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登宜
高廷瑤的墳?zāi)挂驯涣袨閰^(qū)級文物保護(hù)單位,區(qū)里還在新添仁恒步行街為高廷瑤塑立了銅像。高以廉的孫子高昌適(字可亭)掩護(hù)、支持貴州地下黨工委在高家花園開展革命活動。高昌謀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投身革命,兩次被捕,經(jīng)多方營救出獄,被追認(rèn)為革命烈士。高以廉及其子高培年之墓,是否應(yīng)被列為區(qū)級、或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而加以保護(hù)呢?
高廷瑤之子高以廉,字心泉,清代貴筑縣洪邊里北衙寨(今烏當(dāng)區(qū)新添寨北衙村)人。《貴州著名歷史人物傳》載:在貴州“咸同起義”期間,他奉命籌辦貴州省團(tuán)防事宜,與其胞弟高以莊將家產(chǎn)典當(dāng)變賣供軍需并賑濟(jì)難民。高以廉與其友共捐稻谷一萬五千四百五十六石,紋銀一千五百五十兩,善舉空前,時人稱“高善人”。后來,貴州全省社會安定后,“敘功累保至省,補(bǔ)用道員加布政使銜(布政使,明代為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清代始正式定為督、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與專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稱兩司),賞頂戴花翎,賞給三代封典,恩獎優(yōu)異?!彼?,高家后代都稱高以廉為“布政公”。但因高以廉墓碑上墓主名所刻的是他的字(心泉),而不是他的名(高以廉),所以,高以廉的墳?zāi)乖谀睦铮两駸o人知曉。
2015年8月1日,筆者專程到烏當(dāng)區(qū)阿栗村走訪。我本是為尋找貴州武狀元曹維城的祖墳而去的。民國《黔南叢書》(第三集)載:“貴陽城南倉后街有狀元巷,相傳以曹狀元故宅得名。南鄉(xiāng)阿栗寨(今阿栗村)有曹狀元祖墓,置祭田,現(xiàn)由該寨寺僧收租祭掃,迄今廬墓歷歷可考。其裔罕有達(dá)人,遂致價人(曹維城,字價人)父子事跡湮沒不彰,深堪浩嘆?!卑⒗醮謇跄旧酱迕窠M現(xiàn)年83歲的宋朝相老人說:“曹狀元家老屋基就在栗木山我家屋子后面,但我從來沒有見到過他家的祖墳。寺廟有一座,原來叫玄貞觀,小時候我在廟里玩過,那尼姑90多歲才死。現(xiàn)在的廟宇是后來重新修建的,叫做青龍寺。這阿栗九寨山坡上的墳?zāi)刮叶伎催^了,從來沒有看見過曹家有墓碑的老墳,我們?nèi)タ纯锤呒业淖鎵灠??!?/p>
在宋朝相、楊成凱二位老人的引導(dǎo)下,來到栗木山寨子后面的一片柏樹林前,老人指著眼前這片柏樹林說:“這就是高家墳山,這片柏樹就是高家的前人種的,現(xiàn)在村子里已把它作為風(fēng)水樹保護(hù)起來,任何人都不敢砍,就連過年烘臘肉也不許修這些柏枝丫?!边@些柏樹已有一百多年的樹齡,已經(jīng)成為古樹、文物了,是應(yīng)該加以保護(hù)。
來到一座高大的墓碑前,老人指著這座古墓說:“這就是高家官兒最大的墳?zāi)?,至于墓主是誰,我也不知道。解放后,高家后人高可亭(高昌適,字可亭)、高銘錡都來拴過青紙。這墓碑在‘文革中被推倒,還是90年代高銘錡來恢復(fù)的。高銘錡在高家排行老九,他輩分最高,高家的后輩們都習(xí)慣叫他九爺爺。”
這是一座雙人墓,系高以廉與其妻陳氏的合葬墓,土墓。墓碑中央所刻(陰刻)大字為:“皇清誥授通奉大夫顯考高公心泉府君、誥封夫人顯妣高母陳太夫人合葬之墓。”立碑時間為:“光緒十四年(1888年)戊子六月十有一日”。左邊所刻孝男有:培勳、培年、培淦,降服子培培澍;孫輩有:銘銅、銘溶、銘箴、銘烈、銘棟、銘漢、銘扆、銘璧、銘棠、銘書,承重孫銘鑒;曾孫輩有:昌誥、昌業(yè)、昌緯、昌適、昌基、昌遠(yuǎn)、昌云、昌緒、昌第、昌曾、昌祖、昌祿、昌謀、昌禮、昌源。
從高以廉墓碑中央關(guān)于墓主職務(wù)的記載可以看出,高以廉身前雖因典當(dāng)變賣家產(chǎn)以供軍需并賑濟(jì)難民有功,被朝廷“補(bǔ)用道員加布政使銜”,并“ 賞頂戴花翎,賞給三代封典”。但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后人并沒有在他的墓碑上刻下“布政使”字樣,而是稱“誥授通奉大夫(清代為從二品)”。由此可知,“布政使銜”對高以廉來說,僅是一個虛銜,并非實(shí)職。由此也可以顯示出高以廉的后裔們實(shí)事求是、不圖虛名的高尚品質(zhì)。
從墓碑的孝名中我們可以得知:高家花園的大管家高昌適(字可亭)、中共地下黨員革命烈士高昌謀就是高以廉的曾孫。高以廉之子高年培之墓就在高以廉與其妻陳氏合葬墓的右下方。墓碑中央刻著:“皇清誥授奉政大夫顯考高公雨軒府君之墓”。高培年,字雨軒。墓碑立于“光緒戊子年(1888年)十一月二十日”。與其父高以廉的墓碑為同一年所立。孝男為銘箴,降服子銘鑾、銘鑒;孫:昌業(yè)、昌基、昌適、昌緯、昌祖、昌遠(yuǎn)、昌謀、昌誥、昌祿、昌源。高家墳山上,除了高以廉、高培年的墳?zāi)雇?,還有高培君及楊姓等人家的墳?zāi)埂?/p>
采訪過程中,宋朝相、楊成凱二位老人還向筆者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高可亭的故事。宋朝相老人說:“高家雖然是大地主,但為人很善良,沒有做過欺壓百姓的惡事,而且對幫工很好。解放初期,有一次土改工作組干部把高可亭從貴陽高家花園送到阿栗栗木山的高家墳山來召開批判斗爭大會,土改工作組的干部要阿栗村給高家當(dāng)過幫工的窮苦人揭發(fā)控訴高老爺家的剝削罪。一位曾經(jīng)給高家當(dāng)過幫工的當(dāng)?shù)匕傩兆呱吓_去,指著高可亭說:你高老爺,我們是你家的幫工,我們每次從阿栗給你家用馬馱著稻谷去貴陽,你總要留我們吃飯,還要大酒大肉地招待我們,讓我們喝醉了酒,在回來的路上,我的腳還被摔傷了,這就是你的罪。還有……”工作組的同志聽了,趕緊向這位幫工打招呼,你別說了,你下來,你這哪里是在批判斗爭呀?你這是在為剝削階級說好話,歌功頌德。這位幫工只好走下臺來。
楊成凱老人說:“我家祖上就是高家的佃戶,高家在阿栗有兩個田莊,一個田莊要收200多挑谷子。高家在阿栗修建的谷倉就在我家右前方。他家的田莊一直都是由我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給他家管理,每年收多少稻谷他家也不來人監(jiān)管,全由我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作主。需要的時候就帶個信來,叫人給他家送去,不需要時就放在糧倉里。我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懂得地理堪輿,高家的祖墳從貴陽遷到阿栗的栗木山,就是我的祖爺爺給擇的墳地。高家很重感情,對我們楊家一直都很好,我們楊家對高家也很感恩,他家的墳山我們一直都保護(hù)得很好。高銘錡來給祖父高以廉恢復(fù)墓碑時,我們楊家和村子里的群眾都積極幫忙,高家十分感激。高家雖然是大地主,確實(shí)是好人,他們不但不欺壓百姓,還熱情幫助有困難的百姓。聽說,高家還為貴州地下黨作出過積極的貢獻(xiàn)和支持?!?/p>
采訪結(jié)束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高廷瑤的墳?zāi)挂驯涣袨閰^(qū)級文物保護(hù)單位,區(qū)里還在新添仁恒步行街為高廷瑤塑立了銅像。高以廉以及他的后裔們都曾經(jīng)為社會作出過積極的貢獻(xiàn),高以廉的孫子高昌適(字可亭)掩護(hù)、支持貴州地下黨工委在高家花園開展革命活動;高昌謀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投身革命,兩次被捕,經(jīng)多方營救出獄,1950年5月13日被國民黨殘余武裝殺害,被追認(rèn)為革命烈士。高以廉及其子高培年之墓,是否應(yīng)被列為區(qū)級、或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而加以保護(h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