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雄 王琛 王泳超 蘇亞斌
摘要:主要探討優(yōu)秀青少年擊劍運動員功能動作能力與下肢爆發(fā)力之間的相關性,為擊劍運動員科學化運動訓練提供參考。研究方法:選取國家隊優(yōu)秀青少年擊劍運動員33人(15女,18男),年齡(14.66±1.10)歲,身高(174.80±6.51)cm,BMI(20.57±2.61)kg/m2;對運動員進行功能性動作篩查(FMS),采用Bosco縱跳方案測試了蹲跳和下蹲跳。研究結(jié)果:青少年擊劍運動員FMS總分為14.02分,蹲跳的重心上升高度為41.30 cm,下蹲跳(SJ)的重心上升高度為49.62 cm,下蹲跳(CMJ)的重心上升高度顯著高于蹲跳(P<0.001);蹲跳和下蹲跳成績與FMS總分顯著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r=0.509,P<0.01;r=0.372,P<0.05)。結(jié)論:我國優(yōu)秀青少年擊劍運動員FMS總分與蹲跳和下蹲跳成績顯著相關,F(xiàn)MS總分處于運動風險高發(fā)生率的臨界值。
關鍵詞: 蹲跳;下蹲跳;FMS;青少年擊劍運動員;下肢爆發(fā)力;功能性動作;動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 G 808.1文章編號:1009783X(2016)04034804文獻標志碼: A
擊劍運動是技能主導類格斗對抗性項目,該項目要求運動員在不斷變化交鋒的距離及節(jié)奏下,配合手持劍的動作,達到擊中對手而得分[1]。擊劍運動員專項體能是在專項比賽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力量、速度、靈敏、耐力等運動能力,這是運動員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與發(fā)揮專項技、戰(zhàn)術的重要保障。在擊劍運動員的專項體能中,動作速度、靈敏素質(zhì)是重要構(gòu)成要素[2]。弓步技術是擊劍運動員專項技術,比賽中運動員弓步移動的速度和路線是決定進攻效果的重要因素。擊劍運動員下肢力量是運動員的關鍵運動素質(zhì),力量和速度是擊劍運動員早期訓練的基礎素質(zhì)。擊劍運動員下肢爆發(fā)力是專項弓步移動能力的預測因子[3],擊劍運動員前腿的力量與弓步速度顯著相關[4]。運動損傷流行病學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高水平擊劍運動員運動損傷發(fā)病率高達92.3%,發(fā)病部位比例最高的為膝關節(jié)[5]。功能動作篩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xiàn)MS)是一個基于7個動作模式來發(fā)現(xiàn)和確認人體動作受限和動作不對稱問題,篩查和診斷動作功能不良、肌肉骨骼等問題,并預測運動損傷發(fā)生的風險[6]。如果運動員在競賽期FMS測試得分低于17分,下肢發(fā)生運動損傷風險提高4.7倍[7]。為此,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優(yōu)秀青少年擊劍運動員功能動作能力與下肢爆發(fā)力之間的關系,為擊劍運動員科學化運動訓練提供參考。
1研究方法
1.1實驗對象
本研究選取國家隊優(yōu)秀青少年擊劍(花劍、佩劍)運動員33人,其中男18人,女15人,基本情況見表1。實驗對象排除標準:實驗測試前1個月內(nèi)主要關節(jié)(踝、膝、髖、肩、肘、手腕、腰椎等)發(fā)生急性運動損傷,以及因慢性運動損傷不能參加日常專項訓練的運動員。
1.2實驗測試指標
1.2.1FMS測試
FMS測試是由專業(yè)人員按照Gray Cook設計的FMS測試方法和評分標準對受試者進行測試和評價,主要有深蹲、過欄架、分腿直線蹲、肩部靈活性、主動抬腿、軀干穩(wěn)定性俯臥撐和體旋穩(wěn)定性7個動作模式組成[6,8]。在FMS測試過程中,根據(jù)受試者完成動作模式的情況,每個動作模式測試評價需要重復測試1~3次。根據(jù)FMS評分標準,7個動作模式中,每個動作模式評分標準分別分為4個等級:0分、1分、2分、3分。當受試者完成每個測試動作模式過程中出現(xiàn)疼痛為0分,受試者盡力去做;但完成不了測試動作模式為1分,受試者能基本完成測試動作模式但存在不足為2分,受試者能正確完成測試動作模式為3分。在一個動作模式測試中,如果人體對稱兩側(cè)(左側(cè)、右側(cè))分別測試評分,以兩側(cè)中評分的最低分計算(如在一個動作模式測試中,左側(cè)評價為2分,右側(cè)評價為3分,這個動作模式評分為2分)。每個受試者FMS測試得分為7個動作模式評分的總和,F(xiàn)MS得分高表示功能性動作能力好。
1.2.2下肢爆發(fā)力測試
下肢爆發(fā)力測試采用Kistler Quattro Jump(kistler instrumente AG,9290AD)測力臺進行測試,測試方法采用Quattro Jump Bosco Protocol中的蹲跳(squat jump,SJ)、下蹲跳(countermovement jump,CMJ)。蹲跳要求受試者從半蹲狀態(tài)(屈膝90°)起跳,上體盡量垂直,雙手插腰,起跳前不能作反向預備動作。下蹲跳是要求受試者直體站立,兩手叉腰,在下蹲之后垂直跳起(下蹲運動中,膝關節(jié)屈曲幅度必須達到90°),在跳起時,軀干盡量保持垂直姿勢,以減小軀干動作對測驗成績的影響[9]。蹲跳和下蹲跳的成績反映的是伸膝肌產(chǎn)生的最大功率[10]。在下肢爆發(fā)力測試前,向運動員解釋測試目的和要求,并進行3~5 min準備活動,使腿部肌肉充分激活;每個運動員試跳2次,間歇1 min后進行正式測試。
1.2.3身體成分測試
采用日本產(chǎn)的Tanita MC180生物阻抗身體成分儀對受試者進行測試。體成分測試的要求:在測試前一天不服用利尿類藥物,測試前2 h內(nèi)不要飲水和進食,排空尿液。體成分測試時,要求受試者穿內(nèi)衣褲赤腳站在身體成分儀底座電極上,雙手握住電極手部電極,大姆指輕壓在電極上,站立40~60 s的時間即完成全部測量。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社會學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19.0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對受試者的年齡、身高、體重、身體成分和血壓的均值和標準差(Means±SD)進行描述統(tǒng)計。采用斯皮爾曼(Spearman)方法分析非連續(xù)變量與連續(xù)變量之間的相關性。
2結(jié)果與分析
2.1青少年擊劍運動員功能性動作能力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國家隊青少年擊劍運動員FMS總分為14.02分,低于國家隊成人運動員員FMS總分(15.64分)[11]。有研究表明,運動員FMS得分低于14分則提示受試者存在潛在受傷的風險[1215]。由此看出,國家隊青少年擊劍運動員FMS總分處于運動風險高發(fā)生率的臨界值,在運動訓練發(fā)生運動損傷的風險較高。
從各個動作模式得分來看,國家隊優(yōu)秀青少年擊劍運動員的深蹲、過欄步、穩(wěn)定性俯臥撐和體旋穩(wěn)定性等動作模式得分比較低。國家隊成人運動員的上述4個動作模式得分分別為1.95、2.19、1.95和2.09,單項動作模式得分均高于青少年擊劍運動員的單項得分。
深蹲動作模式主要是診斷身體兩側(cè)的對稱性,髖部、膝蓋及腳踝的靈活性;過欄步動作模式主要是診斷髖、膝、踝的對稱性、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及其兩側(cè)對稱性[6,8]。這2個動作模式主要是診斷運動員下肢關節(jié)的對稱性和靈活性。青少年擊劍運動員的深蹲和過欄步動作得分較低,表明他們的下肢對稱性和靈活性較差,這可能與擊劍專項動作技術有關??傮w上來說,擊劍運動員運動損傷發(fā)生率較低,足球和籃球項目運動損傷發(fā)生率分別是擊劍項目的50倍和31倍[16]。在擊劍運動員的運動損傷中,拉傷和扭傷的比例占一半,下肢損傷占全部損傷的比例為63%[17],我國優(yōu)秀擊劍運動員發(fā)病部位比例最高的為膝關節(jié),其次為下腰部和踝關節(jié),患病率前4位的為腰背肌筋膜炎、髕股關節(jié)軟骨損傷、髕腱周圍炎和踝腓側(cè)副韌帶損傷等[5]。擊劍項目運動員運動損傷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股后肌群需要加強,因為在擊劍的弓步刺專項動作模式中,大腿前側(cè)肌群參與專項動作多于大腿后側(cè)肌群,優(yōu)勢側(cè)多于非優(yōu)勢側(cè),這種非對稱性站立動作模式的連續(xù)進攻技術會引起股后肌群不平衡,導致大腿拉傷成為擊劍運動員常見損傷之一[17]。擊劍運動員長時間多次的弓步刺動作模式可能引起疾病,例如內(nèi)收肌間室綜合癥和腰大肌壓迫髂動脈誘發(fā)的骨關節(jié)炎[18],運動員兩側(cè)腿肌力的差值達到15%,在臨床上就被診斷為肌力非對稱性和運動損傷風險[19]。
穩(wěn)定性俯臥撐診斷上肢在對稱運動俯臥撐時身體軀干在矢狀面的穩(wěn)定性,體旋穩(wěn)定性測試主要診斷軀干在上下肢共同運動時多維面的穩(wěn)定性及其兩側(cè)的對稱性[6,8]。青少年擊劍運動員穩(wěn)定性俯臥撐和體旋穩(wěn)定性動作模式得分較低,表明他們的核心區(qū)穩(wěn)定性比較差。其原因可能是,擊劍運動員專項訓練重視下肢力量和動作技術訓練,忽視核心區(qū)力量和功能性動作能力訓練。
因此,在運動訓練實踐中,教練員要高度重視青少年擊劍運動員的身體運動功能能力的下降,并應采取積極的措施來預防運動損傷的發(fā)生,或采用身體功能訓練的方法和手段來提高運動員的身體運動功能能力。
2.2青少年擊劍運動員的下肢爆發(fā)力
蹲跳和下蹲跳測試中重心跳起高度和相對功率是評價下肢爆發(fā)力的重要指標[9]。研究表明,青少年擊劍運動員蹲跳和下蹲跳的重心高度與弓刺步移動速度和專項靈敏素質(zhì)顯著相關[20]。從表3中可以看出,國家隊青少年擊劍運動員蹲跳的重心上升高度為41.30 cm,下蹲跳的重心上升高度為49.62 cm,下蹲跳的重心上升高度顯著高于蹲跳(P<0.001),青少年擊劍運動員下蹲跳的平均功率也顯著高于蹲跳(P<0.001)。蹲跳和下蹲跳主要評價膝關節(jié)肌群快速伸縮產(chǎn)生最大功率[10];但是,這2個指標測試中肌肉工作方式是有區(qū)別的,下蹲跳在起跳前有一個離心動作(反向運動)。蹲跳過程中膝關節(jié)工作肌群主要向心收縮,下蹲跳動作過程中膝關節(jié)工作肌群有一個牽張縮短循環(huán)[21],在離心工作期,神經(jīng)系統(tǒng)被激活,主動彈性元件(橫橋)和被動彈性元件(肌腱)受牽拉存儲了向心收縮期可以再利用的彈性能量;因此,由于牽張反射的作用,下蹲跳成績高于蹲跳成績,對擊劍運動員來說,下蹲跳能力更加重要[20]。
國家隊青少年擊劍運動員的下肢爆發(fā)力比較高。與其他項目青少年運動員相比,我國青少年擊劍運動員蹲跳和下蹲跳成績優(yōu)于足球和越野跑項目,與短跑、籃球和跳高項目接近[9]。
在每一個回合比賽中,擊劍運動員需要移動的距離為250~1 000 m,每個動作時間很短(小于1 s),也可能持續(xù)時間大于60 s[22]。在弓步刺進攻過程中,運動員通過后腿膝關節(jié)伸肌群向心收縮,快速蹬伸產(chǎn)生向前移動的爆發(fā)力,而前腿伸肌群需要通過離心收縮來產(chǎn)生制動力使身體穩(wěn)定,便于后繼動作的發(fā)揮[17]。研究表明,國際優(yōu)秀擊劍運動員比賽后血清肌酸激酶顯著升高[22]。
2.3功能性動作能力與下肢爆發(fā)力之間的相關性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青少年擊劍運動員FMS總分與蹲跳和下蹲跳成績顯著相關(P<0.01)。青少年擊劍運動員FMS總分與蹲跳成績之間相關系數(shù)r=0.509(P<0.01),F(xiàn)MS總分與下蹲跳成績之間相關系數(shù)r=0.372(P<0.05)。由此看出,青少年擊劍運動員FMS總分與下肢爆發(fā)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青少年擊劍運動員功能性動作能力越好,可能越有利于其下肢爆發(fā)力的發(fā)揮。
身體是由多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運動系統(tǒng),多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特定的動作模式,這種動作模式的運動效果主要取決于各環(huán)節(jié)之間形成的動力鏈。在人體運動系統(tǒng)中,動力鏈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特殊的作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如果動力鏈中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問題,就會影響整個運動鏈的整體效益[23]。弓步是擊劍運動員的重要的專項動作模式。擊劍運動員在完成弓步刺動作技術時,運動員前腿向前跨越,同時后腿快速蹬地伸直,以增加蹬地速度。如果擊劍運動員下肢功能動作不良或能力缺失,這會造成弓步刺動作技術動力鏈上的其他部分的連續(xù)性出現(xiàn)問題,可能出現(xiàn)一些增加損傷風險的錯誤動作模式,同時也會影響運動員弓步刺技術動作的動力鏈整體效果。
3結(jié)論
國家隊青少年擊劍運動員功能性動作能力較差,F(xiàn)MS總分處于運動風險高發(fā)生率的臨界值,在運動訓練中發(fā)生運動損傷的風險較高。國家隊青少年擊劍運動員FMS總分與蹲跳和下蹲跳成績顯著相關。
參考文獻:
[1]余繼英,李維仁,趙傳杰.奧林匹克擊劍[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16118.
[2]趙芳.我國女子擊劍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評價指標的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
[3]TSOLAKIS C,KOSTAKI E,VAGENAS G.Anthropometric.flexibility,strengthpower,and sportspecific correlates in elite fencing[J].Percept Mot Skills,2010,110(3):1017.
[4]CRONIN J,MCNAIR P J,MARSHALL R N.Lunge performance and its determinants[J].J Sports Sci,2003,21(1):53.
[5]王明新,劉玉杰,高明.中國高水平擊劍運動員運動損傷流行病學調(diào)查分析[J].中國運動醫(yī)學,2011,30(2):3.
[6]COOK G,BURTON L,HOOGENBOOM B J,et al.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part 2[J].Int J Sports Phys Ther,2014,9(4):552.
[7]LETAFATKAR A,HADDADNEZHAD M,SHOJAEDIN S.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score and history of injury[J].Int J Sports Phys Ther,2014,9(1):24.
[8]COOK G,BURTON L,HOOGENBOOM B J,et al.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 part 1[J].Int J Sports Phys Ther,2014,9(3):399.
[9]BOSCO C.Strength Assessment with the Bosco's Test[M].Rome:Italian society of sport science,1999:89.
[10]BOSCO C,VIITASALO J T,KOMI P V.Combined effect of elastic energy and myoelectrical potentiation during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J].Acta Physiol Scand,1982,114(4):560.
[11]周龍峰,王守恒,尹軍.中國擊劍優(yōu)秀運動員功能動作的篩查方法與數(shù)據(jù)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27(3):8.
[12]LISMAN P,O'CONNOR F G,DEUSTER P A.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and aerobic fitness predict injuries in military training[J].Med Sci Sports Exerc,2013,45(4):639.
[13]O'CONNOR F G,DEUSTER P A,DAVIS J.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predicting injuries in officer candidates[J].Med Sci Sports Exerc,2011,43(12):2228.
[14]CHORBA R S,CHORBA D J,BOUILLON L E.Use of a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tool to determine injury risk in female collegiate athletes[J].N Am J Sports Phys Ther,2010,5(2):50.
[15]KIESEL K,PLISKY P J,VOIGHT M L.Can Serious Injury in Professional Football be Predicted by a Preseason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J].N Am J Sports Phys Ther,2007,2(3):151.
[16]HARMER P A.Incid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meloss injuries in competitive fencing:a prospective,5year study of national competitions[J].Clin J Sport Med,2008,18(2):140.
[17]TURNER A,JAMES N,DIMITRIOU L.Determinants of olympic fencing performa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J].J Strength Cond Res,2014,28(10):3009.
[18]GUILHEM G,GIROUX C,COUTURIER A.Mechanical and muscular coordination patterns during a highlevel fencing assault[J].Med Sci Sports Exerc,2014,46(2):348.
[19]IMPELLIZZERI F M,RAMPININI E,MAFFIULETTI N.A vertical jump force test for assessing bilateral strength asymmetry in athlete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7,39(11):2049.
[20]TSOLAKIS C,VAGENAS G.Anthropometric,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and Subelite Fencers[J].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2010,23(1):6.
[21]BOSCO C,MONTANARI G,TARKKA I.The effect of prestretch on mechanical efficiency of human skeletal muscle[J].Acta Physiol Scand,1987,131(3):326.
[22]ROI G S,BIANCHEDI D.The science of fencing:implications for performance and injury prevention[J].Sports Med,2008,38(6):472.
[23]GAMBETTA V.Athletic Development:The Art & Science of Functional Sports Conditioning[M].USA: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20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