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啟
摘要:因中國是古詩的國度,中華詩詞是民族的寶典,了解中華詩詞,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歷史,欣賞中華詩詞,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燦爛。讓學生漫步古詩苑,感受中華詩詞源遠流長的歷史風貌,領略多姿多彩的創(chuàng)作風格,了解明顯璀璨的大家名人,瀏覽醒世鑒人的名篇佳作,體會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感知美妙絕倫的藝術特色,就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心靈得到凈化,提升文化素養(yǎng),從而更熱愛我們的祖國,更能激起為祖國奮發(fā)學習的熱情。
關鍵詞:詩詞;陶冶;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1-0005
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幾千年燦爛文明的象征,他就像一朵永遠綻放在中國人心中的花朵。然而,最吸引人的卻是古詩詞的靈魂,他陶冶了一顆顆幼小的心靈;放飛了一個個年輕人的夢想;沉醉著一個個成年人的心智。作為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走進了詩詞的靈魂,引導學生從詩詞中去放飛自己的人生之歌,引導學生學習去揣摩古詩詞的絕美意境,則成了我們語文課中的重要任務。那如何引導學生走進詩詞的靈魂呢?
一、讓學生走進詩詞中作者寫作的生活背景
理解古詩詞,必須將古詩詞放回作者原本的生活背景中,才能從作者生活的點點滴滴去感受作者所吐的心聲,學生才能快速地理解古詩詞。詩詞是詩人生活的高度縮影,人們常說:詩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理解古詩詞必須從詩詞的寫作背景出發(fā),才能將詩詞中所傳達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準確地領悟出來。
如要理解千古詞帝李煜的《虞美人》,我們則要讓學生了解李后主晚年那段悲慘的生活:國家破滅,妻離子散,自己淪為階下囚,每天都要看別人的臉色生活,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然后再帶領學生追溯他前半生風花雪月、錦衣玉食、成天與自己的妻子周后一起填詞、作詩、繪畫的悠閑生活,學生通過對比就能將這首詞“問人、問天、問自己”的無限憂愁和孤獨傷感領悟出來,而且對本首詩詞的關鍵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理解更加深刻。
再如理解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如果不了解這首詩的具體背景,就會捕捉不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情感。這首詩作于唐肅宗至德春。唐玄宗大寶十四年冬天,安史之亂爆發(fā)。第二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改元至德,是為肅宗。杜甫自鹿州羌村只身北上,前往投奔,但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虜,押回淪陷的長安。公元757年三月,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臨到這座歷經洗劫、繁華消盡的都城,杜甫憂傷地徘徊于曲江一帶,感時念亂,睹物神傷,吟成了這首名作。了解了作者的遭遇,文章的寫作大背景,學生理解時就能很明白地將作者的憂國思鄉(xiāng)之情揣摩出來,對于這首詩的名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钡馁p析也迎刃而解。
二、讓學生感悟古詩詞的語言美
古詩詞的語言之美,體現在古詩詞的遣詞、造句、聲律、音韻上。往往可以通過唱歌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深知,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xié)調勞動節(jié)奏和激發(fā)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韻律、節(jié)奏,又講究平仄對應、韻腳合轍,以及字數、句式的整齊,因此,古詩詞誦讀起來往往瑯瑯上口,使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jié)奏美。在教學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好好吟誦,感受古詩詞語言的韻味之美。
1. 巧用現代媒體,直觀形象吟誦古詩詞
葉圣陶先生說:“美文需美讀?!薄懊雷x”,就是有表情地朗讀詩詞,在入情的朗讀中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的境界,感受審美對象的美。媒體則能將古詩詞通過直觀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將古詩詞形象直觀地再現出來,而且有利于學生去抓住作者的心靈。
千古名篇《雨霖鈴》,就可以先讓學生在畫面配朗讀的多媒體課件中進行,從而感受這首詞的無限魅力;之后還可以讓學生在歌唱家童麗優(yōu)美的歌聲中聆聽《雨霖鈴》的語言美和音韻美。
大文豪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可以用朗誦家鮑國安的朗誦去讓學生感受蘇東坡語言的豪情美,也可以歌唱家王菲的歌聲去感受這歌詞的魅力。這樣,學生不但提高了對詩詞的領悟能力,而且教會了如何吟誦古詩詞,增加課堂學習的實效性。
2. 品讀,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
愛迪生說過:“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币龑W生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初中生,也有一定的文化根基,感受語言美,可以在品讀上下苦工夫。
品讀,就是要讓學生帶著目的、帶著情趣去感受語言的美。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就有一句千古名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品讀過程中就要注意引導學生知道里面所用的修辭手法、描寫方法,是否對仗工整,音韻是否和諧,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再如《虞美人》,這首詞就引導學生在從長短不同的句式,優(yōu)美的韻律,感傷的字詞上去感受這首詞的美。
三、讓學生欣賞古詩詞獨特的畫面美
蘇東坡曾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 ,不僅如此,在從古至今的古詩詞中,大多數詩詞都具有這樣一個特點。一首詩是一首歌,一首詩是一個經典的故事,一首詩更是一幅色彩鮮明、動靜相宜的圖畫。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體會古典詩詞的畫面美。
如教學杜牧《泊秦淮》詩中的“煙籠寒水月籠沙”時,就要引領學生感受月色朦朧的秦淮河夜景;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教學時也要讓學生感受夕陽西下,楊花漫漫,笛聲悠遠,離人憂愁的畫面。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今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直接將詩詞的畫面再現出來,學生則更能深刻地理解古詩詞的畫面美,從而走進詩詞的靈魂。
四、讓學生領悟古詩詞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是非常微妙的,看不見摸不著,全靠教師來領學生去感受、領悟。古詩詞中的佳作無一不具有意境美。因此,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感悟詩詞中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美,才算完成了古詩詞的教學任務。
在引導學生體會意境美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情和景是構成詩詞意境的兩個主要因素?!耙磺芯罢Z皆情語”,詩詞中景物都打上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烙印。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感悟詩中所表達的情思,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
如馬致遠的散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看到這首曲子,學生都知道這首曲中羅列了十種景物,構成一副荒涼寂寞的風景畫。那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思?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外在景物是詩人主觀情思的投射這一點出發(fā),使學生明白這首曲表達了詩人的漂泊流落之感、思念家鄉(xiāng)之情和孤獨寂寞之心。這首曲中,所有的自然景物都是為“斷腸人”的心情而設,所有的景物都是“斷腸人”的主觀感情的外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構成了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意境。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詞的靈魂,這樣,學生的情感、思想、智力、健全人格、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都有不可低估的發(fā)展。古詩詞教學活動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因素,因而要不斷深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的心靈在對音樂美、畫面美、思想美、意境美的領悟中受到美的熏陶。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馬蹄鎮(zhèn)馬蹄中學 56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