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玥含
科幻作品中有很多關于世界末日的題材。我們看到過機器和人類戰(zhàn)爭造成核爆炸的《終結者》里面的世界末日,也看到過《后天》里氣候劇變、地球回歸冰河期導致人類面臨巨大自然災害的世界末日,還看到過《2012》里令世人震撼的地殼加劇運動引發(fā)全球最劇烈的地質變化,海水暴漲、生靈涂炭的世界末日。
本書的開頭便是一個直面“世界末日”的情景,本書無疑也是在“世界末日”這個題材里生發(fā)出的一個作品,它將如何講述“世界末日”的故事呢?
書中呈現的“末世分離”仿佛電影《2012》結尾時的情景:偌大的諾亞方舟負載了一部分人在海中沉浮,而另一部分被拋棄的人類繼續(xù)留在人間;又似乎是這部電影的續(xù)集一般,講述了世界末日人類被迫分離之后,這個地球上發(fā)生的故事——
人類的精英進駐諾亞方舟,沒能進駐的人類在末日的考驗中變異成了有異能的“幸存者”,諾亞方舟里的人類有精良的設備、高能的科技,他們自然而然成了“新人類”,而方舟之外的人類卻因為要適應惡劣的環(huán)境,基因迅速變異,演變出一系列的“超能力”,無論是速度、狂暴、石化,又或是控火、控制泥沙和石頭,還是各種無形的精神攻擊,還有對身體,甚至是對心臟跳動頻率、對血液的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已然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人類。這兩種人會對這個地球做些什么?
科幻作品中有很多超能力人,但因為在世界末日而幸存下來,形成了各種超能力人類“幸存者”的這種說法,無疑是很新鮮的,也具有說服力和想象力。單這一點就勾起了我閱讀這部作品的好奇心。
作者對超能力的人類“幸存者”做了很大的社會構架,除了四大組織(天選團、龍脈公司、血十字社、黑石議會)的派系之外,當然,有一個派系是本書中的主角陰天建立的,那就是——“逆戰(zhàn)”組織。在小說開始處,在諾亞方舟面前,和父母被迫分離的八歲少年陰天,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成長,成了超能力人類的精神領袖。他不僅具備對心臟和血液的控制能力,關鍵是他心智成熟、足智多謀、言行沉穩(wěn),對世界對父母充滿情感,做人做事絕不唯利是圖,無論道德力量還是對世間大業(yè)的規(guī)劃,都與生俱來有一種不俗的、大氣的領袖之才。陰天,成了作者筆下的少年英雄。
這個少年英雄建立的“逆戰(zhàn)”組織在四大組織互相制約的情況下有著自己的發(fā)展思路,他用兄弟真情吸納著各方英雄豪杰,他由于和父母的分離而更善于體會別人的思親之苦,他善良、智慧,從不食言,他的隊伍不斷發(fā)展壯大。這部20多萬字的恢弘長篇是作者心中的社會寓言,他用四大組織構建了一個“幸存者”的人類世界,他們有著兩兩聯盟的復雜關系,還共同面對著“新人類”威脅。陰天在聯合和對付這些組織的過程中,通過身邊的各種人物,在參悟著這個社會,在熱愛著這個社會,也在思考著人類的所作所為。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讓人過目難忘。所有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又反過來全面襯托出了這個長篇的中心人物——陰天的形象,所以,陰天的形象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他是“幸存者”中最具感召力的、最關心世界的,也是最具情誼的新時代的少年??少F的是,書中大部分情節(jié)作者都能做到既跌宕起伏、吸引眼球,又符合人物個性,使得整個故事劇情不斷升溫,逐漸推向高潮。
世界末日是西方宗教中的思想?;浇绦麚P創(chuàng)世紀,也讓洪水漫過地球,僅留諾亞方舟拯救值得拯救的生靈??苹秒娪爸?,“世界末日”的一再展現顯示了人類對于未來的迷茫、恐慌,也警告人類要愛護地球,要明智地保護自己的家園。這部作品也不例外,書中塑造的一些超能力的“幸存者”,他們在世界末日之后,在這個千瘡百孔的地球上繼續(xù)搜尋物資,搜尋可以吃的食物時,就一遍遍地告訴讀者:“當初為什么不節(jié)約資源呢,世界終將不堪重負了,為什么一定要等到一切都來不及了的時候,才追悔莫及呢?”在天使般的“新人類”小喬姑娘出現之后,作者給予了整個人類一個巨大的希望——“桃花源”般的綠色沃土,一切都可以重來。我相信,這并不難理解,這是作者對新世界的新的寓意!
這本書情節(jié)的曲折生動與人物形象的逼真飽滿自不必多說,尤為可貴的是它的主旨——環(huán)保。之所以地磁反轉、“乾坤倒旋”,之所以天變末日、災厄降臨,之所以骨肉分離、飽嘗苦痛,之所以被死神時刻威脅……就是因為人類缺乏環(huán)保意識,破壞了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讓我不由得想到現實中人類的種種劣跡:未加凈化的工業(yè)廢氣直排天空,嚴重污染了空氣;五顏六色的工業(yè)廢水偷排入江河,造成水源不可逆的污染;某些人為了一己之私,濫砍濫伐樹木,肆意捕殺動物……這與這部小說中描寫的地球末日之源多么相似!可以說,小說正是為了喚醒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才將對未來的擔憂植入字里行間,以引起讀者的注意。法國作家雨果有一句名言:“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弊髡咂鋵嵤窃诟嬖V人們,不要忘記大自然的恩賜、肆意地攫取,要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更要與大自然和睦共處。掩卷而思,作者又何嘗不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來為環(huán)保呼吁和努力?
最讓人驚奇的是,這部頗為“老到”的小說竟然出自一個初三少年之手!一般而言,不少初三學生正忙于應考,把時間都交給了各科模擬題,把精力都交給了兩周甚至一周一次的考試排名,哪有余暇余力來寫小說?即便有余暇余力,早已習慣了追求應考作文高分套路的孩子們,又豈會人人都有這樣的靈氣?即便有靈氣,對于一個被教育得越來越乖的孩子而言,又豈會有如此強烈的責任感?
這本小說語言通達,敘述流暢,特別是構架恢弘,人物眾多,情節(jié)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各種線索錯綜復雜,看得出來,這一切都是這個少年作者完全可以掌控的,而這種掌控恐怕又絕非靈氣、責任感之類的詞所能簡單概括得了的。
(作者系《兒童文學》副主編,“五個一工程獎”獲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