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華
讀到一篇關(guān)于歷代名門家風的文章,頗有感觸。名門家風,大多都有一套對本族人嚴格的行為規(guī)范,做人的操守,是一個家族的前輩人,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會、人生感悟,總結(jié)出來的持家之道,供后人遵循、借鑒。我們尋常人家,雖然沒有名門望族那樣言簡意賅的家風家訓,但作為長輩們流傳下來的生活經(jīng)驗,也應(yīng)該有自己家庭的風氣,包括生活習慣、做人處世的原則。
隨后,我大致回顧了一下我們家的生活,從長輩的言行舉止里,感覺我們家的家風也比較簡明扼要,那就是“常念清貧”。
我父親這一輩人,兄弟五個,爺爺去世的早,奶奶和我大伯帶著一大家子人過日子,艱難的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他們都有過外出逃荒或者做工打拼的生活經(jīng)歷。以至于,我大伯一輩子沒能成家,孤獨終生。老年的時候,我們兄弟姐妹經(jīng)?;丶铱此?,買一些食品、水果。他不舍得吃,放著,像蘋果,放久了,漸漸出現(xiàn)霉變,一點點壞掉,他先撿壞的吃,把霉變的地方削掉,就這樣,一個一個輪著吃壞蘋果,讓我們感覺又好氣又好笑。
我大伯自己學文化,在村里做過會計,會打珠算。前幾年生活已經(jīng)很富裕了,他仍然時時提醒后輩們,生活要節(jié)儉,別忘了貧困,懂得惜福。
我父親現(xiàn)在80多歲了,退休在老家養(yǎng)老。退休金足以保證他的生活,但生活依舊簡樸。棉衣都是穿了十多年,甚至幾十年,外罩也早就洗的發(fā)白。我們給他買了新衣服,不舍得穿,在衣柜放著,他的理由是,衣服多的穿不了,何必都占著呢。他的簡樸早就成了習慣,讓我們很無奈,也只能由著他的意愿。
平時聊天,父親常提及的是當年的貧困,缺吃少穿,他十多歲的時候出門做工,沒有棉鞋,赤腳在雪地上走?,F(xiàn)在這么好的日子,不要忘了本,念及當年的貧困,要懂得知足,懂得感恩。
這種常念清貧的家風,無形地影響著后代人的生活。以至我現(xiàn)在人到中年,越來越感覺到這種家風對我生活的影響和潛移默化。
除了生活里的簡樸節(jié)約,常念清貧首先讓人不生懈怠。因為清貧,讓我從小有一種進取心,無論是學習還是做工,都力爭做得更好,盡管生來愚癡,但習慣了讀書,多年不曾懈怠。有朋友進我的書房,一臉的驚訝,說到這年齡了,你還在堅持讀書?其實,讀書和年齡無關(guān),我的收入很大部分都買了書,家里除了書,再沒有值得炫耀的家當了。
其次,常念清貧,還讓人不生貪欲。我曾經(jīng)在一家經(jīng)營不錯的企業(yè)小有職務(wù),人有清貧心,才可能潔身自好,不生貪念,雖有錢財過手,也做到了不染銅臭。
再則,常念清貧,不羨奢華。這些年越來越喜歡安靜,日常生活的打理之外,除柴米油鹽不可缺少,最開心的事便是關(guān)門讀書,擺弄文字,自感生活富足而美好。這是我理解的一種新的清貧生活,不是缺吃少穿的貧窮,是逃避在奢華之外,用心追求的一種身心的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