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兵 鄭云彩
海外貢獅與明清應(yīng)制詩賦*
侯立兵鄭云彩
明清時期因海外貢獅而催生了一些應(yīng)制作品,以明永樂和清康熙年間相關(guān)詩賦最具規(guī)模。由于以外交事件為書寫對象,這些詩賦往往兼?zhèn)湮膶W(xué)與史學(xué)品格。綜合考察這些詩賦發(fā)現(xiàn),貢獅路線除了傳統(tǒng)的陸路外,海道貢獅逐漸成重要途徑。將文本與史實比照,可發(fā)現(xiàn)其德化主題與朝貢者功利追求的矛盾。
貢獅詩賦群應(yīng)制海上絲路明清
獅子原非東土物種。自漢代張騫通絲綢之路后,西域諸多物產(chǎn)開始絡(luò)繹不絕傳入中原,胡人貢獅也漸成歷代王朝標榜文德懷遠之跡。梳理明清相關(guān)作品,可檢出一些關(guān)涉中外交通的歷史信息,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蛛絲馬跡;亦得以管窺應(yīng)制詩賦的頌美模式、德化主題與朝貢者功利目的的矛盾。
正史記載的西域貢獅最早始于漢章帝時期?!逗鬂h書》載,章和元年 (87)月氏國、安息國分別遣使獻獅子,[1]此后歷代中原王朝幾乎都有接受西域諸國貢獻獅子的記載。從現(xiàn)存文獻看,虞世南的 《獅子賦》當(dāng)為最早因西域貢獅而應(yīng)制的賦作。[2]此賦借貢獅以頌升平,彰顯帝王 “仁風(fēng)”與 “文德”,成為后世應(yīng)制獅子詩賦的模范。與域外貢獅相關(guān)聯(lián),在明清兩代出現(xiàn)了一些值得矚目的應(yīng)制詩、賦、贊等,其中又多集中創(chuàng)作于明永樂十三年 (1415)和清康熙十七年 (1678)兩次貢獅活動之時。
下表共列入詩賦作品24篇,關(guān)涉作家22人,其中明代西域貢獅的應(yīng)制詩賦11篇,清代西洋貢獅的應(yīng)制詩賦13篇,形成了明永樂和清康熙兩時段作品群落。明代除王直 《獅子贊》為宣德年間西域貢獅而作、袁袞 《觀魯迷所貢獅子歌》為天順年間魯迷貢獅而作之外,其余9篇均為永樂年間作;根據(jù)文內(nèi)交代的創(chuàng)作緣起,可以判定陳誠、金幼孜、李時勉、陳敬宗、梁潛5篇獅子賦均為永樂十三年西域哈烈貢獅而作;金幼孜 《獅子歌》、王紱 《瑞應(yīng)獅子詩》可以判定為永樂年間作品,但具體為哪次貢獅所作則有待詳考。金幼孜、胡儼、王直的 《獅子贊》文辭都頗類賦體,皆為朝臣應(yīng)制之作,故并歸表中。清代13篇皆作于康熙十七年西洋貢獅之時。清代陳元龍 《歷代賦匯》收錄清代以前的賦作,其卷一三四 “鳥獸”門僅錄唐人虞世南與牛上士的 《獅子賦》,上表所列明人5篇賦作未見輯錄。明人這5篇賦作,新近出版的馬積高所纂《歷代辭賦總匯》輯錄了4篇,而漏收陳誠 《獅子賦》。
明人周履靖存有 《獅子賦》。周乃浙江嘉興人氏,隱居不仕,約嘉靖、隆慶、萬歷間在世,著有《賦海補遺》三十卷,多為模擬作;作者沒有為宦履歷,應(yīng)無應(yīng)詔獻賦機會,內(nèi)容多為沿襲前人獅子賦的描述和議論,較空洞而缺乏在場感,極有可能是在沒有親見貢獅的情況下模擬,因此未歸入上表。
《晚晴簃詩匯》卷三十九錄有宋祖昱 《西洋獅子歌》,其中詩人小傳云 “宋祖昱,字斌貽,號西洲,會稽人。諸生。有 《西洲類稿》?!彼问蟽H為諸生,沒考取功名,難考其生平。然而,從詩集編排來看,前面所列是孔尚任,后面所列是姜安節(jié)、姜實節(jié)兄弟,因此可判定宋氏生活于康熙年間。宋氏以當(dāng)時身份與經(jīng)歷不大可能應(yīng)詔在京城觀看獅子作應(yīng)制詩。從其詩句 “自昔康熙幾戊午,狻猊入貢來西洋”的敘述語氣看,當(dāng)為西洋獻獅以后,這一彰顯皇威的盛況在民間流傳,民心振奮,宋氏在民間書寫。
海外給中國貢獅一直是帶有強烈政治意味的外事活動。通過考察有關(guān)貢獅的應(yīng)制詩賦,可以發(fā)現(xiàn)明永樂年間西域貢獅存在陸路、海道兩途,其中海道貢獅尤為值得關(guān)注。陳誠、金幼孜、李時勉、陳敬宗、梁潛五人的 《獅子賦》是為永樂十三年 (1415)哈烈獻獅而作。哈烈在漢文史料中又稱黑魯,即今阿富汗的赫拉特城,當(dāng)時屬中亞帖木兒帝國,永樂帝時哈烈的總督是沙哈魯。歷史上陳誠曾經(jīng)五次出使西域,其中一次在洪武年間,四次在永樂年間,[3]他也因此為溝通和改善明朝與西域諸國關(guān)系建立了不朽功勛。據(jù) 《明史·西域傳》,永樂十一年 (1413)哈烈的酋長沙哈魯派使者會同撒馬兒罕、失剌思、俺的干、俺都淮、土魯番、火州、柳城、哈實哈兒諸國使臣抵達京師,并 “貢獅子、西馬、文豹諸物”。[4]明成祖朱棣派中官李達、吏部員外郎陳誠回訪諸國。永樂十三年哈烈總督沙哈魯再度遣使隨陳誠等來明朝并貢獻方物。其中就有獅子,陳誠 《獅子賦》道:“(永樂十二年)十月辛未,至哈烈城,沙哈魯氏仰華夏之休風(fēng),戴圣朝之威德……欲殫土地之所宜,愿效野人之芹獻。乃集猛士大蒐山澤,遂獲巨獸,名曰獅子,維以金繩,載以巨檻,三肅信使,貢獻天朝。”[5]他們經(jīng)陸上絲路,于翌年秋抵達北京。
此外,梁潛和金幼孜也在各自賦作序言記錄了這次貢獅活動。梁賦云:“永樂秋九月,西域以獅子來獻?!保?]金賦云:“永樂十有三年九月丙申,西域遣使以師子來貢?!保?]此外李時勉、陳敬忠之賦,雖未明言貢獅時間,然兩人皆為永樂二年進士,與陳誠、金幼孜等人同朝為官,細讀其文可知所獻獅子乃從陸路來,所賦之事當(dāng)為永樂十三年哈烈貢獅。尤其是李時勉的賦作還點明了貢獅來源:“安能踡跼于哈烈之地,與歲月以因循?!辈⒃疲骸盃柲藨{祥云,駕雕闌,涉流沙,踰玉關(guān)?!保?]梁潛賦也描述了貢獅行程:“爾乃道西極,騰瑤池,踰蔥嶺”??梢娺@些賦作所述貢獅行進路線大抵與傳統(tǒng)的陸上絲路相符。
金幼孜另一作品 《獅子贊》則是永樂十七年東非木骨都束國貢獅時的應(yīng)制之作。其序云:“圣天子蒞阼之十有七年,德化大成,無有遠邇,畢獻方物。乃秋八月甲午,西南夷木骨都束國,復(fù)遣使以獅子來貢。”[9]木骨都束國,印度洋西岸名城,今非洲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一帶就是昔日古木骨都束國所在地。據(jù) 《明史·木骨都束列傳》,永樂十四年,木骨都束國 “遣使與不剌哇、麻林諸國奉表朝貢,命鄭和赍敕及幣偕其使者往報之。后再入貢,復(fù)命和偕行,賜王及妃彩幣?!保?0]可見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至少兩次到訪過木骨都束,該國也多次朝貢。木骨都束當(dāng)時與東非索馬里的另一古國竹步接壤。永樂中,鄭和也曾到訪該國竹步,該國也曾入貢。據(jù) 《明史·竹歩列傳》:“所產(chǎn)有獅子、金錢豹、駝蹄雞、龍涎香、乳香、金珀、胡椒之屬。”[11]東非南部海岸是鄭和下西洋曾到達的最遠目的地之一,非洲撒哈拉以南向來是盛產(chǎn)獅子的地方,木骨都束所獻的獅子應(yīng)為當(dāng)?shù)卦a(chǎn),而獅子入貢的路線則是海上絲綢之路。
康熙十七年西洋獻獅與永樂十七年木骨都束貢獅都屬于海道貢獅,所行也是海上絲路。大學(xué)士張英在 《西洋貢師子歌》篇首云:“圣朝威德彌九垓,海天萬里梯航來?!保?2]言明康熙年間的西洋貢獅是從海路而來的。為了記錄這一歷史時刻康熙命令文臣、畫師以各自擅長的方式創(chuàng)作。當(dāng)時朝臣尤侗、徐嘉炎、毛際可、侯七乘、喬萊、陳夢雷、江闿、方象瑛、王嗣槐等皆有應(yīng)制賦;而王士禎、張英、施閏章、毛奇齡則有應(yīng)制詩。此次貢獅之所以會產(chǎn)生大量應(yīng)制之作,一是因為這次活動在當(dāng)時朝野影響甚巨,二是因為康熙本身雅好文學(xué),與身邊近臣王士楨、陳廷敬、張英等人常有唱和。
尤侗、王嗣槐、毛際可三人的賦作中皆點明了貢獻獅子的國家。尤、王兩人賦作說貢獅來自西渡爾都加利亞國,毛賦則說來自古里國。王嗣槐 《獅子賦》序云:“皇帝御宇十有七載,西渡爾都加利亞以獅子入貢?!保?3]尤侗 《西洋貢獅子賦》亦云:“皇帝御宇,十有七年。……乃有西渡爾都加利亞國,梯山航海,重譯而至,獻獅子至神獸?!保?4]然而,《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紀》關(guān)于康熙十七年的獻獅活動只是記載了一句:“庚午,西洋國王阿豐肅使臣入貢?!保?5]徐珂編撰 《清稗類鈔》“動物類”之 “獅子”條云:“相傳康熙時,西洋某國曾遣使入貢,圣祖命系之于后苑,旋復(fù)逸去?!敝谎?“西洋某國”,具體何國則語焉不詳。若將以上賦作中的兩處記載與 《康熙實錄》參照比讀,可為清代中外交通史提供重要的史料。據(jù)考證,當(dāng)時的 “西渡爾都加利亞”國就是今天歐洲的葡萄牙?!肚鍖嶄洝份d:“西洋國主阿豐素遣陪臣本多白壘拉進表貢獅子,”并錄有詳細表文,落款時間為 “天主降生一千六百七十四年三月十七日奏”。[16]從1674年擒獲獅子準備出發(fā),直到1678年運抵北京,前后歷時四年,這在王嗣槐賦作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印證:“浮洋數(shù)萬里,歷三四年而始至?!保?7]
而毛際可賦序言:“康熙十七年,西洋古里國貢獅子。際可時應(yīng)宏辭,召至京師,欣瞻盛事,援筆賦之?!保?8]可見,毛際可當(dāng)時也是應(yīng)詔獻賦而且親臨現(xiàn)場者,緣何會說 “古里國貢獅”呢?白壘拉使團獅子是1674年由葡屬殖民地東非莫桑比克城堡司令提供的,當(dāng)時共捕獲了雌雄兩頭獅子,經(jīng)由海路由東非運往今印度西部沿海的果阿,再經(jīng)馬六甲抵達澳門。雄獅在中途死去,雌獅運抵澳門后等待了兩年之久,才獲得清廷批準入京。[19]當(dāng)時所貢獅子來自非洲,還可從與康熙過從甚密的意大利傳教士利類思那里得到印證,其所著 《獅子說》就說獅子 “生產(chǎn)于利未亞洲 (非洲)”。[20]當(dāng)時,莫桑比克、果阿、馬六甲均為葡萄牙殖民體系的重要堡壘,因此也為獲得獅源和海路運獅提供了必要保障。果阿在印度西部沿海今果阿邦一帶。古里在今印度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一帶,是印度西南沿海的古國 (1776年亡),也是東西方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鄭和下西洋曾多次抵達此國,并最終病逝于此地。元明及清代早期,古里國在中國文獻中出現(xiàn)的頻度較高,在中國知識階層也有較高知名度。因此,可大致推定毛際可所說 “西洋古里國貢獅子”實則是因為時人把獅子中轉(zhuǎn)地果阿訛傳為古里,但毛氏相關(guān)記載卻證明了此次貢獅經(jīng)由了印度西海岸中轉(zhuǎn)。由此可以大致推定康熙年間葡萄牙貢獅的行程路線:東非莫桑比克—印度洋—果阿—馬六甲—今南中國海—澳門—北京。
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一般以朝貢體制為核心,所謂蠻夷戎狄、四方萬國都是中原朝廷的藩屬,再遠的外國只要來交往都會被視為朝貢國。由此,描寫海外貢物的應(yīng)制文學(xué)都彰顯帝王的仁德圣威對域外他方的感化力量。虞世南 《獅子賦》即宣揚唐王朝 “被仁風(fēng)於海外”的政治魅力,所謂 “通鳳穴以文軌,襲龍庭以冠帶”,頑固不化的蠻夷之邦向風(fēng)慕義,被我朝的圣德教化。此被歷代貢獅文學(xué)效仿。
明梁潛 《西域獻獅子賦》:“于乎遠物之來,是由皇上德化廣被所致,非偶然者?!保?1]明王紱 《瑞應(yīng)獅子詩》的尾聯(lián)說得更直接:“不是吾皇珎遠物,遠人深意慕朝廷?!保?2]明李時勉 《獅子賦》:“亦惟我皇上,有懷遠為近之德,居重馭輕之權(quán)。故四遠威服,中國奠安?!保?3]清侯七乘 《獅子賦》:“維我皇帝之御宇也,通四靈以為畜,合萬國而同仁?!保?4]凡此種種,體現(xiàn)的都是帝王圣德仁風(fēng)感化了異域他國。與此相關(guān),來朝貢的外國在應(yīng)制詩賦中也常被描繪為蕞爾小國、荒僻之邦,這成了應(yīng)制文學(xué)共同的地理想象。
然而,時代演進到明清之際,作為納貢者的 “我朝”在應(yīng)制詩賦中彰顯的德化文學(xué)主題,與作為朝貢者的 “他邦”企圖獲得經(jīng)濟貿(mào)易利益的功利目標的矛盾不斷凸顯。由于應(yīng)對貢獅帶來的靡費甚大以及給海外貿(mào)易帶來的侵擾,永樂之后明朝政府曾多次 “卻貢”。貢獅作為一種重要的外交朝儀也在逐步去神圣化。有些國外使臣對于通過貢獅獲得封賞的心理期待還不斷加碼。明成化十九年,撒馬爾罕 (今屬烏茲別克斯坦)派使臣怕六灣偕同亦思罕酋長的使臣朝貢兩頭獅子,明憲宗厚加賞賜,然而 “使者怕六灣以為輕,援永樂間例為請。禮官議從正統(tǒng)四年例,加彩幣五表里。使者復(fù)以為輕,乃加正、副使各二表里,從者半之”。[25]為了獲得更多賞賜,使臣竟然不顧國體顏面一再要求加碼。更有甚者,這位使臣在赴廣東途中買了很多良家女子做妻妾,并要求從海路赴滿剌加 (馬六甲)購買獅子來獻,后被拒絕。
嘉靖三十二年 (1553)葡萄牙人獲得澳門居住權(quán),由于受囿于清廷的閉關(guān)與海禁政策,葡人想在中國獲得更大貿(mào)易自由的愿望一直難以滿足。清康熙即位以后,葡萄牙國王阿豐素六世紀于1667年派瑪訥·撒爾達聶哈使團訪問北京,其目的是解決葡萄牙人在廣東沿海自由貿(mào)易的問題。結(jié)果沒有達到目的,但他們并不甘心。曾經(jīng)出任撒爾達聶哈使團秘書的白壘拉開始積極籌劃向康熙皇帝進獻禮物,最終獲得來自東非的獅子,于是有康熙十七年 (1678)的貢獅活動。[26]這就是當(dāng)時大量應(yīng)制詩賦得以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憑借貢獅開路,又在廣東官府、朝廷大臣和南懷仁、利類思等耶穌會士的積極游說和幫助下,葡人于康熙十九年獲得了開放香山至澳門陸路貿(mào)易的恩準。[27]可見葡人貢獅追求的經(jīng)貿(mào)利益企圖。
[1]《后漢書·肅宗孝章帝紀》、《后漢書·孝和帝紀》。
[2]《舊唐書》卷72《虞世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568頁。
[3]王繼光:《陳誠西使及洪永之際明與帖木兒帝國的關(guān)系》,《西域研究》2004年第1期。
[4][25]《明史》卷329《西域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8610、8601頁。
[5]陳誠:《竹山集》卷內(nèi)一,濟南:齊魯書社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雍正七年刊本,頁234上、下。
[6][7][8][13][14][17][18][21][23][24]馬積高:《歷代辭賦總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年,第4899、4946、4977、9852、8671、8952、8976、4889、4977、9324頁。
[9]金幼孜:《金文靖集》卷6,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11]《明史》卷326《木骨都束列傳》《竹步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8448-8450頁。
[12]張英:《文端集》卷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96頁。
[16]《圣祖仁皇帝實錄》卷76,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791頁。
[19][26]何新華:《清代貢物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419頁。
[20]張西平、馬西尼:《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第1輯,鄭州:大象出版社,第35冊,第159頁。
[22]《王舍人詩集》卷4,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黃慶華:《中葡關(guān)系史1513-1999》上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第386-387頁。
責(zé)任編輯:陶原珂
學(xué)海酌蠡
I207、227
A
1000-7326(2016)07-0169-04
*本文系廣東省高校學(xué)科與專業(yè)建設(shè)項目 “漢唐辭賦與西域文化”(2013WYXM0127)、廣東第二師范學(xué)院教授專項立項 “明清詩賦中的海上絲綢之路書寫研究”(2015ARF21)的階段性成果。
侯立兵,廣東第二師范學(xué)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所博士后 (廣東廣州,510310)。鄭云彩,廣東白云學(xué)院圖書館館員 (廣東廣州,51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