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侵權責任法》第15條就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該規(guī)定一經作出便引起廣泛爭議。有關侵權責任承擔方式與《民法通則》中規(guī)定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之關系、與物權請求權之關系問題一直備受爭論。本文通過簡略評析《侵權責任法》第15條,重點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侵權責任承擔方式 民事責任承擔方式 物權請求權
我國《侵權責任法》于2010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一直被作為一種救濟性的法律存在,它保護的是公民合法的民事權利與利益,其中第15條就明確的列舉了當權利人受到不法侵害時可以采取的救濟方式。但當我們將它與《民法通則》第134條規(guī)定的相比較的時候,我們不難看出《侵權責任法》第15條規(guī)定的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只不過是對《民法通則》中規(guī)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的一種延續(xù)和繼承,但是這種簡單的繼承卻引發(fā)出一些值得我們去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對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的繼承
我國《民法通則》于1987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其中第134條明確規(guī)定了十種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重修、重作、更換(七)賠償損失(八)支付違約金(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而《侵權責任法》第15條規(guī)定的侵權責任承擔方式除了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中的第(六)和(八)之外全部予以繼承。有學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的立法者規(guī)定的這種多元化的侵權責任承擔方式是對傳統(tǒng)的債法理論的突破和豐富,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侵權責任承擔方式。但其實這恰恰體現出了立法者在立法思想上保守的一面,立法者在規(guī)定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的時候仍舊沒有跳出“民事責任”體系的范圍,甚至可以認為這種規(guī)定其實就是對民事責任承擔方式進行簡單的剔除,立法者們只是把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中有關違反合同的責任承擔方式剔除,其余全部保留。這種方法存在很多的弊端,例如它會使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在解釋上出現一些問題?!睹穹ㄍ▌t》中的“民事責任”并不僅僅限于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它還包括這兩種責任之外的其他的民事責任,例如在《民法通則》中就有有關因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的所產生的民事責任,但因這兩種行為所產生的民事責任顯然既不屬于承擔侵權責任的范疇同時也不屬于承擔違約責任的范疇,這也體現出了當時的立法者想要將能夠保護民事權益的一切手段都列入民事責任范疇內的用意。但是《侵權責任法》第15條的這種對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的簡單繼承,使得其所規(guī)定的那八種責任的承擔方式只能僅僅限于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這明顯與當時《民法通則》的立法者的思想相悖。
二、《侵權責任法》第15條的規(guī)定與物權請求權之間的沖突
我國《物權法》第34條、35條、36條規(guī)定了當權利人的物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時,可以請求返還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肚謾嘭熑畏ā返?5條規(guī)定的侵權責任承擔方式中同樣的規(guī)定了以上幾種責任承擔方式,這導致了如下的一些問題。
1.訴訟時效問題。對標的物能夠進行圓滿的支配是物權的主要內容,而物權請求權對于使物權恢復圓滿的狀態(tài)具有重要作用,物權與物權請求權相互依存。雖然我國法律并沒有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但是不管是在學術屆還是在實踐中對于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觀點都是得到普遍認可的,所以作為與物權相輔相成的物權請求權也不適用訴訟時效。而作為債的發(fā)生根據之一的侵權,受訴訟時效的限制。因此。在訴訟時效的適用問題上兩者便產生了沖突。當“返還原物”、“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作為物權請求權時,是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即當權利人的物權遭受侵害或又遭受侵害的危險時,不會因為超過訴訟時效而喪失自己的物權請求權。但是當“返還原物”、“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作為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時,因侵權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所以“返還原物”等責任承擔方式會因超過訴訟時效而得不到法律上的救濟。
2.物權權利人對債權權利人優(yōu)先性的喪失問題。物權請求權優(yōu)先于債權,即對于同一標的物,物權人與債權人相比具有優(yōu)先受償的優(yōu)勢。但是當權利人將“返還財產”、“排除妨礙”、“消除影響”、“恢復原狀”作為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時,物權人即喪失了對債權人這種優(yōu)先受償的優(yōu)勢,而是使兩者在法律地位上處于平等的狀態(tài)。
3.因行使請求權基礎不同而使權利人受限問題。在行使物權請求權中,“排除妨害”、“消除影響”、“恢復原狀”等是不以實際發(fā)生損害為要件的,只要權利人的物權遭受侵害或者有遭受侵害的可能,權利人即可行使上述的物權請求權。但是當它們作為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時,則需要有實際損害的發(fā)生。并且在物權請求權中不需要考慮行為人是否有過錯這一因素,但是作為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在過錯型侵權責任中,就要將行為人是否有過錯作為其是否承擔侵權責任的要件。所以《侵權責任法》第15條將“排除妨礙”、“消除影響”、“恢復原狀”作為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權利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停止侵害與排除妨害實無區(qū)分之必要
在《侵權責任法》第15條列舉的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中 ,將“停止侵害”、“排除妨礙”作為并列的兩種責任承擔方式,雖然在學術界對于兩者概念的界定和邏輯關聯(lián)性把握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原告通常是將二者同時提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巴V骨趾Α敝荚跈嗬苏埱蠓ㄔ贺熈罴雍θ送V蛊湔趯嵤┑募雍π袨?。而“排除妨礙 ”旨在權利人請求法院對加害人實施的阻礙或妨害自己行使合法權利的行為進行強制排除,以保障自己合法權益能夠正常的行使。這兩種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其實是從排除不法侵害和保護合法權利兩個角度來解決同一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實質上的區(qū)別,也就沒有區(qū)分的必要。
四、返還財產與返還原物區(qū)分之必要性
有一部分的學者認為,作為侵權責任承擔方式之一的“返還財產”與《物權法》中規(guī)定的“返還原物”其實是一樣的,因為物權請求權的行使條件是不以過錯為要件,所以就認為《物權法》中的“返還原物”的民事責任是一種無過錯的侵權責任,從而就得出了在《侵權責任法》第15條中規(guī)定的“返還財產”與《物權法》第34條中規(guī)定的“返還原物”等同的結論。但是筆者認為這種結論是存在瑕疵的,因為在《物權法》中權利人只能像現實占有人主張“返還原物”,并且當原物毀損、滅失時,這一權利也就隨著原物的消滅而喪失。但是在《侵權責任法》中,權利人不僅可以對現實占有人主張“返還財產”,對任何侵權人都可以主張,并且即使原物毀損、滅失,權利人也可以基于“返還財產”來讓侵權人承擔責任。因此在《侵權責任法》第15條中規(guī)定“返還財產”的責任承擔方式有利于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五、結語
綜上所述,《侵權責任法》第15條規(guī)定的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雖然多元化,符合當代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與《民法通則》、《物權法》有關規(guī)定的沖突。因此是否將“消除影響”、“排除妨礙”、“恢復原狀”歸列到侵權責任承擔方式中去,以及是否應對返還財產和返還原物進行區(qū)分等與其他法律規(guī)定相沖突的問題應如何有效的解決,將會是我們接下來所要深入探討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張靜華.評析《侵權責任法》第15條之規(guī)定.[J].法制與社會.2012年12月.
[2]李震東.黃芬.侵權責任承擔方式的理解與適用.[J].社會科學家.2010年11月.
[3]劉家安.侵權責任方式的類型化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4]董翔河.淺析侵權責任方式.[J].法治與社會.2010年10月.
[5]徐戀.侵權責任方式的適用方法—論《侵權責任法》第15條.
[6]樓鵬科.《侵權責任法》中的物權救濟方式研究.[C].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2012年3月.
[7]王利明: 《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J].《法學家》,2010 年第2 期,第93頁.
[8]馬勇.《論侵權責任方式之間的內在體系》.[J].中南大學學報.2013年4月,第19卷第2期.
作者簡介:張續(xù)(1992—),女,北京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