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虝?/p>
內容提要從歷史發(fā)展的結果來看,資本積累的主要方式能夠隨著積累的要求做出調整和更新,資本通過不斷克服積累過程中的障礙而實現(xiàn)著價值的增值。馬克思認為,不能因為可以在觀念上超越阻礙資本增值的外在界限,就說它已經被實際地克服了。資本積累的界限是在資本自身的規(guī)定之中,是資本自身矛盾的必然結果。因此,無論資本創(chuàng)造出怎樣的方式來擴展價值增值的途徑,資本積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界限都無法從根本上克服,資本積累的困境都不會被消除,而只會被不斷擴大,最終必然表現(xiàn)為更加劇烈的形式。
關鍵詞馬克思資本積累時間界限空間界限
〔中圖分類號〕B0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6)06-0008-06
資本積累就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從歷史發(fā)展的結果來看,資本積累的主要方式能夠隨著積累的要求做出調整和更新。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資本通過生產出符合市場要求的高品質的商品來提高利潤、增加積累;壟斷資本主義的到來擴大了資本積累的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進而增加了資本積累;到了福特時期,標準化、專業(yè)化的生產方式擴大了生產與再生產的規(guī)模、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資本依靠商品的批量生產來獲得利潤從而增加積累;隨著大規(guī)模生產的市場逐漸飽和以及消費需求多樣化,福特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資本積累的要求,因此,資本積累逐漸擺脫規(guī)模生產,積累核心從市場和生產部門轉向了財務和廣告部門,商品和服務領域的真實資本的形成越來越從屬于金融。由此可以看出,資本通過不斷克服積累過程中的障礙而實現(xiàn)著價值的增值。那么,這樣是否就可以說明資本積累是無限的或永恒的呢?在亞當·斯密及其追隨者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他們認為導致資本積累困難的原因是人性的貪婪和對資本積累規(guī)則的無知。因此,只要加強嚴密的市場規(guī)則對人性弱點的管制,以確保他所說的“秩序與良好的政府”,就可以實現(xiàn)資本的永續(xù)積累。馬克思認為,不能因為可以在觀念上超越阻礙資本增值的外在界限,就說它已經被實際地克服了。資本積累的界限并不是外在的、偶然的,而是在資本自身的規(guī)定之中,是資本自身矛盾的必然結果。因此,無論資本創(chuàng)造出怎樣的方式來擴展價值增值的途徑,資本積累的困境都不會被消除,而只會被不斷擴大,最終必然表現(xiàn)為更加劇烈的形式。
一、資本積累的限制與界限
“限制”和“界限”從表面看,兩者表達的似乎是同一個意思,即都表達那些阻礙事物發(fā)展的因素。在黑格爾看來,說事物是有限的是就它不能超越某一特定的界限而言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界限是不可以被克服的。事實上,“某物在被規(guī)定為限制
之時,就已經超出了限制”,每一事物都是向著超越自己限制的方向發(fā)展的,“植物超出限制為種子,又超出限制為花、為果、為葉”。[德]黑格爾:《邏輯學》上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71頁。因此,說一事物是有限的,并不意味著它不能再發(fā)展下去,而意味著它已經變成了別的事物,而這別的又同樣會超越自己的限制變成其他事物,如此這般趨向無限。因此,“限制”和“界限”在這里只是表明事物無限發(fā)展中的一個必將被克服的階段。
學術界也正是從這種角度談論資本積累的限制的。亞當·斯密認為不同資本之間的惡性競爭阻礙了資本積累,“隨著資本在一國的增長,資本能帶來的利潤必然減少。在一國之內越來越難找到新的盈利方式。結果造成了不同資本之間的競爭,一種資本所有者竭力想占有其他人的投資領地,但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希望僅僅通過利用更加合理的方式把對方排擠出這個領地。他不僅必須把貨物賤賣,而且為了賣出,有時他必須用更高的價錢買入……他們之間的競爭提高了工資、降低了利潤,當資本所帶來的利潤由此在買賣兩端都減少時,用來支付資本運行的價格(利潤率)必然隨之減少?!盇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vol.I, London, Methuen, 1961,p.375.但是,通過國家干預,恢復了良性競爭,資本也就可以實現(xiàn)無休止的積累。亞當·斯密之后,資本的限制被解釋為不同的因素。在大衛(wèi)·李嘉圖看來,資本家之間的競爭不會造成利潤率的下降,剩余價值率的下降才會導致利潤率的下降,而因農業(yè)生產力的下降而導致的工資提高又造成了剩余價值率的下降。希法亭認為,資本家在繁榮時期盲目擴大固定資本,固定資本的擴大降低了資本的流動性,從而導致了資本積累的困難,擾亂了經濟運行中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進入20世紀,對資本積累限制的理解更加多樣化:30年代是銀行政策不當,70年代中期是石油價格猛漲和越戰(zhàn)期間擴張性財政政策,90年代初是因為80年代濫發(fā)貸款等等。由此可見,雖然大家對限制資本積累的原因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似乎都認為是由人為的因素所致。因此,好像只要營造適合的經濟環(huán)境,制約人為的干擾,限制就可以被克服。在許多學者看來,資本積累的限制只是暫時的,資本積累是能夠永恒的。
“限制”恰恰表明事物是無限的而不是有限的,而“界限”才說明了事物自身的規(guī)定性和有限性。馬克思談到資本的有限性時,首先是在黑格爾意義上講的。他認為,“任何界限就表現(xiàn)為必須超越的限制”,在資本統(tǒng)治世界的時期,“任何一種界限都是而且必然是對資本的限制”。④⑤⑥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7、390、390、391、391頁。資本不會因疲倦、衰老而在某一點上不能超越自己的限制,資本不斷克服障礙實現(xiàn)積累的歷史過程就表明了資本巨大的活力和能量。但馬克思同時認為資本不是無限和永恒的,因為它不能超越其自身規(guī)定的內在矛盾,“決不能因為資本把每一個這樣的界限都當做限制,因而在觀念上超越它,所以就得出結論說,資本已在實際上克服了它……”④資本無法克服它自身的規(guī)定這個界限,它不是從資本之外強加到資本身上的,而是資本生存所必須的。因此,資本積累的界限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相對界限,即資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擴張性的經濟運動把制約資本積累的因素減到最少;二是絕對界限,即由資本自身的規(guī)定造成的限制,這是資本無法克服的,“因為每一個這樣的限制都是同資本的使命相矛盾的,所以資本的生產是在矛盾中運動的,這些矛盾不斷地被克服,但又不斷地產生出來?!雹菀虼?,資本積累最大的限制便是它無法克服的自身的規(guī)定(自身的矛盾),這也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走向滅亡的原因。endprint
在馬克思看來,既不能片面夸大資本的相對界限,即認為任何限制都能阻礙資本積累;也不能無視資本的絕對界限,盲目崇拜資本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就第一方面而言,馬克思曾批評西斯蒙第低估了資本超越自身限制的能力,說他只看到資本本身產生的限制的不可超越性,并希望從外部尋求克服限制的途徑,但他殊不知這些外部的限制必然會被資本推翻。⑥西斯蒙第沒有看到資本能夠摧毀一切阻礙其積累的外部因素的力量。就第二個方面而言,馬克思認為李嘉圖看到了資本的普遍的趨勢,這比忽視資本積累能力的學者要深刻的多,但他認為資本自身就包含著克服一切障礙、解決一切矛盾的能力,“生產由此而遇到的限制是偶然的,是可以克服的?!雹咴隈R克思看來,資本的規(guī)定是充滿內在矛盾的,而且這些矛盾會隨著資本積累程度的提高愈益充分暴露,勢必將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資本自身——被超越。
馬克思認為,資本自身包含著四個界限:其一,必要勞動是活勞動能力交換價值的界限;其二,剩余價值是剩余勞動和生產力發(fā)展的界限;其三,貨幣是生產的界限;其四,交換價值是使用價值的生產的界限。②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7、390、381頁。第一個界限指的是,活勞動能力的交換價值的實現(xiàn)受必要勞動時間的限制。資本要擴大積累就必須保證足夠的消費,因此資本必須保證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具有一定的交換價值,保證一定的必要勞動時間。然而,資本積累同時又要求盡可能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以便增加剩余價值。這樣,資本自身的要求就包含著一個既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又要保證足夠的必要勞動時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資本積累的第一個界限。第二界限指的是,剩余勞動增加和生產力發(fā)展只有在能夠實現(xiàn)剩余價值的范圍內才是可能的。資本為了實現(xiàn)剩余價值要求增加剩余勞動和發(fā)展生產力,但是,剩余勞動不是可以無限增加的,這反過來又限制著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資本自身的要求與目的之間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這一矛盾是資本積累的第二個界限。第三界限指的是,只有在能夠擴大貨幣積累的范圍內,資本生產才能實現(xiàn)。資本生產要求不斷增加貨幣積累,然而資本自身又制造了貨幣實現(xiàn)的困境(消費不足),這一矛盾是資本積累的第三個界限。資本的第四界限表明,使用價值的生產只有在實現(xiàn)交換價值的前提下才是有意義的。這意味著資本一方面需要創(chuàng)造人的需求,需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消費領域以滿足它積累的要求;另一方面,資本又將人的需求限制在交換價值的范圍內,這一矛盾是資本積累的第四個界限。上述資本自身的四對矛盾構成了資本積累的四個界限,這是資本的內在矛盾產生的界限,它與資本積累的本質是相一致的。資本的每一次發(fā)展都無法克服這些矛盾,相反,資本發(fā)展程度越高,就越會成為阻礙生產、阻礙消費的力量?!斑@些限制在資本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會使人們認識到資本本身就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限制,因而驅使人們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雹诖笮l(wèi)·李嘉圖也認為,資本無限積累的那種優(yōu)越性,最終會因為自身的矛盾而成為生產和消費的阻礙,成為資本積累的界限。
二、資本積累的時間界限
為了實現(xiàn)資本積累,資本在生產和流通中必須克服時間的限制。資本積累要不斷擴大,必須一方面盡可能多地生產剩余價值,另一方面不停地開辟將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的途徑。前者主要指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延長勞動時間或改進生產技術和管理來達到增加剩余價值的目的;后者主要指資本在流通過程中通過尋找或創(chuàng)造消費領域使資本快速實現(xiàn)增值。資本積累就是剩余價值的產生和增值相統(tǒng)一的過程,但兩者并非直接統(tǒng)一的。
馬克思認為價值增值的界限“只是在生產過程本身內部部分地作為前提,部分地被產生出來的界限”,“這些界限在過程中總是表現(xiàn)為應當克服的限制。”③這里說的是,在生產過程中,資本通過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減少工人工資、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等方式可以克服必要勞動時間對剩余勞動時間的限制、工人的交換價值對剩余價值的限制。但是,在流通過程中,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增值的統(tǒng)一就出現(xiàn)了問題。流通中,勞動工人不再是作為雇傭工人而是作為消費者出現(xiàn),其消費能力影響著剩余價值實現(xiàn)增值的速度。由于在生產中,資本盡可能地縮短必要勞動時間,降低了勞動者的交換能力;在交換中,作為消費者的雇傭工人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消費。顯然,資本在克服了必要勞動時間對剩余勞動時間的限制的同時,又造成了流通時間對資本積累的限制。
資本在克服流通中的時間限制的同時,同樣制造了新的限制。資本在生產中縮短必要勞動的做法很容易導致流通中的消費不足和生產過剩的困境。然而,金融信貸工具的產生卻使流通時間趨向于“零”,資本積累的速度大大加快。股票、期貨等各種金融信貸工具在當前貨幣價值與未來貨幣價值預期之間建立了聯(lián)系,未來的貨幣可以并且已經在現(xiàn)在使用。消費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一方面,消費者數(shù)量增多了,金融信貸工具不僅能夠使資本家,而且能夠使普通工人都成為資本流通的傳輸者;另一方面,消費領域擴大了,在金融信貸工具的幫助下,公共服務、福利開支、基礎設施等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的項目得以在當下順利實施。但是,金融信貸工具帶來的消費的繁榮只是暫時延緩了消費不足和生產過剩危機爆發(fā)的時間。這是因為,金融資本對流通時間的改善只是在生產之后的一種第二級的經濟活動,是對剩余價值進行的交換和重新分配。而剩余價值的交換和重新分配,并不能增加被交換物的實際價值量。一方面,剩余價值量取決于生產勞動量。金融信貸工具本身并不直接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它來源于全社會人的儲蓄。當被金融信貸工具層層包裹的資產遠遠超出實際生產剩余價值水平的時候,一旦資產增值的預期逆轉,就會發(fā)生資產貶值、商品過剩、經濟衰退等困境。另一方面,金融信貸工具是通過負債方式發(fā)揮作用的。負債只是延緩支付時間,并沒有實際改變勞動工人的消費能力。當經濟發(fā)生動蕩的時候,所有負債者只能陷入更加沉重的勞役之中,消費也會變得更加不景氣。
資本在生產和流通中都無法真正克服必要勞動時間對資本積累的限制。因為勞動既與資本的使命相矛盾,又規(guī)定著資本的本質。必要勞動時間是雇傭工人用來生產自己及其家庭成員生存必需品的時間,剩余勞動時間是用來生產超出這個必需品的產品的時間。擴大剩余價值必然要求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但如果必要勞動時間被壓縮至消失,剩余勞動時間也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剩余價值也就無從產生了。由此可見,勞資矛盾其實還是資本積累的前提,而不只是剩余價值分配不均的結果。正是這個前提導致資本本身無法克服必要勞動時間對其自身積累的限制。誠如安東尼奧·奈格里所言,資本作為活的矛盾體,內在地產生出對抗自己的一極——勞動工人。資本是資本自身的界限:資本力量產生的關系,正是限制資本發(fā)展的關系。②[意]奈格里:《〈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張梧、孟丹、王巍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54、26頁。剩余價值的動態(tài)統(tǒng)一過程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雇傭勞動和資本的矛盾,反而會將這些矛盾一次次地推向更加尖銳并最終被揚棄。②勞動是限制資本的因素,也是組成資本的條件。金融信貸工具表面上調和了必要勞動時間與資本積累之間的矛盾,但隨著金融泡沫的破碎,資本積累也受到了沖擊和中斷。只有這時,人們才認識到勞動是資本再生產的條件,也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一般可能性。endprint
資本對勞動者的時間占有得越充分,就越會培養(yǎng)出與資本相對抗的主體。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意味著工作之外閑暇時間的增加,閑暇時間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可能。但是,根據(jù)馬克思對資本界限的闡釋,資本不會超越交換價值的范圍來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這就意味著,閑暇時間只能增加資本積累的時間,并不能增加人實現(xiàn)除資本積累以外的那些需求的時間。在資本積累的范圍內,人要么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者,要么是剩余價值增值的消費者。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yè)的神圣光環(huán)。它把醫(y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德]馬克思、[德]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0頁。在資本完全占有勞動者閑暇時間的情況下,資本可以實現(xiàn)永續(xù)積累嗎?在邁克爾·哈特和安東尼奧·奈格里看來,正是在資本對人的全部時間占有的情況下,勞動者才成為與資本對抗并最終去毀滅資本的主體力量。閑暇時間是人不受勞動限制的時間,與在勞動時間里進行單一的流水線活動相比,閑暇時間里的活動更加多樣隨意。資本對閑暇時間的占有就意味著要從信息、知識、文化、情感等多方面去進行積累,這些多樣的形式強化了勞動者的中心地位,提高了他們批判資本積累的能力:“年輕人拒絕工廠式社會的令人窒息的重復,發(fā)明了新形式的流動性、彈性和新的生活方式。學生運動迫使一個社會較高的社會價值依據(jù)知識和智力勞動。女權主義運動使個人的關系網(wǎng)的政治內容清晰起來并拒絕父權制的控制……”[美]邁克爾·哈特、[意]安東尼奧·奈格里:《帝國》,楊建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8頁。資本對人的全部時間的占有,一方面使人越來越成為資本積累的一個終端;但另一方面,靈活多樣的積累形式也使勞動者不再是簡單地服從命令的客體,而逐步成為具有主體決策能力的主體。隨著勞動主體的壯大,以增值為目的資本積累最終也會被揚棄。
三、資本積累的空間界限
空間對資本的限制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空間是對資本的外部限制,也就是說,空間是資本活動的一個容器,這個容器的大小限制了資本積累。資本通過殖民掠奪、文化滲透、技術革新等方法將全世界納入積累的范圍,形成了資本積累的外部空間。然而,自然空間的有限性使資本不可能無限的擴張。第二,空間也是一種資本,它作為資本也會遇到限制。資本已經在空間中建造的景觀可以成為資本再次增值的工具。例如,用于建設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的資本,既可以消化掉一部分過剩資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第一種空間的限制,從而實現(xiàn)資本利潤的繼續(xù)??墒?,資本的流通性要求與空間的固定性特征又形成了資本積累的沖突。馬克思及后來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們對資本空間的這兩方面限制做了深入分析。
第一,狹小的自然空間限制了資本生產和消費規(guī)模的擴大。價值的增值除了需要縮短流通時間,還需要廣闊的消費市場。因此,空間的擴張和實際空間有限的矛盾就成為資本積累的一個限制。從剩余價值的生產來看,資本首先需要的是擴大生產規(guī)模以提高剩余價值量。馬克思分析了資本提高生產規(guī)模的兩種方式,一種是使工人加班加點的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另一種是提高生產技術的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在資本積累之初,資本家通過暴力手段直接掠奪資源、土地、占有勞動,使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只能在工廠中出賣勞動力維持生存。資本由此建構出生產剩余價值所需的空間。隨著資本家對生產工具的改造和科學技術的提升,使勞動過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資本家通過使用機器擴大了生產規(guī)模,在機械化的生產中,生產剩余價值的工人勞動在機器體系中得到擴大和延伸。從價值增值的過程來看,一種資本創(chuàng)造出的剩余價值,只有與另一種資本創(chuàng)造出的剩余價值相交換,才能實現(xiàn)價值增值。馬克思把擴大資本流通空間的方法概括為兩種:一種是領土性擴張,即“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其條件是創(chuàng)造一個不斷擴大的流通范圍,不管是直接擴大這個范圍,還是在這個范圍內把更多的地點創(chuàng)造為生產地點?!雹冖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7、538、397頁??梢?,資本不僅可以超越地緣或民族之間的界限,而且可以超越地域或民族內部的界限。資本會融化掉一切不曾被資本染指的領域,資本生產將成為世界上普遍的生產。另一種是技術性擴張,即資本“力求用時間去空間,就是說,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雹陔S著科技的進步,資本流通必將成為“沒有流通時間的流通”,為此資本不斷改進交通工具、交換手段。流通變得更容易,意味著資本可以在同樣的時間里擴張到更多的地方。
資本并不能真正克服空間的有限性。馬克思認為,單純流通領域并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價值增值只有回到生產領域才能實現(xiàn)。生產領域中勞資的沖突和對抗會伴隨著流通空間的擴大而擴大。資本在每一個新的空間中都是“重新開始它[突破本身限制]的嘗試,而它作為資本卻遭到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崩潰。”③資本每次將新的人口帶入積累關系,都會在更大規(guī)模上重復消費不足和生產過剩的矛盾。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資本繼續(xù)向那些非資本生產的領域擴張,使其成為新的積累領域。這樣,資本就把整個非資本主義世界變成了新的資本積累的領域,既成了剩余產品的傾銷市場,又成了生產剩余價值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供給市場。誠如盧森堡所言,資本將把非資本主義世界變成自己的“剩余價值銷售市場、生產資料的來源地、工資制度下的勞動力的蓄積場所?!雹輀德]羅莎·盧森堡:《資本積累論》,彭塵舜、吳紀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9年,第291、359頁。非資本主義世界雖然被納入到資本積累的范圍之內,但即使這種“納入”也是有界限的,一個地區(qū)一旦被資本所占有,它就再也不是資本積累實現(xiàn)的外在空間了。資本擴張的無限欲望與空間的有限可能的矛盾必然會導致資本自身的滅亡。盧森堡曾這樣描述過這種情況,“帝國主義愈是橫暴地,愈是殘忍地,愈是徹底地摧毀非資本主義文化,它也就愈加迅速地挖掉資本積累自己的立足之地。帝國主義雖是延長資本主義壽命的歷史方法,它也是帶領資本主義走向迅速結束的一個可靠手段。”⑤資本在空間上一旦完全實現(xiàn)了自己,勞動與資本的矛盾就再也沒有被調和的余地了,資本關系也就走到了自己的盡頭。endprint
第二,已有空間布局的固定性限制了資本的流通領域和流通速度??臻g位置的占有總是唯一的,沒有人能夠在已經被占有了的空間位置再建造出什么來,這個空間位置連同附著于其上的一切優(yōu)勢都只能屬于它的占有者。資本自由流通是資本積累的客觀要求,而所有資本家又都希望壟斷特定空間區(qū)位。而這種壟斷必然帶來資本不斷更新空間景觀的可能的喪失,甚至還會阻塞經濟發(fā)展的空間。因此,為了持續(xù)資本積累,一方面要求把非資本化的空間資本化,另一方面則要求把已經建好的空間景觀打破重建??臻g的再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展資本投資的領域,繼續(xù)維持資本積累,從而延遲經濟危機爆發(fā)的時間。大衛(wèi)·哈維就認為,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就是資本積累的中斷,如果不能擴大消費空間或是增加投資空間,那么將現(xiàn)有空間資本貶值,同樣可以增加資本積累?,F(xiàn)有空間景觀被摧毀重建,不意味著它們失去了使用價值,而意味著它們的交換價值不能再帶來資本增值了。如果將現(xiàn)有空間景觀摧毀、使它們貶值,再把過剩資本重新投資到這一空間位置,重塑新的空間景觀,那么,過剩資本就有了繼續(xù)增值的空間,資本積累就可以持續(xù)了。因此,為了滿足資本積累的要求,資本會在需要時建造一些空間景觀,在危機時再把它們摧毀?!耙环矫嫦臻g障礙和地區(qū)差異;然而另一方面,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又必須產生新的差異,這些差異又形成需要被克服的新的空間限制?!盌avid Harvey, Limits to Capital, London & New York: Verso, 2006, p.417.空間景觀的重建促進了流通,開拓了資本積累新領域。但是,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加,為了這種積累能夠持續(xù)進行,資本又需要將已建好的空間景觀再次摧毀重建,而新的空間景觀又還會成為下一次被摧毀的目標。總之,一切都是為了資本積累。大衛(wèi)·哈維用“拋棄型社會”來描述資本建構出這種空間循環(huán),這種社會不僅意味著拋棄已生產出來的物品,而且意味著“拋棄價值,生活方式,穩(wěn)定的關系,對事物的依賴,建筑,場所,民族,和已接受的生活和存在方式?!盌avid Harvey, The Condition of Post Modernity, London:Blackwell, 1990, p.286.空間的重構使整個社會呈現(xiàn)出即時性、暫時性的特征。
資本對空間的重建改變了空間的固定性特征,使空間成為一種自由流動的資本,成為資本積累的一種來源。但是,資本不能真正克服空間的固定性所帶來的矛盾。第一,資本對空間的改造必然會造成“中心-邊緣”不平衡發(fā)展的空間格局。城市最終從鄉(xiāng)村中獨立出來,發(fā)展成為創(chuàng)造、榨取、集中剩余價值的中心。在這個中心,原有的空間景觀被摧毀,新的空間景觀又被建造,一切都按照資本的需要來安排,而這里原有的變得越來越貧窮的貧民被趕到資本的邊緣去生活,他們不得不離開自己曾經的家園。齊澤克就看到了資本積累所包含的深刻矛盾:資本積累一方面帶來了現(xiàn)代化、促成了發(fā)展、形成了世界市場;另一方面也給資本自身制造了絕對界限:貧民窟居民。資本把這些居民從其中心地帶擠了出來,使得他們失去了傳統(tǒng)的生存基礎,不得不靠改變生活方式來維持生計。這些人雖然身在國家邊界之內,但是實際上生活在國家控制之外,因此在這里蘊涵著對資本積累最深刻對抗的可能性。周嘉昕:《界限、對抗、行動:齊澤克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第二,“拋棄型”社會激化了人全面發(fā)展的需求與資本積累需求的矛盾。拋棄型社會鼓勵人們不停地消費,人們擔心的只是不要被那些由資本制造出來的、快速變化的、用于積累的時尚拋棄。人的需求只有在資本積累的范圍內才是合理的,人的其他的那些創(chuàng)造性和生產性需求受到了剝奪和壓制。但是,資本不斷開發(fā)新的消費空間客觀上也刺激了人們對現(xiàn)實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種種期望,“當這些期望和其他飄忽不定的因素結合在一起時(比如具有強烈破壞性、但一再周期性出現(xiàn)的通貨膨脹,它源自勃發(fā)的世界經濟),它們就會為經濟和政治的不穩(wěn)定創(chuàng)造條件,而政府則發(fā)現(xiàn)這些不穩(wěn)定越來越難以應付?!盵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嚴蓓雯譯,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60頁。因此,從勞動者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來看,在資本擴大積累的每一個階段都包含著雇傭勞動者的進步,也都代表著他們對資本展開了更高水平的斗爭。
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來看,資本積累都無法實際地克服自己的界限,只能在觀念上超越它。資本積累的困境在資本自身中終究無法克服,必須超出資本尋求克服途徑。
作者單位:馬文保,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程曉,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無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