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鴿(西安財經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
★教育教學★
新媒體視角下我國學術期刊質量提升之長效機制構建
馬紅鴿(西安財經學院陜西西安710061)
【摘要】我國學術期刊發(fā)展能否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成為制約我國學術期刊發(fā)展質量提升的關鍵。筆者指出新媒體即以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為載體,通過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互動為表現(xiàn)形式,以提升傳播者所提供產品更符合受眾需求為目的的新的媒介形式。通過闡述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我國學術期刊發(fā)展面臨的約束機制,指出我國學術期刊質量提升長效機制構建的關鍵在于以新媒體技術為依托,逐步調整辦刊宗旨,達到精確辦刊,精確服務;提升編輯人員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公正、公開透明審稿;在學術評價方面,充分發(fā)揮學術成果評審專家的積極主動性,做到以文章質量論高下,逐漸取代“以刊論文”的投機心理;從提升編輯待遇和引入第三方監(jiān)管機構等方面構建學術期刊質量提升激勵機制。
【關鍵詞】新媒體學術期刊第三方機構激勵機制
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已成為當前我國學術期刊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之一[1],而提高期刊質量、增進效益則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因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構建學術期刊質量提升的長效機制就成為擺在期刊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以手機、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興起給全社會及全人類的生活生產思維等方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而其作為一種傳播方式也極大地豐富了傳媒方式,改變了傳媒格局,開啟了傳統(tǒng)媒體、媒介的重大變革的嶄新時代。學術期刊作為一種傳播學術思想的媒介形式,在新媒體巨浪的沖擊下呈現(xiàn)出了兩類形態(tài):一類是從自身的約束條件出發(f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在傳統(tǒng)期刊的出版或發(fā)行中融入新媒體技術;一類是囿于自身的約束條件裹足不前,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出版發(fā)行模式。那么面對新媒體浪潮的沖擊,學術期刊究竟該如何應對,一時間成為期刊界同行熱議的話題,亦是繼我國學術期刊轉企改制呼聲漸微下的又一重大命題[2]。然而,其本質則是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我國學術期刊質量提升之長效機制的構建問題。筆者擬從學術期刊質量提升的約束條件出發(fā),期望從約束條件的探尋中找出我國學術期刊質量提升的有效路徑。
“新媒體”這一詞源于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高爾德·馬克的計劃書中對電子錄像的稱呼。21世紀初開始在我國流行。國外對新媒體的界定主要來源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美國《連線》雜志、美國新媒體藝術家列維·曼諾維奇的闡述,分別從網絡傳播、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以及數字信息等角度去闡釋新媒體的概念[2]。美國康涅狄格州在線媒體顧問、資深媒體分析師文·克羅斯比則從新媒體提供的內容、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融合等方面界定了新媒體的概念。國內相關研究如匡文波、廖祥忠、蘇保華等從數字化、互動性特性定義新媒體[3];邢長敏則在與傳統(tǒng)媒體的比較中得出新媒體是在傳統(tǒng)媒體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實時、交互地承載和傳遞各種個性化、多媒化復合信息的中介[4]。喻國明從傳播者與接收者角度指出新媒體是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的一對多的傳播,而是多對多的傳播[5];馬炬指出新媒體的突出特征是人人即媒體[6]。綜上可見,國內外關于新媒體概念的界定基本都是從載體、受眾以及與傳統(tǒng)媒體的比較中總結歸納而出的。這些研究為筆者展開相關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新媒體即以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為載體,通過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互動為表現(xiàn)形式,以使傳播者所提供產品更符合受眾需求為目的的新的媒介形式。
新媒體的出現(xiàn)與普及對傳統(tǒng)媒介以及受眾的習慣和偏好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和巨大的改變。新媒體在一步步地侵蝕并改變著傳統(tǒng)媒介的傳播方式和人們的思想行為偏好。傳統(tǒng)學術期刊作為傳統(tǒng)媒介之一自然也不能幸免。然而,面對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學術期刊界卻呈現(xiàn)出了一個明顯的分水嶺:一邊是在新媒體營造的大環(huán)境中積極的尋求創(chuàng)新與變革,通過融合多種媒體傳播形式努力提升自己的辦刊水平與質量;另一邊是固步自封在原有的辦刊格局之中不愿變革,對在傳統(tǒng)出版格局中注入新媒體血液持懷疑、否定甚至批判態(tài)度。然而,無論形式如何,如果能夠保證學術期刊質量始終保持上升態(tài)勢的辦刊模式便算是最優(yōu)化的路徑選擇。以下從學術期刊質量提升的影響因素來分析中新媒體在學術期刊質量提升中的影響程度及其約束機制(如圖1所示)。
(一)辦刊宗旨
辦刊宗旨即辦刊理念,是指期刊出版人對期刊中市場或者讀者群中的定位。期刊出版就是通過所刊發(fā)的內容向公眾傳遞信息以及主辦者的辦刊理念和思想,目的在于引領學術發(fā)展和進行學術交流。我國學術期刊的辦刊理念從早期的“同人園地”到平臺意識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學術期刊辦刊理念在調整中日益趨向了理性與科學。辦刊理念的理性與科學是關系學術期刊生死存亡的關鍵要素。當前我國學術期刊創(chuàng)新不足、學術平庸、問題意識淡漠、缺乏個性、信息閉塞、行政化與機關化嚴重以及賄買版面等學術腐敗問題,皆源于期刊理念的滯后。
(二)編輯隊伍建設
編輯隊伍是學術期刊辦刊理念的最主要執(zhí)行者。編輯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刊物質量的優(yōu)劣,也是期刊質量提升的最重要因素。當前我國大多數學術期刊編輯職能定位模糊以至淪為“手工加工者”,局限在自己的“繡閣”中不愿或者不能出來,消極被動地“等米下鍋”,同行之間很少進行交流,甚至同事之間也不進行探討,更談不上與國際性期刊和出版商進行溝通和交流,這種自閉性的職業(yè)運作模式在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勢必會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甚至無效,造成資源的浪費,從而不利于期刊的發(fā)展與提升。
(三)稿件質量的把控
稿件質量的優(yōu)劣是評價刊物質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一個學術刊物上刊發(fā)的稿件質量的把控人就非常的關鍵。主要由編輯、審稿人、編委及審稿流程所決定。編輯作為對約稿或來稿的初次篩選者對稿件的去留具有決定意義,因此,編輯唯有學者化了才能具備這種素質;審稿人在當前普遍的三審制下對稿件的是否錄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審稿人學術水平的高低、審稿態(tài)度是否嚴謹等都是影響期刊質量的關鍵指標;編委作為學術期刊刊發(fā)稿件的委員會,一般通過集體決議對通過審稿專家專審通過的文章能否刊發(fā)的問題進行商議和探討,從宏觀上把握刊發(fā)文章的質量及機構布局;審稿流程是稿件從投稿到錄用的整個過程,整個過程是否公平、公正、公開也會給期刊質量發(fā)展帶來重要影響。
圖1 我國學術期刊質量提升的約束機制
(四)資金支持
我國當前大部分學術期刊由于依附于高校、科研院所及學術團體,其資金大多源于所屬單位的預算內支出。然而,由于學術期刊一般以輔助或者邊緣部門的形式存在于各單位,從而得到的經費支持也僅能夠維持正常的編校出版工作,導致辦刊人員及編輯人員積極性不高,僅滿足于“能夠正常出版”的被動局面。用于期刊出版以外的支出如學術交流會議、編輯人員再培訓的費用則較少,僅有的用于編輯職業(yè)再培訓的費用支出也是在新聞出版局強制性指令下的不得已的選擇。因此,資金支持成為制約我國學術期刊質量提升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難以突破的瓶頸。與此同時,學術期刊轉企改制想要取得預期效果,資金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制約因素之一。
(五)學術評價環(huán)境
學術評價環(huán)境是學術期刊生存、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好的學術評價環(huán)境有利于學術期刊良性競爭生態(tài)的形成。當前在我國“以刊論文”的學術評價的指引下,一方面是評價機構解約成本或者不具備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的權威或者能力,幾乎所有的成果認定都是以成果所發(fā)表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為依據,來評判成果水平的優(yōu)劣;另一方面導致我國當前任何期刊只要進入某一個甚至幾個核心期刊的索引范圍,就會“身價倍增”,成為業(yè)界和學界的“佼佼者”。于是幾大核心評定機構便成為刊界“敬仰”的權力部門,越來越多的期刊對其進行拜會以爭取進入核心目錄,并圍繞核心期刊的評價指標進行稿件的選錄,這給學術評價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六)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對于促進學術期刊質量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其本質上是對學術期刊發(fā)展中的關鍵節(jié)點或要素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fā)揮具有促進作用的機制設計。一個好的激勵機制能夠使期刊發(fā)展中各個節(jié)點的要素協(xié)同發(fā)展,形成合力,從而促進期刊質量的提升。期刊發(fā)展的各節(jié)點主要包括對物質的滿足和對精神的滿足:首先從編輯待遇來看,編輯部作為附屬單位形式的存在決定了編輯人員所享受的待遇一般是所屬主體單位中同等界別中級別最低的一級工薪待遇,同時,作為附屬部門的人員,往往對主體單位的決策不具有同等的參與權,往往成為被遺忘甚至冷落了的主要對象。其次,在編輯人員再教育中由于附屬部門的出身決定了其所享受的再教育機會或者待遇也是不同的。比如編輯人員在職期間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所享受的單位的經費支持中,明確規(guī)定要少于主體部門成員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所得到的經費支持。
1.在辦刊宗旨的制定中,以新媒體技術為依托,逐步調整辦刊宗旨,達到精確辦刊,精確服務。好的辦刊理念能夠準確地把握期刊出版的特性與規(guī)律,能夠從供給方的視角考量作者和讀者的具體需求,做到知己知彼、精準服務,從而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使期刊的發(fā)展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必然會對優(yōu)質的人力資本以及稿源形成吸附力。而要做到精準服務,必須了解每位受眾的需求和偏好[7],這就需要通過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不斷加大期刊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了解其需求,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辦刊宗旨,使其更加符合受眾的需求和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
2.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提升編輯人員的綜合素養(yǎng)。編輯人員的綜合素養(yǎng)包括編輯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有掌握至少一門專業(yè)知識,并具備一定的專業(yè)學術水平。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并能夠持續(xù)地跟進自己專業(yè)的發(fā)展和研究動態(tài)才能具備敏銳的學術嗅覺,才能較為容易的發(fā)現(xiàn)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作品及作者。高水平的作品及作者則是學術刊物質量提升的最基礎的要素。同時,編輯人員可以利用多媒體互動的特性,通過建立刊物公眾號的形式,形成刊物的“粉絲群”,學術刊物的粉絲群中往往暗藏了不少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潛在的作者群,有利于編輯人員在更寬廣的范圍內組建自己的學術團體。通過在多媒體平臺上的互動與了解,編輯人員可以此為基礎組織學術團體不定期召開學術研討會議,從中汲取更多的養(yǎng)分,達到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通過新媒體,編輯可以發(fā)揮主導作用,對那些有潛質的作者進行指導,引導他們不斷提升寫作水平。
3.積極引入編輯審稿系統(tǒng),做到公正、公開、透明審稿。編輯審稿系統(tǒng)通過將所有待審稿件的電子版上傳并由編輯人員發(fā)送給審稿專家,專家反饋審稿意見,編輯部審稿流程以及審稿結果等方式,可實現(xiàn)編輯部審稿流程的無紙化、電子化和高效化,也為審稿流程公正、公開、透明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當前已經有部分學術期刊通過將審稿流程公開化的方式,讓作者和讀者非常清楚稿件審稿情況及進度,同時,有的學術期刊還開發(fā)了作者意見反饋的板塊,通過這個板塊,作者可以對自己的稿件提出重新審稿的意見和請求,使得審稿不再變得神秘不可測,而是公正、公開、透明。同時編輯審稿系統(tǒng)對審稿過程中的腐敗問題也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投稿作者通過審稿流程就能看到專家的審稿意見,從而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稿件錄用的權力使用。
4.在學術評價方面,充分發(fā)揮學術成果評審專家的積極主動性,做到以文章質量論高下,逐漸取代“以刊論文”的投機心理。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在評審專家評審的同時,讓大眾也參與進來,充分發(fā)揮大眾監(jiān)督的作用,這有利于評審結果的公正與公平。于此同時,因核心期刊評定而導致的各種學術不正?,F(xiàn)象自然會逐漸銷聲匿跡。
5.積極構建學術期刊質量提升激勵機制。首先,剔除編輯人員遭遇待遇不公的因素,提升編輯人員薪資待遇,至少要跟其他主體部門相同對待,給予編輯人員與其他主體部門所享受福利的一致性,方能激勵其積極主動性的發(fā)揮。其次,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通過充分發(fā)揮新技術帶來的優(yōu)勢和便利,讓獨立于學術期刊評價機構與學術期刊團體的第三方政府部門介入學術期刊質量的監(jiān)督與管理,并定期進行結果認定與公布,對學術質量較高的學術期刊給予一定獎勵,對不合格的或者道德失范的學術期刊堅決予以取締,從而對學術期刊質量提升形成有利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責任編輯:桂靜】
參考文獻
[1]晉雅芬.期刊業(yè)發(fā)展呈現(xiàn)六種新常態(tài)特[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5-2-2(03).
[2]肖軍,韓筱旭,謝艷麗.淺析期刊在移動新媒體時代的探索與實踐[J].出版與發(fā)行,2013(3):81-83.
[3]邵慶海.新媒體定義剖析[J].中國廣播,2011(3):63-66.
[4]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6):66-69.
[5]邢長敏.論新媒體定義的重構[J].新聞愛好者,2009(20):8-9.
[6]喻國明,王斌等.傳播學研究大數據時代的新范式[J].新聞記者,2013(6):22-27.
[7]郝全梅,常寶寶.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tǒng)媒體如何突圍[J].編輯之友,2015(6):55-58.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784(2016)02-97-4
收稿日期:2016-01-09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出版科學重大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4BSC01)、西安財經學院2014年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高校學術期刊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項目編號:14XCK13)、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陜西高校學術期刊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項目編號:16JK)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馬紅鴿(1980—),女,陜西合陽人,西安財經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