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有順
很早以前就聽過一個故事,是用來形容法、英、德、中四國人的辦事風格的:一個人丟了一根針,如果這是一個法國人,他會聚眾到街上游行示威,高呼口號:“我們要找到這根針!”如果這是個英國人,他會不露聲色地跑到皇家偵探局,秘密請人偵破這根針的下落;如果這是個德國人,他會把房間的地板分成一個一個小方格,然后逐格逐格地尋找;而如果這是一個古代的中國人,他會找出一根鐵杵來,將它磨成一根針;如果這是個當代的年輕一輩的中國人,他則會先找出一根特大號的鐵杵,在記者的攝像機和圍觀的群眾面前大做其鐵杵磨針的秀,等到風頭出盡,暴得大名之后,再趁人不備設(shè)法去弄來一根針,以吹噓自己大功告成。
誰都聽得出這個故事里面的諷刺意味,它的確意味深長。并沒有人故意損我們,是我們血液里的東西暗合了這個故事所說的荒謬邏輯。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就被教導(dǎo)說,要學(xué)習這種將鐵杵磨成針的刻苦精神,而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用鐵杵來磨針是最笨的辦法,既浪費時間也浪費資源,它遠沒有用錢買一根針來得便捷有效。即便你沒有錢,也可以用這根鐵杵向別人換一根針(這種便宜生意有誰不愿意做呢?)來省下磨針的時間。這就好比我們從小就被教導(dǎo)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而從來沒有告訴我們,失敗在大多數(shù)時候并非什么成功之母。
還有一個笑話說,老師問學(xué)生:“你今天做了好事沒有?”學(xué)生回答說:“做了,我和小明一起幫一個老太太過馬路?!崩蠋熣f:“很好。”學(xué)生卻補充道:“不過,那個老太太一點兒都不想過去?!彪m說是笑話,卻值得深思。幫老太太過馬路,撿到東西交還失主,這些本來只要是一個正常人都會做的事情,是基本的常識,有時卻被宣傳成一種了不起的壯舉,久而久之,常識就被人們不知不覺地遺忘了。這種將常識盲目進行精神升華,從而造成真正的常識從我們的生活中隱匿的宣傳方式,正在把越來越多的人帶到一種不健康的心態(tài)之中:大家都在期待道德英雄、精神典范,希望所有的事情都由他們來做,自己則悄悄地躲避作為一個正常人該盡的基本責任。所以,一個單純用做好事的思想來支撐自身的道德體系的社會,表面上看來,是在提升民眾的道德水平,實際上是使每個人都在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并使他們喪失履行自身的道德義務(wù)的熱情。
有時候,一個人在做好事,后面跟著的往往是一大群愛占小便宜的人。茅于軾的《中國人的道德前景》一書,對這種現(xiàn)象有過精彩的分析。比如,一個人本著善良的稟性,用節(jié)假日的時間幫助居民免費修理電器,結(jié)果大家都把一些破得無法再用的電器帶來,耗費了無數(shù)的時間和零件,換來的不過是勉強再用幾天。從經(jīng)濟效益上說,不值得;從社會效益上說,也造成了一個人學(xué)雷鋒、眾人撿便宜的惡俗局面。所以說,做好事的人雖然值得贊賞,但他們的行為推廣要適度。
【賞析】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自己觀念中的常識當作真理,當作行為準繩,但時代在變遷,準繩的尺度也應(yīng)該調(diào)整,舊時代的常識放諸當下未必可行,反而會成為束縛,順應(yīng)時代,當變則變,方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