛(wèi)畫《北風》、《列女圖》,自以為不及。則不妨顧在衛(wèi)之下,荀又居顧之上,則未敢知。[3]
從上例可見,張彥遠的傳記方法是首先給衛(wèi)協(xié)品第為“上品下”,即相當于其所定之“妙品”,然后例舉抱樸子、孫暢、顧愷之、謝赫、李嗣真等諸人的品評,最后拿出自己的觀點。翻檢張氏《歷代名畫記》,其卷四至卷十的歷代畫家傳記采用的都是這種方式:即先定品格,再引用諸家品評,最后亮出自己的觀點,予以評論。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品評的方式來記史的寫法。從史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夠正統(tǒng)的。從《春秋》、《左傳》,到《史記》、《漢書》,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史法都是以敘述為主,在必要的地方略作評論,點到為止?!稓v代名畫記》大部傳記卻與此相反。
但是這種品評的方法到了《圖畫見聞志》卻有了鮮明的改變,郭若虛在其序言中說:“嘗覽諸家畫記,多所品第。今之作者,互有所長,或少也嫩而老也壯,或始也勤而老也怠。今則不復(fù)定品,惟筆其可紀之能,可談之事?!保?]由此可知,郭若虛希望用一種更客觀,更接近史學的態(tài)度來記錄畫史。他也是試著以這樣的觀念來“惟筆其可紀之能,可談之事”。翻檢《圖畫見聞志》,郭若虛基本上實踐了他的初衷,但是歷史的印跡并不能一下子就抹掉,細審其書,還是能時見一些品評的影子,比如:
“丘文播暨弟文曉”條……并工佛道人物,兼善山水,其品降高、趙輩。
“跋異”條……工畫佛道鬼神,洛中福先寺有畫壁,其品次張圖也。
“陸晃”條……故所畫卷軸或為絕品,或為末品。
“僧傳古大師”條……弟子岳阇黎授學于師,其品次之。
雖然他沒有象張彥遠那樣先制定一套“自然、神、妙、精、謹細”的等級來給畫家定品,但是他說:“其品降高、趙輩”、“其品次張圖”、“其品次之”等語,也明確地表明了郭若虛心中還是帶著一種潛意識的品評觀。為此他還引用別的品評專家的語言來強調(diào)其所記述的畫家,例如“趙德齊”條,郭若虛在其傳末尾夾注曰:“辛顯評溫齊與德齊,皆次公祐之品?!庇帧皩O遇”條,注曰:“仁顯評逸品?!鄙矖l,注云:“仁顯云:筆蹤細碎,全虧六法,非大手高格也!”引用旁人的評語以見己意,這正是張彥遠常用之法。又“范瓊”條,注云:“辛顯云:范為神品,陳、彭為妙品。仁顯云:范、陳為妙品上,彭為妙品。嘗見文潞公家墳寺積慶院有移置壁畫婆叟仙一軀,乃范瓊所作,辛顯評為神品當矣!”[5]此條不僅引用了辛顯和仁顯的品評觀點,最后還表明自己的觀點:“辛顯評為神品當矣”,這也是張彥遠常用之法。由此亦可見證郭若虛對張彥遠的繼承。但是縱觀全書,亦僅以上數(shù)條而已,而且他也沒有像張彥遠那樣刻意給人分成若干品,他的品評觀多少還是無意識的。
總的來說,《圖畫見聞志》所記載人物的傳記基本上如其所云能做到“惟筆其可紀之能,可談之事?!睉?yīng)當說,這種客觀地記述畫家生平、才識與畫事的方法是最正統(tǒng)的寫史觀。因事見人,因畫見技,這才是寫史之本,合乎劉勰所提倡的“紀傳為式,編年綴事,文非泛論,按實而書”[6]之道,郭若虛此舉乃是具有一定的史學意義的?!秷D畫見聞志》的出現(xiàn)也標志著品評觀用于畫史著述的式微。
郭若虛的這種不分品的方法在宋代后期立刻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由北宋官方組織編撰的《宣和畫譜.敘目》中就說:“凡人之次第,則不可以品格分,特以世代先后,庶幾披卷者,因門而得畫,因畫而得人,因人而論世,知夫《畫譜》之所傳,非私淑人也!”[7]當然這種客觀化的寫史觀與宋代史學成熟亦有很大的關(guān)系,宋代官方與私修史學的成功為畫史寫作也提供了借鑒,他們都試圖努力用一種所謂公平、客觀的態(tài)度修史,郭若虛正是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此舉也預(yù)示著中國繪畫史學的修著開始走向成熟。
郭若虛客觀平實的寫實態(tài)度,不僅同時代的藝術(shù)理論家十分贊同,后世的研究者也對其作史的客觀態(tài)度推崇備至,如明代版本學家毛晉就在《隱湖題跋》中說道:“郭若虛生熙寧之盛時,就的所見聞,得若干人,以續(xù)彥遠之未逮,但有編次,殊乏品騭,一顰一笑政弗欲謝赫之低昂太著,李嗣真之空列人名耳。至深鄙眾工,謂雖畫而非畫者,而獨歸于軒冕巖穴,自是此翁之卓識也?!保?]由此可見,毛晉對郭若虛“殊乏品騭”之法是十分贊賞的,并且認為,這是一種“卓識”。清代周中孚也說:“(《圖畫見聞志》)以作者互有短長,不復(fù)定品,惟筆其可紀之能,可談之事,既諸家畫說,以及古念古今事跡,采拾略備,所論亦多深解畫理,誠足以上繼愛賓,而下接公壽矣!至深鄙眾工,謂雖畫而非畫者,而獨歸于軒冕巖穴,則又若虛之卓識也?!保?]
接續(xù)《圖畫見聞志》的《畫繼》則完全繼承并完善了郭若虛的史學觀。鄧椿在《畫繼》卷九中亦云:“予作此錄,獨推高雅二門,余則不苦立褒貶,蓋見者方可下語,而聞?wù)哓M容輕議?”又在其序言中說:“若虛不加品第,而其論氣韻生動,以為非師可傳,多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高雅之情所寄也?!蛑^若虛之論為太過,吾不信也!”可見鄧椿是完全接受郭若虛的史學觀的。事實上,他在《畫繼》中也是這樣做的,并且比郭若虛做得更成熟。據(jù)上文分析,郭若虛似乎還殘存著一點點品評的影子,引用別人的觀點再對畫家品評。而縱觀《畫繼》全書,再也不見這種分品記述的影子。
當然,我們不能說鄧椿未給畫家分品,就沒有價值傾向。從其書全文來分析,他還是獨推“高雅”二門的,所謂高雅二門指的就是“軒冕才賢”與“巖穴上士”。在鄧椿的《畫繼》中,其他諸卷人物均能客觀地記載人物的畫事、畫跡,基本不加以主觀評價,唯“圣藝”卷及“軒冕、巖穴”卷的人物傳記最具主觀色彩,其文也充滿了溢美之詞。例如他贊蘇軾云:“然先生運思清拔,其英風勁氣來逼人,使人應(yīng)接不暇,恐非與可所能拘制也?!痹u李公麟云:“蓋其大才逸群,舉皆過人也。……以予觀之,伯時既出,道子詎容獨步耶?”嘆乎米芾之作:“太高太奇,實曠代之奇作也?!敝皇窃谟浭鲞@些畫家時,“品”的觀念已不再直接用于畫家傳記。從《畫繼》之后,那種以“品”統(tǒng)罩全文的畫史鮮有所見,元代沒有一本,至明清時期才有零星的一兩本著作。當然,這也是中國繪畫史學著作構(gòu)建上的一種進步。
據(jù)許祖良同志考證,《歷代名畫記》引用的歷代典籍和著作達六十余種,既有先秦至隋的歷代史書,也有《老子》《莊子》《尚書》《周易》《周禮》等諸子經(jīng)典;既有文人士子寫的筆記、遺聞、志怪小說,也有《爾雅》《廣雅》《說文》等訓詁學、文字學著作 。當然《歷代名畫記》引用的最多的還是前代的畫論、畫史資料,計有東漢孫暢之的《述畫記》、三國魏曹植的《畫贊序》、晉衛(wèi)夫人的《筆陣圖》、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魏晉勝流畫贊》和《論畫》、南朝齊謝赫的《古畫品錄》、南朝陳姚最的《續(xù)畫品》、南朝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微的《敘畫》,以及唐代畫論家彥悰的《后畫錄》、李嗣真的《續(xù)畫品錄》、裴孝源的《貞觀公私畫史》、張懷瓘的《畫斷》、竇蒙的《畫拾遺錄》等?!稓v代名畫記》全書引錄前代畫論、畫史資料計180余處,其中引用較多的有《述畫記》13處、《畫拾遺錄》16處、《貞觀公私畫史》19處、《續(xù)畫品》21處,《續(xù)畫品錄》22處、《后畫錄》26處、《古畫品錄》31處。①參見許祖良. 張彥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245-255.
值得注意的是,張彥遠在引用前人畫論畫評時并非人云亦云,通常會用“彥遠按”、“彥遠云”、“彥遠曰”等列出自己的見解,既足征信,又成一家之言。如《卷六》記宗炳,引謝赫語云:“炳于六法,亡所遺善。然含毫命素,必有損益。跡非準的,意可師效?!睂Υ藦埵霞丛u道:“彥遠曰:既云必有損益,又云非準的;既云六法亡所遺善,又云可師效,謝赫之評,固不足采也?!痹偃缇砦濉邦檺鹬睏l,張彥遠先例引諸家對顧愷之的評價,如“謝赫云:‘深體精微,筆亡妄下,但跡不迨意,聲過其實,在第三品姚曇度下,毛惠遠上。’李嗣真云:‘顧生天才杰出,獨立亡偶,何區(qū)區(qū)荀、衛(wèi),而可濫居篇首,不興又處顧上。謝評甚不當也。顧生思侔造化,得妙物于神會,足使陵生失步,荀侯絕倒,以顧之才流。豈合甄于品彙。列于下品,尤所未字,今顧陸請同居上品?!◤┻h以本評繪畫,豈問才流,李大夫之言失矣?。┮ψ钤疲骸櫣溃毶猛?,荀、衛(wèi)、曹、張,方之蔑然,如負日月,似得神明,慨抱玉之徒勤,悲曲高而絕唱;分庭抗禮,未見其人;謝云聲過其實,可為于邑?!瘡垜循徳疲骸櫣\思精微,襟靈莫測,雖寄跡翰墨,其神氣飄然,在煙霄之上,不可以圖畫間求?!瘡埵喜粎捚錈┑匾昧酥x赫、李嗣真、姚最、張懷瓘等人的評論,比較他們之間的異同,分析得失,最后才亮出自己的觀點:“象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顧為最。喻之書,則顧、陵比之鐘、張,僧繇比之逸少,俱為古今之獨絕,豈可以品第拘。謝氏黜落,未為定鑒?!保?0]
同時對于一些史料,張彥遠也進行了詳細考評,如卷三記東都洛陽敬愛寺畫時,張彥遠寫道“據(jù)裴孝源《畫源》云有孫尚子畫。彥遠按:敬愛寺是中宗皇帝為高宗、武后置,孫尚子是隋朝畫手,裴君所記為謬矣!”以此可見張氏并非只是一味地盲從,而是非常注重史料的考證,這也是史家之大法。
張彥遠運用史料的特點,我們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概括:“撮諸評品,用明乎所業(yè),亦探于史傳,以廣其所知”[11]。對此,余紹宋的評論最為中的,他說:“(《歷代名畫記》)征引他家品評,而時出斷制,非同輯錄?!薄胺泊私院髞碜鳟嬍匪ゴ?。顧如此杰作,而后人絕鮮稱道之者,蓋因其不以史法自鳴,而讀者遂以為不過著錄名畫之書,漫不加察,所謂不善讀書之過,茲故為表而出之?!保?2]
《圖畫見聞志》的史料主要是綜合了《歷代名畫記》以后的著作,如《廣畫新集》、《江南畫錄》、《廣梁朝畫目》、《江南畫錄拾遺》、《潭賓錄》、《圣朝名畫評》、《國史異纂》、《開天傳信記》、《獨異志》、《酉陽雜俎》、《益州名畫錄》以及唐人及唐以后的史書、筆記等。其中卷一《敘自古規(guī)鑒》一篇,分別從《周易》、《魯靈光殿賦》、《漢書》、《后漢書》、《舊唐書》等書中擷取了一系列故事來證明繪畫的教化功能;《敘圖畫名意》一篇則是郭若虛從前人各種畫籍中摘記下來的畫名目錄,郭若虛在篇末雙行夾注中說:“以上圖畫雖不能盡見其跡,前人載之甚詳,但愛其佳名,聊取一二,類而錄之。”[13]《圖畫見聞志》卷二至卷國四的畫家傳記部分,是郭若虛“考諸傳記,參較得失,編而次”,條理而成。據(jù)金維諾先生考證,其中卷二紀藝上中所述唐代的畫家傳記,有17人是依據(jù)《益州名畫錄》整理而成;五代以后91人傳記中,27人出于黃體復(fù)的《益州名畫錄》,11人源自劉道醇的《五代名畫補遺》。卷五《故事拾遺》則是多是抄輯前人文獻而成,一個最主要的來源就是《太平廣記》。由此可見郭若虛在寫作過程中亦參考了大量的畫史、畫傳、畫評以及其他一些史學著作。
不過在史料的運用方法上,《圖畫見聞志》卻是與《歷代名畫記》背道而馳。據(jù)前所述,《歷代名畫記》使用史料的方法在于“撮諸評品,用明乎所業(yè),亦探于史傳,以廣其所知”,簡單地說,其法是“用宏”,也就是將諸家史料綜合起來,再予以評論。而《圖畫見聞志》的運用方法則是“取精”,也就是將史料簡化。下面試以“趙公祐”條為例來說明。“趙公祐”的史料郭若虛是參考《益州名畫錄》寫成,試看兩者的異同:
《益州名畫錄》:“公祐者,長安人也,寶歷中,寓居蜀城,攻畫人物,尤善佛像、天王、神鬼。初,贊皇公李德裕鎮(zhèn)蜀之日,賓禮待之。自寶歷、太和至開成年,公祐于諸寺畫佛像甚多。會昌年,一例除毀,唯存大圣慈寺文殊閣下天王三堵、閣里內(nèi)東方天王一堵、藥師院師堂內(nèi)四天王并十二神、前寺石經(jīng)院天王部屬,并公祐筆,見存。公祐天資神用,筆奪化權(quán),應(yīng)變無涯,罔象莫測,名高當代,時無等倫。數(shù)仞之墻,用筆最尚。風神骨氣,唯公右得之,六法全矣!”
《圖畫見聞志》卷二《紀藝上》:“趙公祐,成都人,工畫佛道鬼神,世稱高絕。大和間已著畫名。李德裕鎮(zhèn)蜀,以賓禮遇之;改蒞浙西,辟從蓮幕。成都大慈、圣興兩寺,皆有畫壁?!?/p>
《圖畫見聞志》“趙公祐”條雖然完全從《益州名畫錄》中輯出,但是他剔除了那些啰唆的記載以及華麗的溢美之詞,做到了言簡意賅。相比黃休復(fù),郭若虛的文筆簡潔,不枝不蔓,要言不煩,甚得修史之體。從今人的需求來說,郭若虛這種做法丟失了很多史料細節(jié),但是從做史的方法來說,郭若虛的這種簡約的手法又是比較正統(tǒng)的。合乎劉勰所強調(diào)的“尋繁領(lǐng)雜之術(shù),務(wù)信棄奇之要,明白頭訖之序,品酌事例之條,曉其大綱”之道及“文質(zhì)辨洽”[14]之理。
與《圖畫見聞志》及《歷代名畫記》不同的是,《畫繼》創(chuàng)造性地大量引用前人或當代文人的詩集、文集及筆記。書中采用的論著如:郭熙《林泉高致》、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宋子房《畫法六論》、李廌《德隅齋畫品》、張舜民《畫墁錄》及歐陽修、蘇軾、蘇轍、黃庭堅、邵澤民、謝無逸、徐師川等數(shù)十人詩文集等,都是他“稽之方冊”的范圍,資料較為豐富翔實。據(jù)我考證,《畫繼》中錄用米芾《畫史》的資料有15處、蘇軾詩文25處、黃庭堅詩文17處、晁補之詩文7處、張舜民詩文4處、陳師道詩文2處、陳無已詩文3處、王安石詩文2處、秦觀詩文1處等等。所以鄧椿說:“予嘗取唐宋兩朝名臣文集,凡圖畫紀詠,考究無遺?!崩梦娜嗽娢?、筆記體小說等資料引入史書似乎是受歐陽修的影響,鄧椿的這種取材之法從另一個方面豐富了繪畫史學的取材范圍。
至于在寫作上,《畫繼》往往是先輯出各家史料,然后將其有機整合。以“光州防御使令穰”條為例,此條前半句“雅有美才高行,讀書能文”,出自李廌《德隅齋畫譜》。第二句“少年因誦杜甫詩,見唐人畢宏、韋偃,志求其跡,師而寫之,不歲月間便能逼真?!背鲎浴赌f漫錄》,其原文為:“宗室令穰大年,善丹青,清潤有奇趣。少年讀書,以唐王維、畢宏、韋偃皆以畫得名,乃刻意學之,下筆便有自得。”[15]中間部分“……其所作多小軸,甚清麗。雪景類世所收王維筆。汀渚水鳥,有江湖意?!蹦顺雒总馈懂嬍贰贰白谑伊铕Υ竽辍睏l[16]。后面“又學東坡作小山叢竹,思致殊佳,但覺筆意柔嬾,實少年好奇耳!”及“更屏聲色裘馬,使胸中有數(shù)百卷書,當不愧文與可?!背鲎渣S山谷之詩《題宗室大年永年畫》[17] 1113-288。其結(jié)尾部分……山俗嘗詠其《蘆雁》云:“揮筆不作小池塘,蘆荻江村雁落行。雖有珠簾巢翡翠,不忘煙雨罩鴛鴦?!币玫氖屈S山谷詩《戲題大年防御蘆雁》[17] 1113-398。可見此條分別從李廌、黃庭堅、張邦基、米?等人文集中輯出,鄧椿所要做的是如何把這些所有有關(guān)趙令穰的信息有機的糅合起來。值得稱道的是,鄧椿做得非常出色,他能將諸家記載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己的見解與語言,使其不生硬,亦不露斧鑿痕跡,這就是鄧椿的高明之處。
近代有學者為此而譏評鄧椿所著為雜抄,但是據(jù)我所知,古人寫正史大都如此。著史與著詩文不同,史家只要認為其所記載的材料是真實可靠的即可納入其書。試以《新唐書》、《資治通鑒》為例,哪部著作沒有參考大量前人史書、文集及筆記。據(jù)史家考證,《資治通鑒》搜羅史料除取舍十七史(《史記》至《新五代史》)、十九種正史于一書外,還參考了奏議、文集、墓志、筆記、碑文、小說、行狀、譜牒、別傳、野史等,引用雜史諸書多達三百五十九種。司馬光在引用這些著作時亦并沒有全部注明出處,標明材料的來源。所謂引用別人資料要標明出處,明示頁碼之類的做法,乃是當代的學術(shù)規(guī)范之法,古代并不強求!
三家畫史在寫作結(jié)構(gòu)、體例上也存在一種漸變關(guān)系,以《歷代名畫記》為例,卷一至卷三是對畫史、畫理、畫法、畫鑒先做理論上的概述與總結(jié),其中“敘畫之興廢、敘畫之源流、論傳授南北時代、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述古之秘畫珍圖”涉及的是畫史知識;論畫山水林石、論畫六法、論顧陸張吳用筆等所論述的是畫法理論;論畫體工用、論裝褙裱軸敘說的是畫工理論;敘自古跋尾押署、論鑒識收藏購求前閱玩、敘自古公私印記則表述的是畫鑒知識。而卷四至卷十則是畫家傳記。在給畫家作傳時,《歷代名畫記》大體上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順序,給自軒轅至唐會昌年間共三百七十二位畫家一一作傳。
《圖畫見聞志》的結(jié)構(gòu)與體例基本上繼承了《歷代名畫記》的做法,其卷一“敘諸家文字、敘國朝求訪、敘圖畫名意、敘自古規(guī)鑒、論衣冠異制、論制作楷模、論氣韻非師、論曹吳體法、論用筆得失、論婦人形相、論吳生設(shè)色、論三家山水、論收藏圣像、論畫龍體要、論黃徐體異、論古今優(yōu)劣”依照的是《歷代名畫記》卷一至卷三的寫法,也大致記述了畫史、畫法、畫鑒等諸方面的內(nèi)容。其中敘諸家文字、敘自古規(guī)鑒、敘國朝求訪、敘圖畫名意等描述的是畫史知識;論衣冠異制、論制作楷模涉及的是畫工知識;論用筆得失、論曹吳體法、論吳生設(shè)色、論畫龍體要、論三家山水、論黃徐體異等論述的畫法知識;論收藏圣像、論古今優(yōu)劣、論氣韻非師則是畫鑒知識。而其卷二至卷四,則亦基本上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記敘了自唐會昌元年后至五代、至北宋熙寧七年間共276人的生平、才識及畫藝、畫跡。這幾部分內(nèi)容的寫法《圖畫見聞志》和《歷代名畫記》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卷五、卷六,《圖畫見聞志》用兩卷的篇章記述了繪畫史上的一些秩聞逸事,卷五“故事拾遺”記載了唐朝、朱梁、王蜀總二十七事,而卷六“近事”則記述的是皇朝、孟蜀、江南、大遼、高麗、總?cè)?,增強了畫史的故事性。兩部畫史的?nèi)容結(jié)構(gòu)可做以下示意圖:
從上面的組織結(jié)構(gòu)圖可以明顯地體會《圖畫見聞志》對《歷代名畫記》的繼承與革新關(guān)系。從大體的寫作結(jié)構(gòu)來說,《圖畫見聞志》前面部分基本上借鑒了《歷代名畫記》的寫法,所記述的都是畫史知識、畫法理論、畫工理論、畫鑒知識及畫家傳記,唯在最后兩卷增加了一部分秩聞逸事(即第五卷故事拾遺與第六卷近事)的記錄。但這只是從表面大的關(guān)系上考察,實際從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上來研究,《圖畫見聞志》還醞釀了更大的變革。而這個變化主要發(fā)生在對當代畫家的敘述方式上。《歷代名畫記》用了兩卷的篇幅(即第九卷—第十卷)對唐代207位畫家進行描述與評價,《圖畫見聞志》也用了兩卷的容量(即第三卷、第四卷)為北宋一百六十六人作傳。但在排列這些當代畫家的方式上,兩部巨著存在明顯的差異:《歷代名畫記》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安排畫家順序的,比如閻立德與閻立本是唐高祖至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物,故其傳就放在最前面,吳道子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人物,于是其傳就放在中間,大小李將軍生于吳道子之后,故其傳也列在后面;而《圖畫見聞志》卻用了一種特殊的內(nèi)在方式為這些畫家排序,他把北宋的畫家分成“仁宗皇帝、王公士大夫依仁游藝臻乎極至者、高尚其事以畫自娛者、業(yè)于繪事馳名當代者”四大塊,這是一種典型的按照人物身份地位作傳的方法,而這種作史的方法則源于傳統(tǒng)的紀傳體史書,由此也可以看出正統(tǒng)史法對繪畫史籍的侵入。
《圖畫見聞志》記當時畫史的另外一個變化是在記載宋朝“業(yè)于繪事馳名當代者一百四十六人”時又以人物、山水花鳥、雜畫四門加以統(tǒng)攝,而不是以“品”統(tǒng)攝全文,這就防止了記敘時出現(xiàn)雜亂不堪的情形,從另外一個角度使其內(nèi)容條理化、有序化,這又是一大創(chuàng)造。
《圖畫見聞志》在結(jié)構(gòu)與寫作體例上所作的變革也很快被鄧椿所繼承,不過鄧椿做得比郭若虛更徹底,更完美。與前兩部畫史不同,《畫繼》一開始就用了七卷的篇幅給畫家作傳,其順序大致如下:卷一圣藝、卷二侯王貴戚、卷三軒冕巖穴、卷四搢抻韋布、卷五道人衲子、卷六(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卷七(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卷八銘心絕品、卷九論遠、卷十論近?!懂嬂^》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圖表簡示如下:
從結(jié)構(gòu)方式與寫作體例上看,《畫繼》仿照的是《圖畫見聞志》后半部分的寫法,《畫繼》的卷一至卷七相當于《圖畫見聞志》的卷三、卷四,都是畫家的傳記;《畫繼》的卷九論遠、卷十論近則相當于《圖畫見聞志》的卷五故事拾遺、卷六近事,唯多了一個“銘心絕品”。
《畫繼》不僅在大的結(jié)構(gòu)方式借鑒《圖畫見聞志》,其內(nèi)容的分類方式也出自《圖畫見聞志》。《圖畫見聞志》在卷三卷四把畫家分為“仁宗皇帝、王公士大夫依仁游藝臻乎極至者、高尚其事以畫自娛者、業(yè)于繪事馳名當代者”四大塊,大致按的是畫家身份地位的高低排序,《畫繼》也把畫家分為“圣藝、侯王貴戚、軒冕巖穴、搢紳韋布、道人衲子、畫工(即其第六第七卷)”六大塊,也大致是按照身份地位來排序?!秷D畫見聞志》最后把“業(yè)于繪事馳名當代者”分為人物、山水、花鳥、雜畫四門來統(tǒng)攝,而鄧椿在給畫工作傳時也是仿照《圖畫見聞》采取分門分科進行記載,將97位畫工細分成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八科。由此可見《畫繼》在寫作結(jié)構(gòu)與方式上對《圖畫見聞志》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只不過鄧椿在分門別類上做得比郭若虛更細致,更條理化。
以上從作史態(tài)度、史料的運用與借鑒、文體的結(jié)構(gòu)與體例的重構(gòu)等諸方面對三家畫史進行了詳細的比對與分析,基本上理清了三家畫史的繼承與變遷關(guān)系。從以上分析來看,三家畫史在諸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延續(xù)性,同時也醞釀著重大的變革。其中尤以《畫繼》的變化最大,也最徹底,社會教化功能的弱化,品評觀的式微,史學結(jié)構(gòu)、體例與史學方法的運用在《畫繼》中均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從中也可以看出,唐宋時期中國繪畫史學并非如有些學者所說的“藝成而下”,相反,它預(yù)示著我國繪畫史學著作構(gòu)建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史學筆法的成熟。[18]。
[1]曾棗莊,全成禮注.嘉祐集箋注: 卷四“衡論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唐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 “論畫體工用榻寫”[M]. 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26.
[3]唐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 卷五“衛(wèi)協(xié)”條[M]. 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年8月版.
[4]郭若虛. 圖畫見志·序[M]. 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1963年版. [5]郭若虛. 圖畫見志: 卷二[M]. 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1963年版
[6]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68.
[7]宣和畫譜[G]//盧輔圣,主編. 中國書畫全書: 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60.
[8]傅陽華.試論唐宋繪畫功能論的發(fā)展演變[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9(2):80-84.
[9]鄧白. 鄧白全集(4)[M].杭州: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2003:364
[10]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 卷五“顧愷之”條[M]. 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
[11]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 卷一“敘畫之興廢”[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
[12]余紹宋. 書畫書錄解題[M]. 杭州:西泠出版社.2012年版.
[13]郭蘇晨. 《圖畫見聞志》研究[D].中國優(yōu)秀碩士生論文網(wǎng).南京師范大學.2007.
[14]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66.
[15](宋)張邦基著. 墨莊漫錄[M]. 北京:中華書局,2004:216.
[16]畫史[G]//文淵閣四庫全書本:813-12
[17]山谷集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劉世軍. 論唐宋美術(shù)史學的成就[M]. 美術(shù)與設(shè)計.2014(5):3-7.
(責任編輯:梁田)
J209
A
1008-9675(2016)03-0027-06
2016-03-03
劉世軍(1973-),男,江西永豐縣人,廣西師范大學設(shè)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中國美術(shù)史。
①
2013年度中華古籍整理重點項目:《畫繼》研究與校注(教古字[2013]118號),階段性成果之一。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度科研課題項目:《歷代名畫記》、《圖畫見聞志》、《畫繼》之史學比較研究(師政科技2013 0019號)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