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從古至今,漢字作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元3世紀時,日本人將中國的漢字帶入日本,并根據(jù)漢字創(chuàng)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因此,日語是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三部分組成,且日語中的漢字在書寫上大部分依然采用中文的繁體字。雖然在中國現(xiàn)在使用的是簡化字,但大多數(shù)中國人基本能夠無障礙地閱讀繁體字,因此,即便沒有學過日語的中國人,在讀日語的報刊或雜志時,也能夠通過漢字大體了解文章的重點內(nèi)容。與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日語學習者相比,日語中的漢字對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優(yōu)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中日兩國間文化的差異,相同的漢語詞匯在用法和意思上漸漸發(fā)生了變化,在使用時如不加以區(qū)分便會產(chǎn)生歧義造成誤解,影響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流。
我們把中日兩國漢字中使用相同漢字來表記的叫做同形語,在日語的《分類語義表》中收錄的36263個詞語中,中日同形語2字詞語有10494個。其中分為:
1. 同形同義語。指中日同形語意思相同或非常接近的。如政治、社會、哲學、革命、主義、資產(chǎn)、醫(yī)科等。還有像“歷史”這樣的詞,日語寫作“歴史 ”,雖然中文在書寫上已經(jīng)簡化,字形上有所不同,但也被認為是同形語。
2. 同形類義語。指在中日兩國語言里意思有一部分重合,一部分不同的。如愛情、犠牲、會計、活発、深刻、適當、必要、訪問等。
3. 同形異義語。指中日兩國語言都表示相同意思,但漢語還有別的意思,或日語還有別的意思。如:愛人、大丈夫、得意、外人、經(jīng)理、情報等。
同形異義語除了在意思上不同,在詞性、使用方法、語感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十二屬相中的“豬”,在日語里雖然也寫作“豬”但表示的卻是“野豬”。日本人在表示“豬年”的時候,用的也是“野豬”,而不用“豚”,“豚”表示可以食用的豬。
日本人在提到外國人時,有時會省略為“外人(がいじん)”,而在中國人眼中,“外人”一般指被排除在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因此,當日本人在中國人面前說“外人”的話,就有可能會使中國人產(chǎn)生不愉快的感覺,或者引起誤解。在日本經(jīng)??吹筋愃七@樣的新聞。「前日行方不明となった○○さんは、きのう××で死體を発見されました。死者の家族は確認した直後、放心狀態(tài)になりました?!姑棵靠吹健胺判臓顟B(tài)”這四個字時總會產(chǎn)生疑問:自己的家人死亡了,怎么還處于放心狀態(tài)呢?最后翻閱字典才知道,原來日語中的“放心”既有同中文一樣的意思,又可以表示“出神、恍惚”的意思。
像這樣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同形異義詞而產(chǎn)生的誤解頻繁發(fā)生,那么在日本的文學作品中,會出現(xiàn)哪些同形異義詞呢?在此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且聽風吟》(風の歌を聴け)為調(diào)查對象,對文中出現(xiàn)的同形異義詞做了統(tǒng)計。
在這部作品中共出現(xiàn)了44個同形異義詞,其中2字詞匯居多,如:手紙、元気、迷惑、看病、趣味、野菜等。一字或3字詞匯較少,如:床、首、爪、大丈夫等。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語,其中個別詞語作為和制漢語詞匯在中國也已開始使用,像寫真、元氣。
關(guān)于同形異義詞產(chǎn)生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日語借用了中國的漢字,隨著時代變化詞義發(fā)生了變化。
中日兩國文字的交流開始于后漢時期,到了7世紀的唐朝,日本派了大量的遣唐使來中國學習政治、法律,并根據(jù)漢字的發(fā)音創(chuàng)造了日語的發(fā)音。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處于停滯狀態(tài),漢字也開始在日本民間使用,但一些漢語詞匯的寫法、語源已無從查證,有些只能找其他的漢字來代替,漸漸地一些詞匯的用法和意思就發(fā)生了變化。
2.大量的和制漢語又重新回到中國。
日本在借用了中國的漢字后,根據(jù)漢字的造詞法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和制漢語,并且用于翻譯歐美的書籍。清朝末期,中國政府又往日本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這一時期國內(nèi)也翻譯了大量的日本書籍,這些書籍中出現(xiàn)的和制漢語也開始在中國使用。例如:科學、哲學、郵便、野球、自由、観念、福祉、革命、暗示、回収、演出、溫度、會談、幹部、進化、電車、理念、要素、電波、代表、約束。
3.漢語詞匯的意思發(fā)生了變化。
現(xiàn)代漢語中一些詞匯的用法與古代時的用法發(fā)生了變化。例如:“妻子”這個詞,在《愚公移山》這篇文章中,“遂率妻子荷擔者”中的“妻子”表示“妻子”和“孩子”兩方面,同日語中“妻子”的意思相同。而現(xiàn)代漢語中只表示“妻子”,不包括孩子。
由此可見,對日語學習者來說,漢字雖然是一大優(yōu)勢,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應該仔細研究,排除母語對日語詞匯理解的干擾,在學習和工作中準確無誤地使用同形異義詞,盡量避免誤解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