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朝霞
[摘要]在梳理面子理論研究和探討美國華裔面子心理生成機制的基礎(chǔ)上,對美國華裔導演Alice Wu浪漫輕喜劇《Saving Face》中華裔一家三代人的面子話語進行認知心理分析,試圖了解“面子”背后隱藏的華裔美國社會文化的實質(zhì)以及傳統(tǒng)與后現(xiàn)代理念的沖撞,以進一步加深對美國多元社會文化視域下華裔心理的認知解讀。
[關(guān)鍵詞]華裔 面子 認知 文化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4-0072-02
面子理論作為語用學中一個跨文化的重要交際理論,有它持久的魅力。面子的概念普遍存在于各國文化中,而各民族的面子觀又迥然不同。每一種文化的成員都會為自身想要的面子而同互動對方進行磋商,互動時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是表演給對方看的“前臺行為”(front-stage behaviors),表演的成敗涉及其面子的得失。美國華裔的面子觀跟個人道德和成就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往往重視家庭、子女、倫理等觀念。本文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出發(fā),分析英文電影《Saving Face》對白中面子言語的生成機理,試圖考察美國多元文化對華裔面子認知機制的影響,嘗試對美國華裔的面子觀進行心理層面的探討和研究。
一、面子理論綜述
最早也是最為西方世界認可的有關(guān)華裔面子的論述始于美國傳教士史密斯的《中國人氣質(zhì)》。史密斯認為,“面子”對華裔來說內(nèi)涵復雜,其中所暗含的意義,比能描述或者可能領(lǐng)悟的含義還要多。(史密斯,1894)林語堂(1936)認為面子主要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臉面,它抽象而不可捉摸,但卻是華裔調(diào)節(jié)社會交往最細膩的標準,觸及到了華裔社會心理最微妙的奇異之點,是一種可得、可丟、可作禮物送人的心像。雖然其描述令人對面子有了直觀的認識,然而由于多來自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體悟與思考,強調(diào)面子文化對華裔的消極影響,并未深入到華裔面子內(nèi)在的心理機制。
上個世紀40年代,留美人類學家胡先縉首先將面子理論引入社會文化領(lǐng)域。她認為“面”與“臉”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面”是個人通過可見的成就和夸耀而獲的聲望,“臉”則是群體給予擁有道德名譽者的尊重,雖然兩者都代表了群體對個人的尊重,但所依據(jù)的標準不同。(胡先縉,1944)King與Myers(1977)在分析面子理論時,將胡先縉的臉面改稱之為道德性面子和社會地位性面子,以避免臉、面所引起的混淆。(周美伶,1993)高夫曼(Golfman, 1955)提出,面子問題關(guān)鍵在于交際會話中雙方要盡力保護各自的面子。
布朗和萊文森認為面子就是公眾形象,可分為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積極面子是希望別人贊同、欣賞、喜愛和尊敬;消極面子是指不希望他人意志強加于自己,自己的行為也不想受他人干涉,自己有選擇行動的自由。(Brown & Levinson,1987:62) Scollon(2000: 36)指出:面子是一個矛盾的概念,包括參與(involvement)和獨立(independence)兩個子概念。在交際中,如果給予對方過多關(guān)注,勢必會威脅到自身獨立;但當維護自身權(quán)利時,可能又會侵犯對方獨立并降低給予對方的關(guān)注。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到特定文化中去理解“面子”的差異性。(何兆雄,2000:239)
二、美國華裔的面子觀
華裔文化源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高度重視集體,強調(diào)個人必須服從集體,在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等級體系下,主張以仁愛之心待人。這種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美國華裔“面子”則與純美國人的“面子”不盡相同。受源文化的制約,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美國是適用的,而在個體歸屬與集體主義方面華裔就會在心理上產(chǎn)生矛盾,因為華裔都希望得到大眾的接納、認可和尊重,并不特別崇尚過度滿足個人自由的行為。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華裔所建構(gòu)出來的面子觀,既不是美國個人主義文化所強調(diào)的獨立自我,也不完全是所謂的互依自我,而是一種關(guān)系自我。(Markus&Kitayama;, 1991)華裔通常會依據(jù)自身與交際對象之間關(guān)系的不同,而對自我做不同的界定。從認知學的角度看,美國華裔的面子是在美國多元文化特殊語境中所感知到的情境自我及所意識到的自我形象,強調(diào)公共面子,既強調(diào)個體行為又注重集體觀念和評價,希望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能和諧統(tǒng)一。當華裔在某一特定的美國社會情境和他人進行互動時,會按照該情境對自身的角色要求,將符合其自我形象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希望在他人心目中塑造出最佳形象,把可能讓個人產(chǎn)生“有面子”之感的那些“榮”的層面呈現(xiàn)出來,而把那些可能讓自己感到“失面子”的“辱”的層面,留藏在“里子”內(nèi)。在這種觀念影響下,美國華裔的社會交往經(jīng)常出現(xiàn)“只重形式、不重實質(zhì)”,講究表面工夫的“做戲”現(xiàn)象。
面子代表華裔個人行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要求,而“面子工夫”是華裔為扮演各種角色借由學習而獲得的一些技巧。在美國多元文化視域下,華裔必須充分體會自己所扮演角色所闡釋的價值觀,在社交過程中和他人密切配合,才能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擁有該角色所應有的面子。有時華裔不只扮演一個角色,但對自己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往往會有“角色融入”現(xiàn)象,形成自身固定的標記,成為最重視的面子來源。這時,行動者、角色及面子三者融為一體,不因情境變化而改變。
面子是美國華裔在某種社交情境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自我形象和身份象征,不過,中美不同文化的熏陶對華裔內(nèi)心世界的沖撞會導致不同的“自我”呈現(xiàn)在公眾之前。受中國集體主義和儒家關(guān)系主義文化的影響,華裔和以其原生家庭為基礎(chǔ)所建立的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是切割不斷的。自我以情境和關(guān)系為基礎(chǔ),需要透過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及人際關(guān)系來界定,而且要透過面子工夫的磋商來加以維持。在美國崇尚個人自由的文化中,對于華裔而言,適合于在美國社交場合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是在“前臺”表現(xiàn)出來的面子。然而,華裔要從個人原生家庭相關(guān)聯(lián)的社會網(wǎng)絡(luò)中分離開來,必須學會如何將其“核心自我”的許多層面表現(xiàn)出來,這似乎又與“關(guān)系自我”相矛盾。另外,社交互動中,關(guān)于年齡、婚姻狀況、孩子、工資收入等華裔關(guān)心的話題在美國人眼中可能都是隱私,會因干涉?zhèn)€人自由而威脅到對方的面子。在對贊揚的回應時,華裔往往會先做一番自我貶低,美國人則會說“Thank you”(謝謝)表示接受,以承認對方的審美標準,從而避免傷及對方的面子。美國華裔的面子就是在這種東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尺度的沖突中得以實現(xiàn)的。
因此,了解面子理論并且清楚它在東西方文化中的顯著差異對理解華裔美國文化至關(guān)重要。在美國華裔女導演Alice Wu的《Saving face》(愛·面子)中,華裔中年婦女Wil的媽媽突然神秘懷孕,其父由于面子上嫌丟人而將其逐出法拉盛,致使她最終流落到女兒的公寓門口。Wil作為新一代美國華裔代表,認為懷孕是正常的個人自由,絲毫沒有丟面子之說,因此在迷思之后能理解母親的內(nèi)心,也對自己進行了更深層的剖析,三代華裔的面子觀在此得以清晰展現(xiàn)。在影片中,無論什么時間和場合,華裔媽媽出門時都要穿上最漂亮貴重的衣服,以在公眾場合顯示自己很有身份,從而獲取別人的尊重而賺足面子,所以她拒絕穿yellow(黃顏色等同于黃臉婆)這樣的衣服。另外,由于面子的問題華裔媽媽隱含地說要不要提小baby(嬰孩暗指懷孕)的事,表現(xiàn)了其尷尬的處境,因為未婚懷孕在華裔心里可是十分丟人的事,哪里好意思明明白白說出來呢,況且是48歲的單身母親中年懷孕,礙于面子堅決不愿透露孩子的父親,說起懷孕來當然要用委婉語詞來表達內(nèi)心的彷徨。Wil在找尋出嫁對象時心情非常急切,因為華裔青年雖然在美國社會環(huán)境下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但如果該結(jié)婚了還沒有對象,就會受華人關(guān)系圈中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等親朋好友的追問,面臨婚姻問題的壓力也是多方位的,時時憂郁如何應對找對象的問題,即便父母不說,親戚不問,自己內(nèi)心也會迷茫和困惑,覺得如芒在背,難受得很。所以參加派對也不忘book(預定)一位相親對象,以解決在眾親友面前因沒有對象沒有成家而沒有面子的問題。不過,Wil被母親安排多次相親對男生沒興趣,卻喜歡上了主任醫(yī)生的女兒,但因為同性戀會給母親丟面子而一直苦惱不敢對母親坦白。在美國華裔父母的眼里,子女孝順聽話才是最有面子的事,他們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是:我們這樣做,都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因為you came from my womb(你是我生出來)的啊。但是,華裔子女從小在美國本地接受的是西方個人獨立自由的教育,常常會對父母傳統(tǒng)的權(quán)威教育感到彷徨和焦慮,甚至會因為觀念差異而導致嚴重的華裔移民家庭親子沖突。在美國,醫(yī)生和律師這兩個職業(yè)似乎已成為上流社會的代名詞,華裔父母在為兒女選擇對象時盲目追求這兩種高收入職業(yè)以獲得足夠的面子,竟然只要是個醫(yī)生(at least shes marrying a doctor),即使同性戀也可以接受,為了面子簡直可以不考慮性別等其他因素,令人匪夷所思。
三、結(jié)語
面子的確是理解華裔美國文化的一把鑰匙。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探討面子理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國華裔面子的生成機制,揭示隱含在《Saving face》電影中生活在美國的華裔三代移民所遭遇的可能引起各種沖突的面子問題,有助于加深對美國華裔心理的深層探求,以便更有效地解讀面子背后隱含的華裔美國文化。由此可見,東西方文化、社會習俗、語境、心理因素,都可看作華裔面子生成的認知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E.T.Hall.Beyond Culture[M].New York:Anchor Books/Doubleday,1976.
[3]Goffman.On face-work: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J].Psychiatry: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1955(18):213-231.
[4]Hu,H.C.(胡先縉).The Chinese concepts of“fac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44(46):45-64.
[5]King,A.Y.S.,& Myers,J.T.Shame as an Incomplete Conception of Chinese Culture:A Study of Face[M].Hong Kong:Social Research Center,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77.
[6]Markus,H.R.,& Kitayama,S.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 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91(02):
224-253.
[7]Scollon,R.& S.W.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9]何兆雄.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0]黃國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quán)力游戲[A].黃國光.面子:中國人的權(quán)力游戲[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1]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2]莫翠華.美國華裔文學的文化翻譯與誤讀[J].語文學刊,2010(08).
[13](美)史密斯(著),徐曉敏譯.中國人的性格[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14](美)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5]王軼楠.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分析面子與自尊的關(guān)系[J].社會心理科學,2006(02):34-35.
[16]王軼楠,楊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5(02):398-401.
[17]夏登山,藍純.三方交際中面子的疊加[J].現(xiàn)代外語,2015(03):337-345.
[18]周美伶,何友暉.從跨文化的觀點分析面子的內(nèi)涵及其在社會交往中的運作[M].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19]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quán)力的再生產(chǎn)[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0]趙昌平.中國人愛面子的進化心理學分析[J].心理學探新,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