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他是一位根雕大師,我在參觀他雕刻的作品時,不由好奇地問他:“你雕什么像什么,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你是怎樣做到的呢?”
“恰恰相反,我不是雕什么像什么,而是像什么就雕什么。”根雕大師糾正說,“原材料像猴,我就把它雕成猴;原材料像虎,我就把它雕成虎,我只是做了一些順勢而為的事罷了。如果不顧原材料的原形和原貌,率性而為,想怎么雕就怎么雕,想雕什么就雕什么,那么雕出來的作品,必定是次品、殘品和廢品?!?/p>
根雕大師的寥寥數(shù)語,讓我悟到了根雕藝術的真諦。
二
有兩段樹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成了猴。
于是,兩段樹根有了不同的命運: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
我問雕匠:“它們同是樹根,都是因為你把一段雕成了神,而把另一段雕成了猴,所以它們的命運,才會如此截然不同。這兩段樹根的命運,難道不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嗎?”
“我哪有這等本事,去雕刻別人的命運!”雕匠感嘆道,“其實,在雕刻它們之前,它們的命運就已經‘形成了。從土里刨出來的時候,它們一個像神,一個像猴,我只是按著它們的原貌略加雕刻而已?!?/p>
最后,雕匠嘆了口氣,緩緩說道:“所以,它們的命運并不是我雕刻的,而是它們的成長決定的,它們在泥土中那段成長的過程,就決定了它們最終的走向?!?/p>
三
我去拜訪一位雕刻家。在他家園子里,堆著一堆未經雕刻的樹根。雕刻家從中隨意抽出一段樹根,問我:“你說,這像什么?”我看不出這樹根像什么,便說:“一段樹根唄。”雕刻家拿出一把雕刻刀,在樹根上雕刻起來。不一會兒,開始似乎什么都不像的一段樹根,經他一雕刻,竟成了一匹呼之欲出的駿馬。
我驚訝地問:“拿到一段樹根,是不是你想雕什么就雕什么呢?”“不是這樣的?!钡窨碳一卮鹫f:“在雕刻之前,我要看這段樹根像什么,如果不顧其‘像,像駿馬的,你偏要強行去把它雕刻成耕牛,像這樣雕刻出來的東西是出不了上乘之作的,甚至會完全毀掉一段好好的樹根。作為一個雕刻家,最重要的是要具備一雙慧眼,要一眼就能看出事物的原貌和本質,然后順著其原貌和本質略加雕刻,這樣就能事半功倍,產生出一件成功的作品。”
從雕刻樹根,我想到了對人才的培養(yǎng)。一個人在成才之前,就像一段未經雕刻的樹根,然而,我們有些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不顧“樹根”的原貌和特點,總是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fā),按照自己的一廂情愿去“雕刻”。結果,在他們手上不知毀掉了多少上好的“樹根”。
原來,雕刻樹根與雕刻人生,雕刻一件成功的作品與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摘自“黃小平新浪博客”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