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霞
(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廣東 汕頭 515041)
?
臍敷在腹式全子宮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中的作用及護理*
蔡春霞
(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廣東 汕頭515041)
摘要:目的觀察應用市售丁桂兒臍貼敷臍對腹式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療效及護理。方法將170例腹式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各85例,觀察患者腸鳴恢復、肛門排氣、排便時間。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術后在腸鳴恢復和肛門排氣排便時間上明顯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腹脹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丁桂兒臍貼敷臍具有明顯的促進胃腸動力的作用,且該藥物使用方便,無副作用。
關鍵詞:丁桂兒臍貼;敷臍;腹式全子宮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護理
雖然婦科手術大多限制于盆腔之內的臟器,但仍屬于開腹手術,對腹腔的臟器以及腸管均產生較大的刺激,使得胃腸道受到不可避免干擾甚至損傷;另外,由于麻醉以及鎮(zhèn)痛藥物的暫時性抑制作用,術后可以發(fā)生一過性的胃腸蠕動消失,從而使得患者發(fā)生腸管麻痹[1],患者以腹脹、腹痛以及排氣排便時間延遲為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胃腸功能能不能順利恢復對患者有直接的影響,故尋找一種使用方便,療效可靠,施行安全,價格實惠的方法有一定的臨床意義。近年來,我科對腹式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結合臍療治療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腹式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170例,所有患者均為子宮肌瘤,都為腰硬聯(lián)合麻醉,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各85例,術前常規(guī)準備,術中無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均不使用影響胃腸動力的藥物,如胃復安等。兩組患者在年齡、肌瘤數(shù)目、大小、麻醉、手術方式等方面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常規(guī)腸道準備,禁食8~12h,禁飲4~6 h。干預組:術后治療常規(guī)進行,于術后12h給予市售丁桂兒臍貼敷臍,每日更換1次,連續(xù)治療2天。對照組:術后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治療,于術后12h給予口服四磨湯10 ml,3次/d,連用2d。
1.3評價指標以術后患者腸鳴音出現(xiàn)時間、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肛門排便時間為胃腸功能恢復指標,并比較兩組患者腹脹情況。
1.4腹脹判定標準[2]①無腹脹:患者腹部比較柔軟,腹圍無變化;②輕度腹脹:患者的腹部較為堅硬,腹圍增大1cm之內;③中度腹脹:腹圍增大1~2cm;④重度腹脹:腹圍增大>2cm。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指標比較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術后在腸鳴恢復和肛門排氣、排便時間上明顯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指標比較±s,h)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腹脹情況比較 干預組患者腹脹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腹脹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護理
3.1護理評估評估患者腹部皮膚,特別是臍部皮膚有無炎癥、破損、潰爛、過敏等情況。
3.2心理護理術前護理人員應當認真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指導患者通過適合的途徑和方法保持最適宜的心理狀態(tài),解除患者對手術的顧慮,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的信心,使其盡可能的配合治療,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3.3 健康宣教做好解釋工作,詳細介紹本貼的材料、臍療的方法、目的、作用,腹脹引起的原因和后果,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
3.4 敷臍護理患者取平臥位,暴露臍部,注意保暖防止著涼,用溫水清潔臍及周圍皮膚,特別注意臍窩清潔,取丁桂兒臍貼1劑,將膏藥敷于臍窩貼緊固定。敷藥完畢后給患者穿好衣服,整理用物、床單位,告知患者不要撕開膏藥,不要弄濕,24小時后再更換1次,如有癢、痛等癥狀及時報告。再次換藥時需用溫水擦凈前次所敷膏藥,敷藥前可涂一層凡士林以保護皮膚。如發(fā)生皮膚過敏者,應暫停使用,并外涂地塞米松軟膏。本實驗中有2例患者皮膚出現(xiàn)紅疹、瘙癢等過敏癥狀,停藥并涂地塞米松軟膏后癥狀第2天就消失,其他無出現(xiàn)不適。
3.5注意事項護理人員應當嚴格按照敷臍護理的操作流程進行操作,治療前,認真仔細的詢問患者有無膠布、藥物的過敏史;由于患者的體溫過高可以導致藥物溶解,使得患者的傷口、敷料、衣服以及床鋪受到污染,因此,要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變化;貼敷部位要避開腹部的切口和敷料,位置要準確,才能使得藥物發(fā)揮最大的療效;對敷料要進行妥善的固定,可以在藥膏上貼一小塊3M薄膜,以免藥物過快地干燥,然后外敷一塊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可以在藥膏周圍圍上一圈棉花,以吸收滲出的藥液,避免發(fā)生移位或脫落[3]。定時詢問患者敷臍后有無異常的感覺,注意局部皮膚有無異常情況發(fā)生,如果出現(xiàn)紅、腫、癢或有水皰出現(xiàn),應停止使用,并進行相應的處理[4]。
3.6術后早期活動術后指導患者早期進行床上的肢體運動,待患者術后病情較穩(wěn)定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以及胃腸功能的恢復,防止腹脹的發(fā)生[5]。
4討論
西醫(yī)認為手術的刺激,麻醉、鎮(zhèn)痛藥物的抑制,失血,體液滲出,禁食,水、電解質紊亂,再加上術后由于切口疼痛、管道影響使活動減少,從而引起患者術后發(fā)生腹脹。李康英等[6]認為精神因素在功能性胃腸病(FGIDs)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西醫(yī)主要強調圍手術期的預防和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以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來預防及治療術后腸麻痹的發(fā)生。圍手術期包括積極的術前準備,如腸道準備和飲食指導等。保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有效的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靜脈補充足夠營養(yǎng)物質,合理應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給予促進胃腸蠕動恢復的藥物,如口服四磨湯、胃腸復原膏;開塞露納肛;肌注新斯的明等等。開展優(yōu)質護理,給予患者心理支持。指導患者術后早期進行活動,不僅能夠調節(jié)患者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不良情緒,互相促進體質與心理活動,形成恢復期的良性循環(huán),更加有效的促進全身各系統(tǒng)功能的恢復[7]。
中醫(yī)則認為胃主通降,脾主運化。胃腸動力的主宰在于胃腸正常的升降運動,在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損傷了脾胃功能,胃失受納、脾失運化,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嘔吐、呃逆、腹脹以及腹痛等癥狀,這些臨床表現(xiàn)常歸屬于“腸痹”范圍。大多由于腹部手術后,患者的腸體受到刺激出現(xiàn)麻痹,氣機不暢所致。患者表現(xiàn)為腹脹如鼓、嘔吐、腹痛、便秘、無腸鳴及矢氣等內臟痹病類疾病[8]。
在治療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方面,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療法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陳貞羽[9]采用大承氣湯灌腸治療腹部術后患者;郭偉[10]采用吳茱萸貼臍治療166例腹部手術后腹脹患者,療效滿意;羅瑞顏[11]應用中頻電療聯(lián)合艾灸治療術后腹脹;陳頤等[12]用中醫(yī)外治法治療術后腹脹嚴重的患者,療效顯著。這些中醫(yī)中藥療法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考慮到腹部術后患者無法馬上進食,且針灸、灌腸、鼻飼等侵入性操作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并且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本著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我們嘗試了這種新的方法:中藥敷臍。臍通過經(jīng)絡與五臟六腑相通,臍部表皮角質最薄,通透性好,神經(jīng)敏感性強,有豐富的血管,血液供應豐富,外用藥物較易吸收,且臍敷療法藥物吸收后經(jīng)過肝臟的量少,首過清除率少,故用藥劑量小,生物利用度高,可作為透皮給藥的理想部位,也是外治用藥途徑的精髓所在。丁桂兒臍貼由丁香、肉桂、蓽茇等研末制成。丁香歸脾、胃、肺、腎經(jīng),具有溫中降逆以及補腎助陽的功效,可明顯促進胃液、膽汁分泌,促進腸道蠕動;肉桂歸腎、脾、心、肝經(jīng),能夠起到散寒止痛以及活血通經(jīng)的作用,可以有效的促進膽汁的分泌,明顯的增強腸道的運動;蓽茇歸脾、胃、大腸、肺、膀胱、肝、腎經(jīng),具有溫中散寒,下氣止痛的作用,可加快膽汁的分泌。故此貼具有溫里行氣、溫經(jīng)通絡的作用,這些藥物中富含揮發(fā)油,可以通過皮膚吸收,從而發(fā)揮作用。
本試驗利用穴位的刺激與調節(jié)作用,藥物吸收后的直接作用,兩者的協(xié)助作用,治療腹式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促進其胃腸功能恢復,結果顯示,干預組術后在腸鳴恢復和肛門排氣排便時間上明顯早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腹脹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采用丁桂兒臍貼敷臍具有明顯的促進胃腸動力的作用、操作簡便、價格低廉、不良反應小、對皮膚無損傷,避免口服、灌腸、鼻飼、靜脈、肌注等給藥途徑給術后患者帶來的痛苦和潛在的危險,患者更樂于接受,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前景十分廣闊。
參考文獻:
[1]田孝坤. 實用婦產科手術損傷防治學[M].科學出版社,2000:514.
[2]吳國友,陳敏燕.穴位注射加開塞露治療腹部手術后腹脹的效果觀察[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25(z1):291.
[3]李湘琴,何蘭珍,于洪燕,等.丹黃貼膏外敷促進直腸癌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4):339-340.
[4]儲蘭芳,魯厚林.通腑臍貼膏對膽道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22(10):224-225.
[5]楊燕妮.護理干預對四磨湯貼劑術后敷臍促進早期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藥業(yè),2013,22(12):149-150.
[6]李康英,陳明燕,吳珍妹 . 腹部手術后中藥敷臍對早期腸功能恢復的護理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1, 17(5): 21-23.
[7]陳潔生,吳申鋒,雷霆 . 四磨湯口服液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1, 3(24): 56-57.
[8]熊小蘭,江自卓,曹天生 . 四磨湯口服液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應用[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2, 17(2):106-107.
[9]陳貞羽,陸軍,張織雯. 大承氣湯灌腸治療重癥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療效觀察[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4,22(1): 22-24.
[10]郭偉 . 吳茱萸貼臍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166例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 2012,22(1):410.
[11]羅瑞顏.中頻電療聯(lián)合艾灸治療術后腹脹的療效和護理[J].現(xiàn)代醫(yī)院,2011,(6):92-93.
[12]陳頤,朱敏,黃健玲,等. 中醫(yī)外治法對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 2012, 33(13): 2016-2018.
*基金項目:汕頭市醫(yī)療科技計劃項目(汕府科[2013]88號)。
作者簡介:蔡春霞(1977—),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115(2016)07-0832-03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6.07.048
(收稿日期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