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相信大家對“子在川上曰……”這句話非常熟悉,它多用來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這里,“川”的本意是指水道、河道,其造字思路與“水”基本相同,而且在古代的字形結(jié)構(gòu)中,“川”與“水”的形態(tài)也非常相像。
且看下圖中“川”字的演變過程:
“水”的甲骨文的中間是一條實(shí)線,兩側(cè)為虛線,著眼點(diǎn)在于河道中的水;而“川”的甲骨文形狀則是三條實(shí)線并行,強(qiáng)調(diào)了兩岸與河道夾水而行的樣子,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川流不息”的景象。
到了金文時期,為了書寫方便,人們便去掉了表示“水波”的虛線。篆文和楷書一脈相承,寫作今天我們見到的“川”。
到了中古時期,當(dāng)“河”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后,一般表示河流的詞都用“川”來表示?,F(xiàn)代漢語中就有“海納百川”“百川歸?!钡仍~語,這里的“川”指的就是河流。
由于大部分河流的地理位置都處在兩岸夾峙之下,河流又都保持著一定的水平面。所以在某些時候,“川”字又可用來表示河流沖積面形成的平原或是處于山間、高原之間的平地,如“一馬平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