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長沙那年,我6歲。6歲的孩子記事不多,就連我家是住在韭菜園還是賀家塘,也記不住。只記得舅舅家住馬益順巷,因為成年以后還去過。外婆家住的地方,就記不清了,只記得小時候經(jīng)常到外婆家里玩,每周一次。媽媽是外公的長女,我是外公的長外孫。外公早逝,我沒見過,只見過外婆。外婆是媽媽的繼母,對我倒是不見“外”,當親外孫疼。長輩們說那是因為我長得乖巧。這也未必。反正外婆喜歡我,每次都要為我做一道菜──辣椒豆豉蒸臘魚。這菜百吃不厭,因此老惦記著去看外婆。
除了到外婆家吃魚,上街吃粉也很開心。那時不像現(xiàn)在,上街吃飯稀松平常。當時要說下館子,可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盡管不過只是吃一碗米粉。長沙的米粉是何其好吃??!湯好、粉好、澆頭好,品種又多。不過我的偏見,是吃面可以隨意,吃粉就一定要牛肉的。滾燙地端上來,吸溜吸溜吃下去,真是大快朵頤,身心俱泰。所以現(xiàn)在我回長沙,早餐仍不肯在酒店吃,要到街上路邊吃粉,就像我回武漢一定要在路邊店吃熱干面一樣。
武漢的熱干面和長沙的牛肉粉都是我的最愛。武漢也有牛肉粉,也極好吃。但如有可能,還是面吃武漢的,粉吃長沙的。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武漢有許多湖南米粉店,現(xiàn)在似乎少見了。武漢也有牛肉做得極好的,比如汪胖子牛肉館,哈胖子牛肉館,現(xiàn)在也不見了。不過我在北京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正宗的長沙米粉,這可真是讓人喜出望外!可見鄉(xiāng)思無處不在,鄉(xiāng)愁也有法可解,雖然未必都有外婆的味道。
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有“家園茶”。此茶的做法,好像是用瓦罐煮茶,倒進碗里后再加芝麻、黃豆、鹽。吃的時候,要將芝麻、黃豆和茶葉一起吃下。這種吃茶的方式,不知是不是長沙的,但肯定是湖南的。小時候我在長沙吃過,因此記得。
第一次吃家園茶是在哪里,已記不清了??赡苁窃诓讣?,也可能是在姑爹家。姑爹和伯父都是有學問的人。姑爹在湖南大學,伯父在長沙一中。伯父易仁荄先生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歷史系,與夏鼐、吳晗、翦伯贊先生是同學。他老人家熟讀二十四史,但述而不作;一肚子學問,便只能講給我們這些少不更事的伢子們聽,也不管我們聽不聽得懂。長大以后,與伯父見過多次,每次都能聽他老人家講史,但都只是聽聽而已?,F(xiàn)在想起來,真是后悔。
人,就是這樣。當我們輕而易舉得到時,往往是不珍惜的;等到發(fā)現(xiàn)這些寶貴的東西已經(jīng)一去不返了,這才追悔莫及。人的不可救藥,大約如此。
(選自《易中天文集》,有刪節(jié))
心靈手札
鄉(xiāng)思無處不在。故鄉(xiāng)的美食、故鄉(xiāng)的親人和故鄉(xiāng)的記憶一直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心中。而作者心中的鄉(xiāng)思是跟外婆的味道聯(lián)系在一起的,外婆的拿手菜以及故鄉(xiāng)的各種美食,都讓作者這個身在異鄉(xiāng)的人有了排解鄉(xiāng)思的途徑。那么,家鄉(xiāng)的哪道美食令你的印象最為深刻呢?從中,你又獲得了哪些別樣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