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薈元
[摘要]本文收集了201 5年有關面部為主的同種異體復合組織移植的國外文獻:①復合的同種異體組織移植:現(xiàn)代新進展及預防急性、慢性排斥反應的的研究;②在全臉移植時單一面靜脈引流狀態(tài)的觀察:三維計算機圖像研究;③通過2年組織學分析,解讀面部同種復合組織移植后對黏膜、皮膚進行活檢的意義;④應用前哨瓣評估面部同種異體移植后的排斥反應;⑤面部嚴重電損傷的修復重建。
[關鍵詞]同種異體復合組織;移植;三維計算機;電損傷;修復;重建;黏膜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6)04-0108-02
1復合的同種異體組織移植:現(xiàn)代新進展及預防急性、慢性排斥反應的研究
由于有效的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為1998年成功地實施人上肢異體移植的成功創(chuàng)造了條件,至今,上肢異體移植成功的例數(shù)已超過百例,成功地完成同種異體臉部移植者已超過30例;而全球其他帶血管的同種異體復合組織移植成功者已不少。
已知,在臉部和手部同種移植中,急性排斥反應的發(fā)生率已超過80%。然而,有關報道的資料中,對于抗體介導的排斥反應和慢性排斥反應的深入了解還很不夠。在美國,有關實體器官異體移植的免疫抑制問題已有相關協(xié)定。新的有關減輕排斥反應的途徑可能有:改善與外來的人體白細胞抗原的匹配和注意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問題。在組織移植前,對供體組織優(yōu)良的預處理對減輕急性排斥的發(fā)生至關重要。移植后,有關排斥反應的監(jiān)測方法:采用有效的生物性標志物、采用超聲生物顯微鏡、運用前哨瓣監(jiān)測技術等,有利于及早發(fā)現(xiàn)排斥反應的出現(xiàn)。基于細胞水平療法的研究,有利于開發(fā)免疫抑制劑或有利于誘導免疫耐受力的產(chǎn)生。
對于免疫抑制劑的應用,臨床上還是有爭議的:雖然免疫抑制的應用已有效果,但長期應用可能產(chǎn)生的負效應,仍令人關注,希望有更好、更安全且長期能抑制排斥反應的措施問世,也是所有從醫(yī)者共同的追求目標。
【摘譯自PlastReconstr Surg,2015,136:839-47]
2在全臉移植時單一面靜脈引流狀態(tài)的觀察—三維計算機圖像研究
本文作者通過三維計算機圖像技術,研究了在全臉移植時,單一面靜脈在全臉各部位引流的狀況。據(jù)此,分析了術后如果靜脈回流發(fā)生障礙時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
方法:從新鮮的尸體切取全臉部的軟組織,選一側單個面靜脈,將造影劑(硫酸鋇/明膠)朝頜下腺方向注入。然后,采用三維計算機圖像,用靜脈描搏記方法進行分析造影劑分布的情況。
結果:以注入處為基準。發(fā)現(xiàn)造影劑在全臉各部位分布及充盈情況發(fā)如下。
前額區(qū):注入側和對側,充盈引流率100%
眶周區(qū):注入側為100%、對側為75%
頰部:注入側為100%,對側為25%
鼻部:注入側為100%,對側為75%
上唇區(qū):注入側為100%,對側為75%
下唇區(qū):注入側為100%,對側為25%
頦部:注入側為50%,對側為25%
結論:上述資料顯示:在實施全臉復合組織移植時,單側面靜脈的引流本側最佳,而對側除額部引流與本側相同外,其余區(qū)引流都差于同側,特別是對側頰部和下面部(下唇區(qū)和頦部)靜脈引流很差。
提示:靠單側靜脈引流全臉移植是不夠的。此研究為全臉移植時的血管選用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jù)。
【摘譯自Plast Reconstr Surg,2015,136:559-567]
3面部同種復合組織移植后對黏膜、皮膚進行活檢的意義:2年組織學分析
在施行同種異體換臉術后,為判斷排斥反應的發(fā)生,通常采用對移植相關的皮膚或黏膜進行活體組織檢測,作為防治的參考。但它的作用到底如何,還不是很確定,本文作者介紹了兩年的研究資料。
方法:作者對成功施行了換臉術的對象,收取移植后的皮膚或黏膜組織進行相關分析。
結果:收集了21個不同時間點的39份活檢材料,其中,被移植的皮膚組織21份、黏膜組織17份,傷區(qū)的組織1份。發(fā)現(xiàn):所取的皮膚和黏膜組織改變與排斥反應的一致性兩查相差達55.6%一黏膜的改變與臨床排斥的相關性只有38.9%(P=0.02),而皮膚的陽性表現(xiàn)與排斥反應的相關性則為81%(P=0.01)。
結論:上述結果提示,黏膜組織的改變對判定排斥反應的可信度較低,而皮膚的陽性發(fā)現(xiàn)雖然不是100%,但與排斥反應的相關性可達81%,與黏膜相比,其可信度較高。其他資料對此的研究較少,因此,更進一步深入研究,對發(fā)現(xiàn)和即時處理排斥反至關重要。
[摘譯自Plast Reconstr Surg,2015,135:250-258]
4應用前哨瓣評估面部同種異體移植后的排斥反應
換臉術后,收取皮膚組織進行活檢是評估排斥反應是否發(fā)生及采取處置措施的重要依據(jù)。出于對移植組織的保護和避免對移植組織美容性的傷害,學者們改用游離移植的橈側前臂瓣—前哨瓣(sentinel flaps)—作為監(jiān)視排斥反應的監(jiān)視器。這種保留有軸型血管聯(lián)系的組織瓣具有與面部移植組織類的免疫反應。
方法:作者報道了美國波斯頓的換臉術者的4個前哨瓣觀察的資料。
結果:在臉部異體移植后,取臉部的皮膚組織和同時的前哨瓣皮膚組織檢查的結果,與排斥反應發(fā)生的相關性有明顯的相似性。當患者發(fā)生嚴重的排斥反應時,取自兩處的皮膚活檢組織的陽性反應均率均為100%。其中,有一例臨床上臉部皮膚可疑有排斥反應的現(xiàn)象,但檢查證實只是皮炎性反應,而同時檢查的前哨瓣則并無陽性表現(xiàn)。
結論:前哨瓣是一種可信的作為換臉術后監(jiān)察排斥反應發(fā)生的監(jiān)視器。不僅可以免除對臉部移植體美容性破壞,而且可以避免臉部出現(xiàn)類似炎性非排斥反應的現(xiàn)產(chǎn)生的誤導。
[摘譯自J Pl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15,68:1358-63]
5面部嚴重電損傷的修復重建
面部Ⅳ度電燒傷治療難度非凡,本文報道了2007-2011年的資料。5名嚴重的面部電燒傷者,經(jīng)過早期搶救后,分兩類進行了損傷的修復。在修復前重點在于生命的保持:首先是呼吸道的暢通和呼吸功能的維護;同時要對心臟功能的保護和腎功的保護。修復的措施,兩個治療單位因條件不同各有所不同:一個是采用顯微外科的遠位組織移植;有兩例則采用了同種異體臉部組織移植術。對于實施換臉術者,要有充分的事前考慮,要避免患者對抗原的敏感性和移植后失敗的風險。
作者報道了兩例換臉術的資料:1例是一名23歲男性,于2008年工作時直接接觸高壓線致Ⅳ度面部電燒傷。經(jīng)過搶救性處理后,用傳統(tǒng)皮膚移植和背闊肌瓣修復面部上2/3的缺損。因功能障礙,后來他成為美國第一位全臉同種移植者。術后獲得了良好的功能:口腔的功能,能笑,能咀嚼。并且移植后的面部獲得良好的兩點感覺的效果。另一例是59歲男性,2005年1月跌落在地鐵下發(fā)生中面部Ⅳ度高壓電燒傷。曾采用股前游離瓣修復。2009年4月,又接受了面部同種異體換臉術。術后效果非常滿意:有良好的外觀和功能,能對稱性地笑、能皺眉和咀嚼。移植后的皮膚兩點感覺功能良好。
作者指出:嚴重的面部電燒傷的修復是十分復雜的,首先是生命的搶救,接著是皮膚、肌肉、骨骼等嚴重損傷的處理,早期創(chuàng)面的消除基本依賴于傳統(tǒng)的組織修復,換臉術必須要有充分的基礎。但它的確是獲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和良好的功能的有效技術。
[摘譯自Transpl Int,2015,1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