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濤
在美國上學,尤其是在紐約上學,9.11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在紐約,我直觀地感受到了那種漫天遍野的悲傷。具體去探尋這個歷史事件深層次意義的方式,還是通過我的口述歷史課堂。
9.11事件在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專業(yè)的學習中是重中之重的一個項目,原因有幾個:第一,哥倫比亞大學是全美做了最多最全面的有關(guān) 9.11口述歷史采訪的研究機構(gòu)。哥大在五個領(lǐng)域采訪了有關(guān)“雙子塔事件”不同背景的當事人。在2011年我入學的那個年份,正好是9.11事件發(fā)生十周年,哥大已經(jīng)對600個采訪對象做了900個小時的采訪。到現(xiàn)在,351人的687個小時的專訪已經(jīng)可以供人們查詢??梢哉f,這是關(guān)于災難最深入最全面的一次紀錄。第二,哥大所做的五大領(lǐng)域的采訪,采訪對象非常多元,涉及在雙子塔里逃生的平民、救火隊員、救護車上的救護人員、街邊的售賣者、死難家屬、心理治療師等等,給這個空前絕后的歷史事件,做了最大限度的圖景描繪,給將來的社會學研究提供了基礎(chǔ)。第三,主導這個項目的,正是我的系主任瑪麗.瑪莎.克拉克和社會科學系的教授彼得 .比爾曼,這兩個人是該項目的總協(xié)調(diào)人和負責人,也是口述歷史專業(yè)的創(chuàng)建者。正是他們在9.11發(fā)生后很短的時間,爭取到了專項資金,展開對9.11口述歷史項目的。他們后來主導了根據(jù)9.11當事人的口述歷史證詞所編著的一本書——《After the Fall》。
口述歷史的課堂內(nèi)外,總會有人提起 9.11這個悲痛事件對于每個具體生命的影響。不僅僅是對于那些逝去的生命,還有它對于活著的人不可思議的重大沖擊。十年后每當我親耳聽到人們對于9.11那天的敘述,依然可以感覺到一種隔空而來的情感重擊。教授杰瑞邀請了一個在救護車上工作的救護人員,在十年之后對9.11事件進行了重新口述。這也是我們的課堂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邀請親歷重大事件現(xiàn)場的人,進行現(xiàn)場口述。
那一天,來到我們課堂的是9.11救援的親歷者——杰 .斯威瑟斯(Jay Swithers)。身材略胖的他穿著白色短袖的工作服,左手的袖口戴著一個和消防局有關(guān)的標志,手里拿著一瓶綠色玻璃瓶的果汁。開始上課以后,他把果汁瓶子往桌子上一放,就自然而然地開始講述他那段驚心動魄的救援經(jīng)歷。
9.11事件發(fā)生時,杰是紐約市城市搜救隊的一名成員,也是到達9.11廢墟現(xiàn)場的首批醫(yī)療人員之一。在他的敘述中,雙子塔倒塌之后的現(xiàn)場畫面緩緩地在我的眼前展開了。
“那一天,我自愿接受了這個工作(廢墟上的搜救)。我穿戴好了所有的裝備,被帶到了倒塌現(xiàn)場。那里簡直就像是一個地獄,情況比你從任何災難電影里能看到的都要差。明火到處燃燒,倒塌的廢墟掛在相鄰的建筑上。從窗戶里蹦出來的碎玻璃到處都是。汽車被壓扁了,救護車被壓變形,扭曲了,左門還開著。我們竟然相信,這里還會有活著的人。
這真是一個可怕的場面。我們到了那里,然后擠做了一團。有一個人指向了地面,我們都轉(zhuǎn)頭看向了那里。那是一只手,一只女人的手,只有手腕以下的部位,無名指上戴著一枚訂婚戒指,上面還鑲著鉆石。每一只手指甲上都涂著指甲油。那只手一點也不臟,只是安靜地躺在骯臟混亂的黑泥里。我們無意中看到這只手,不禁驚叫說:“天??!一只手!”很顯然,救援的人們在這里走來走去,肯定會踩到這只手上。一個人趕緊跑過把這只手撿了起來,包好,然后給它做了一個標簽,就把它拿走了?!?/p>
杰的敘述在空氣中緩緩流動,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親歷 9.11事件的人在離我一米開外的地方重述 9.11的廢墟現(xiàn)場和解救情況??諝馑坪跻呀?jīng)凝固了,這名叫作杰 .斯威瑟斯的中年男子,在十年之后再次講述這些故事時,依然無法控制他的情緒。講述開始,他的表情只是有些抽搐,最終,隨著故事的展開,他在我們的教室里泣不成聲。
9.11對于生命個體的無情剝奪、對一個個完整家庭的無情傷害,在敘述當中已經(jīng)清晰可見。 9.11對親歷現(xiàn)場的人造成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永遠地停留在了他們的身體里。
紐約華人記憶中的9.11
不僅是親歷現(xiàn)場的人,9.11之后,整個紐約似乎都得了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城市記憶因此有了共同的傷痕。我在學校學習期間,曾經(jīng)做過一個有關(guān)紐約華人的口述史 項目,紐約華人幾乎每個人都會提到9.11事件在他們生命里的烙印。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敘說很多故事,讓傾聽者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到那一天的獨特場景。而很多無法想象的有關(guān)9.11的悲傷細節(jié),都是從口述者口中傳達出來的。
我的采訪對象之一李云渲,是一個 40歲左右的女性,圓臉、褐色短發(fā),眼睛機警有神,講話活靈活現(xiàn)。9.11事件發(fā)生時,她在曼哈頓下城創(chuàng)辦的一家移民公司已經(jīng)運行了七年。生意剛剛走上正軌,9.11事件發(fā)生了,這次事件給她的生意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重大打擊。此后,整個紐約下城被封鎖了數(shù)月,即使在封鎖圈里工作生活的人,也經(jīng)常被各種穿著制服的人檢查身份。很多想要遞交移民材料的客戶本來就沒有身份,又無法進入封鎖圈,因此根本不可能選擇位于下城的移民公司辦理移民手續(xù)了??梢哉f,9.11事件是導致李云渲這家移民公司徹底關(guān)門的直接原因。
“9.11之后,長期搜尋尸體的工作就在廢墟現(xiàn)場展開了。只要找到一具尸體,現(xiàn)場就會播放一遍美國國歌。剛開始我們一聽到美國國歌的聲音,就會心里一緊,感覺到內(nèi)心的一種巨大悲慟。我們會想,完了,又是一條生命,又會有一個悲傷欲絕的家庭確認親人的死訊。但是坦誠地講,之后的兩三個月里,這種事情天天在重復著上演。國歌每天都會奏響很多遍。這個時候人們的心已經(jīng)麻木了,到了最后甚至有點厭煩。下城整天都在奏著國歌。以至于到了后來,我們忽然警醒,自己是不是太麻木了。
直到有一天,我走進了一家書店,看到了一本《9.11周年紀念冊》,這本書大概有一本字典那么厚,每一頁都是受難者的照片,加上他的生平和親人的幾句話。這本書3000多頁,那么厚,感覺翻都翻不完。你去看每一頁的照片,都是那么有意思的生命,曾經(jīng)那么活蹦亂跳。關(guān)鍵是,這些以前和你擦肩而過的人,就這樣沒了。對于美國人來說, 9.11帶來的痛要很多年才能咽下去。太多的精英死在里面了,美國沒有辦法接受。這時候,我們也理解了廢墟現(xiàn)場那一遍一遍奏國歌的意義,這是為每一個生命送行?!?
在我采訪的過程中,這種生動的細節(jié)層出不窮,讓人仿佛三維立體般地身處某些情緒之中。而很多事實和想象的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災難中會體現(xiàn)出美好的人性,但是災難里也免不了有丑陋。正是因為這些丑陋浮出了水面,才使得口述歷史的價值凸顯出來,它讓隱藏的真實浮出了水面,為人們考查人性提供了事實基礎(chǔ)。
我的另一位華人采訪對象是美國中文電視臺的記者張武。事情發(fā)生的當天,他因為職業(yè)原因,本能地向著雙子塔冒煙的方向奔跑。當人們紛紛指著天空大聲驚呼,唯有他,開著一輛載有攝像機的私家車向事發(fā)地點奔馳。開到某處,他下了車,扛起攝像機向事發(fā)地點奔跑。他形容那天他看到的場景:人們?nèi)缤軅膭游镆粯訌南鲁堑慕鹑趨^(qū)落荒而逃,自己卻憑借記者的直覺去找通往雙子塔的最佳路線。在人們撤離現(xiàn)場的當天,有人當場向逃離過程中的人們兜售拖鞋,有人則快速地洗出大樓冒煙的照片在向路人售賣??梢哉f,有生意頭腦的人,立刻捕捉并且利用了這次發(fā)“災難財”的機會,把投機凸顯到了極致。這樣的細節(jié)讓我感覺不可思議。這與人們想象中的,在重大災難中,人們表現(xiàn)出的相互扶助的美好人性完全不同。在一場災難當中,真實的丑陋也會毫發(fā)畢現(xiàn)。
口述歷史的最大價值是,被忽視的歷史碎片在采訪中浮出水面,往往非常細碎卻無比驚人。聽到9.11的親歷者講述災難對他們這10年的影響,很多人似乎都受到了長期的精神創(chuàng)傷。這種創(chuàng)傷體現(xiàn)在沒有安全感和不再相信。他們不再相信這個世界溫暖而安全,不再相信早晨明媚的陽光永遠是美好的征兆,他們甚至不再相信愛,任憑冷漠和失望占據(jù)內(nèi)心。
在聆聽普通的紐約人對9.11事件的不斷追憶時,我已經(jīng)與那個10年前站在報社電梯里的小女孩大不一樣了。我站在了這個事件的發(fā)生地,聆聽了這片土地上人們心中的聲音。我更容易從這里放眼看出去,以全球化的視角下看待問題。好像從9.11這個命題出發(fā),我第一次跳出了中國語境,開始有了一種新的思考習慣,我更關(guān)心在人類歷史大背景下的宗教沖突、國家命運和國際關(guān)系以及國家和個體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博物館中的9.11記憶展示
口述歷史的課堂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上課方式,到博物館去,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很多口述歷史的采訪完成之后,人們對其展示的方式之一,就是將這些材料放到博物館中去,通過與照片、實物及視頻的結(jié)合,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和觸摸到。在口述歷史學科中,記錄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展示同樣重要。
有一天,馬瑞老師帶我們?nèi)チ宋挥谥醒牍珗@西側(cè)的一個小博物館——紐約歷史學會博物館參觀上課,我們當天學習的主題就是體驗策展人是如何陳列展品的。這是一家不大的博物館,很多都是有關(guān)美國歷史和紐約歷史的展覽,博物館里有一個很小的空間,就是關(guān)于9.11的記憶展示。這個展示分為三個部分:照片、舊時海報和 9.11殘骸實物。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策展人隨意在墻面上切割出來的一小塊“尋人啟事小傳單”的部分。在9.11事件剛剛發(fā)生時,紐約城變成了一片悲傷的海洋,無數(shù)人發(fā)現(xiàn)他們在雙子塔工作的親人或朋友失蹤了。于是,自制的“尋人啟事”傳單開始漫天遍野地出現(xiàn)在紐約城里。絕望的人們手舉著傳單,像孤魂野鬼一樣漫無目的地在紐約街區(qū)游蕩著,他們一遍一遍地在追問著路人:“你有沒有見過這個人?你有沒有見過這個人?”臉上的那種悲痛絕望已經(jīng)決堤。展覽收集了這些真實的尋人啟事傳單,來重現(xiàn)那個歷史時刻。
“尋人啟事”在墻上被排得密密麻麻,沒有留下任何縫隙。初看起來,這種安排顯得有些過于緊湊,甚至讓人感覺無法呼吸,但是站在那面墻的面前,你才能夠感受到策展人的用意。你站在那里,讀著傳單上一行接一行的文字,體味著人們在文字里呼喊自己親人的名字,焦急地乞求親人回家,那些文字在訴說著他們有多愛他/她,他們愿意用生命去換取親人的歸來。在一行一行這種應接不暇的充滿親情與淚水的文字中,也許只有緊湊的排列才能夠讓人們對那種巨大的心痛感同身受。
在所有的展品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9.11廢墟當中的一個鬧鐘。這個鬧鐘外表殘破變形,表盤已經(jīng)被嚴重損毀,指針停在了事件發(fā)生的時刻:9點04分。為了讓人們感受到這個鬧鐘在廢墟中剛剛被發(fā)現(xiàn)的樣子,策展人將其陳列在博物館的地板之下。策展人在博物館的地板上挖出了一個圓形的洞,把鬧鐘擺放在了那里,然后在與地面齊平的圓洞上面鑲上了一塊透明的玻璃。這樣,人們站在那里,一低頭就可以透過玻璃看到這個殘敗的、停擺的鬧鐘躺在地上,讓人仿佛置身于9.11的廢墟之上,時間仿佛停滯在了2011年9月11日9點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