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東,袁 麗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教師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875)
?
我國“教師資格考試”政策解讀
朱旭東,袁麗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教師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文章對國家新近發(fā)布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的政策從參加考試的主體、考試的內(nèi)容意義、如何建立考試前的教師教育等三個大的方面進行了解讀,認為該政策將對中國教師教育體系帶來深刻影響,要對兩個軌道的教師教育體系進行重構,確立教師教育機構的合法地位,構建育人導向、能力導向、實踐導向和專業(yè)化導向的教師培養(yǎng)模式。最后從教師教育體系重構、機構合法性建設、政策實施的合理性建設等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教師資格;教師資格考試;解讀
自教育部2013年發(fā)布《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和《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暫行辦法》兩項政策以來,對這兩項政策意見的解讀在教育研究的領域并不多見,事實上,這兩項政策的發(fā)布意味著中國教師質(zhì)量的國家標準開始建立,并確立了國家在教師質(zhì)量管理中的權威地位,這對未來中國教師隊伍建設將帶來持久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涉及到中國教師隊伍建設的各個領域,影響到中國的教師培養(yǎng)和培訓體系,甚至可以說將深刻改變中國的教師教育體系。這兩項政策的出臺與實施,對中國教師教育的發(fā)展將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它不僅徹底改變百年來傳統(tǒng)的師范教育體系,而且對于重構中國教師教育體系提出了嚴峻的課題。為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其進行較系統(tǒng)的解讀與分析研究。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教師資格考試”)明確規(guī)定了教師資格考試是“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制度”,“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合格是教師職業(yè)準入的前提條件”,重要的是,“教師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tǒng)一考試”,規(guī)定了報考條件、考試內(nèi)容和形式、考試實施、考試安全與違規(guī)處罰、組織管理等具體內(nèi)容?;谶@些內(nèi)容,需要討論的重要問題是:誰能參加教師資格考試?考什么?怎么考?更重要的問題是:無論誰來參加考試,考試之前需要接受何種教育?“教師資格考試”中明確規(guī)定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教師資格考試機構不得組織教師資格考試培訓”,那么,由誰來組織培訓?組織何種培訓?怎么培訓?這些問題在具體實施“教師資格考試”的過程中是必須要作出回答的。
“教師資格考試”中規(guī)定了參加考試者的基本條件,比如國籍、遵紀守法、體檢、學歷等,特別提出了“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三年級以上學生,可憑學校出具的在籍學習證明報考”,對于師范院校的學生又做了試點省份試點工作“啟動前”和“啟動后”的區(qū)分,其中規(guī)定“啟動后”的師范類專業(yè)學生將與所有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一樣需要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就此,基本可以確定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的考生主體是:(1)普通高等學校在讀學生;(2)任何普通高等學校畢業(yè)的在職人員,無論是否有教師教育背景,都有權利參加考試。這就意味著中國教師教育的一個革命性的變化首先是基本消解了“師范生”、“師范專業(yè)”、“師范院校”這些使用了百余年的獨特身份。進而,需要思考消解之后如何重構概念和話語的問題。在“教師資格考試”中提到了“申請人”概念,但這個概念不足以表明考試之前的明確身份,因此,“教師候選人”、“教師教育專業(yè)”、“教師教育機構”等概念和話語將變得具有合法性。對于“教師資格考試”政策來說,誰來參加教師資格考試中的“誰”將以“教師候選人”這個身份來填補,因而可以預想,“師范生”這個概念已經(jīng)沒有存在的必要,將成為一個歷史概念。
事實上,“教師資格考試”規(guī)定的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的身份已經(jīng)把非普通高校的學生排除在外,這對于保證教師質(zhì)量具有重要的“守門人”的作用,至少可以把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排除在外了。
本文所指的“有教無學”的教師資格考試的內(nèi)容,主要涉及到考試內(nèi)容缺乏對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理解和作為教育過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的關注,也就是教師資格考試缺乏“學習科學”的依據(jù)。雖然“教師資格考試”中規(guī)定的“考試堅持育人導向、能力導向、實踐導向和專業(yè)化導向”的基本考試內(nèi)容的原則是合理的,但就筆試和面試兩種考試形式而言,筆試的內(nèi)容主要是“教育理念、職業(yè)道德、法律法規(guī)知識、科學文化素養(yǎng)、閱讀理解、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和信息處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學、學生指導和班級管理的基本知識;擬任教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教學設計實施評價的知識和方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的能力”?;谶@些內(nèi)容規(guī)定,根據(jù)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的不同,又規(guī)定了“教師資格考試”的筆試科目(見表1):
表1
面試的內(nèi)容有“職業(yè)認知、心理素質(zhì)、儀表儀態(tài)、語言表達、思維品質(zhì)等教師基本素養(yǎng)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教學基本技能?!敝匾氖?,“面試采取結構化面試、情境模擬等方式,通過抽題、備課(活動設計)、回答規(guī)定問題、試講(演示)、答辯(陳述)、評分等環(huán)節(jié)”。
考什么內(nèi)容直接決定了考生在考試之前學習什么內(nèi)容,而學習什么內(nèi)容又與教什么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這種邏輯關系直接決定了“教師資格考試”的內(nèi)容與教師教育的內(nèi)容之間的關系。因此,這里有兩種假設,一種假設是,一個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在參加考試之前需要接受“教師資格考試”內(nèi)容的學習,而這些內(nèi)容又通過普通高校的常規(guī)課程來學習,顯然,教師教育機構的課程設置要以“教師資格考試”內(nèi)容作為依據(jù),而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是由兩部分構成的,普通高校的在校學生和普通高校畢業(yè)后的在職人員,這就決定了兩種課程,一是為普通高校在校學生學習的課程,二是為普通高校畢業(yè)后在職人員學習的課程。另一種假設是,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在參加考試之前不需要接受“教師資格考試”內(nèi)容的在校學習,而通過自學或網(wǎng)絡在線學習,利用兩種可能的資源,一是考試參考用書,二是網(wǎng)絡在線學習視頻。無論什么資源,都是以“教師資格考試”內(nèi)容為依據(jù)。
無論什么考試主要表現(xiàn)出兩種內(nèi)容形式:一是知識,二是能力?!敖處熧Y格考試”的內(nèi)容可分類為(見表2):
表2
在面試規(guī)定中,提出“面試采取結構化面試、情境模擬等方式,通過抽題、備課(活動設計)、回答規(guī)定問題、試講(演示)、答辯(陳述)評分等環(huán)節(jié)”,對于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來說,涉及到回答問題的能力、備課(活動設計)能力、試講(演示)能力、答辯(陳述)能力,雖然這些都是規(guī)定的面試環(huán)節(jié),但對于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來說都是能力。
以上分析的“教師資格考試”的內(nèi)容無論對于普通高校在校生,還是對于在職人員都等同于他們的學習內(nèi)容,“教師資格考試”規(guī)定了筆試“科目”,這些“科目”將以物質(zhì)化的“圖書”或“書籍”來呈現(xiàn),因而,無論是在校生的課堂學習,還是在職人員的自學,抑或在線學習,都將以圖書或書籍“科目”為依據(jù),這對于教師教育機構來說將會帶來嚴重的沖擊,這種沖擊表現(xiàn)在現(xiàn)行的課程體系是否能夠滿足“教師資格考試”內(nèi)容的要求,最實際的是,是否能夠幫助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學習之后通過考試,因此,課程設置的變革將成為教師教育機構的最大挑戰(zhàn)。
在上文的分析中,進行了兩種學習方式的假設,其實是要回答“誰來組織培訓?組織何種培訓?怎么培訓?”的問題。有可能出現(xiàn)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種情形是,社會機構將舉辦各種“培訓”,并且僅僅基于“科目”來培訓,這樣的情形或許可能達到極高的考試通過率,從而使“教師資格考試”“淪陷”為簡單的“培訓”,于是,最大的擔憂便隨之而來:現(xiàn)行的教師教育體系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以上面的邏輯來說,現(xiàn)行教師教育體系就不必要了,也就是說教師教育機構沒有必要在普通高等學校中存在,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可以用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通過考試。問題在于,通過考試能夠表明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是一個合格的準教師嗎?對于這個討論,我們必須要表明立場:所有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都必須接受普通高校的教師教育。那么誰來開展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的培訓(教師教育)?開展何種培訓(教師教育)?怎么開展培訓(教師教育)?
“教師資格考試”的實施使“誰來開展教師教育”,這個原本簡單的問題變得異常復雜。對于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來說,從理論上講,不需要進入到任何一個教師教育機構都有可能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因此,教師教育機構沒有理由存在。而對于教師教育機構來說,在“教師資格考試”背景下,它的存在必須滿足兩個基本需要:一是必須滿足在教師教育機構學習的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能夠通過“教師資格考試”;二是必須滿足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后,成為一個合格的“準教師”,是能夠合格地站在“講臺”上的教師,是能夠“教會學生學習”、“育人”和“專業(yè)服務”的滿足教師專業(yè)內(nèi)涵要求的教師。也就是說,教師教育機構存在的基本理由是教師資格考試只不過是一種測量的工具,它只是一種進入到專業(yè)領域中去的門檻,并不能表明具備了專業(yè)內(nèi)涵所規(guī)定的合格素養(yǎng),陷入“只考不育”的境地。
因此,“教師資格考試”背景下重構新的教師教育體系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任何一個教師教育機構如果不進行重構都將面臨著一種風險,那就是在教師教育機構學習的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有可能無法通過“教師資格考試”,一個教師教育機構的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的考試通過率將成為衡量這個教師教育機構的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標準。
教師教育機構開展教師教育是“教師資格考試”背景下對“師范院?!毕庵蟮囊环N體系的重構,根據(jù)“教師資格考試”的“知識”、“能力”以及相關“素養(yǎng)”的要求,教師教育機構應開展何種教師教育?這一問題實際上涉及到教師教育的模式是什么,建立何種教師教育的模式可以滿足對于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來說“教師資格考試”通過的需要?任何一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建立都取決于這種模式在“知識和能力”上得到的滿足程度,“教師資格考試”的形式和內(nèi)容已經(jīng)提出了建立考試內(nèi)容與教師教育機構課程設置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的要求,而課程設置只是模式的一個方面,傳統(tǒng)上的不同學歷、學位層次的教師培養(yǎng)模式是否能夠滿足這種要求?根據(jù)《教師法》的規(guī)定,不同學段的教師學歷要求需要不同學歷和不同學位層次的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對于教師教育機構而言,如何保證更高學歷或?qū)W位的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能夠通過考試得到教師教育專業(yè)的過程性的培育,成為教師教育機構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F(xiàn)行的教師教育學制模式呈現(xiàn)三軌制模式(見表3):
表3
從前面“教師資格考試”的門檻來看,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學生和在職人員才允許成為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那么普通高等院校的不同層次的學歷和學位的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在“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條件下其通過考試的可能性變得不確定,不同軌道的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層次的學歷和學位的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的“教師資格考試”,通過率的可能性也會變得不確定,于是“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通過率成為衡量不同院校、不同學歷學位層次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的唯一標準,不同層次的普通高等院校的不同的教師教育模式都為同一個目標而建立??此乒降囊环N競爭消解了不同院校之間的水平差異,用什么標準來衡量一個教師教育機構的教師培養(yǎng)質(zhì)量?用什么標準來評判一個教師教育機構的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質(zhì)量?建立教師教育機構標準成為“教師資格考試”的基本前提。
從三軌制的教師教育體系來分析,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的申請人或候選人主要有三層次七類型的來源,三層次是指本科、碩士、博士,七類型是指師范生、免費師范生、非師范生、學術碩士、全日制教育碩士、在職教育碩士、學術博士和教育博士等,從“教師資格考試”的政策公平性角度來看,三層次七類型的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都將在同一個“考場”上競爭,這里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為什么還要建立三層次七類型的教師教育體系?既然在政策上是同等的,只要圍繞“教師資格考試”的內(nèi)容和科目來進行非層次和類型的教育完全可以滿足政策需求,如何來解釋三層次七類型的教師教育體系存在的必要性?對于“教師資格考試”政策背景下建立一個更高質(zhì)量的教師教育體系,將成為中國未來教師教育體系重建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
從以上討論中可以看到,要通過教師教育機構來開展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在參加“教師資格考試”之前的教師教育,每個教師教育機構都必須滿足機構標準,但怎么建立標準都無法回避如何開展教師教育這個最實際的問題?!敖處熧Y格考試”規(guī)定的考試內(nèi)容,無論是知識,還是能力,抑或素養(yǎng),都將通過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的學習來掌握、形成,教師教育機構必須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渠道,這些渠道包括教師教育機構所在院校的課堂課程,以及教師教育機構與中小學合作建立的實踐基地和教育實踐的兩個重要方面,在“教師資格考試”出臺與實施之前也是這么做的,只不過沒有“全國統(tǒng)一考試”這一個標桿而已,而在“教師資格考試”背景下,這些渠道是否管用已經(jīng)成為擺在教師教育機構面前一個嚴峻現(xiàn)實。為此,需要探索教師教育的新渠道,使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既能通過考試,還能是一個合格的準教師。我們試圖從下面這個表格來建立知識、能力及素養(yǎng)與課程和教育實踐之間的關系(見表4):
表4
從具體的關系來看,筆試和面試的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與課程和教育實踐之間的緊密關系,首先是知識(見表5):
表5
其次是能力,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的能力需要通過什么樣的課程和教學才能夠形成或獲得?能力的形成或獲得一定要通過訓練,為此設置的訓練課將成為課程設置中的重點(見表6)。
表6
再次是其他,包括素養(yǎng)(見表7):
表7
從以上“教師資格考試”內(nèi)容和教師教育課程的一一對應關系可以看出,知識和能力中,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合并成一門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既掌握了知識,又獲得或形成了能力?“只考不育”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開展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是一個方面,如何實施課程又是另一個方面。對于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來說,如何實施課程使他們有效地學習才是最重要的,為此,需要建立學與教的關系。需要探討的是,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將如何學習?在如何學習的基礎上,教師教育機構該如何教?每一門課程都將有自己的“學和教”的模式,教師教育機構試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構建每門課程的“學和教”的模式?這使我們不得不考慮每一門課的“學和教”的關系的建構,以“備課”能力的培養(yǎng)為例,設置了“備課訓練課”,“學和教”的關系呈現(xiàn)為這些需要填充的要素(見表8):
表8
(一)教師教育體系需要重構
在消解了師范和非師范二分法的教師教育體系之后,要重構兩種軌道的教師教育體系,一軌是為在校學生建立的教師教育體系,另一軌是為在職人員建立的教師教育體系[4]。無論怎樣的“教師資格考試”政策,所有申請“教師資格考試”的候選人都必須在普通高等學校的教師教育機構中接受教師教育的專業(yè)教育:在校學生的教師教育的專業(yè)教育按普通學校的學制來開展;需要著重考慮的是在職人員的教師教育的專業(yè)教育,當前教師資格考試制度之所以存在不足,是因為沒有為這一部分在職人員建立一種教師教育體系,從而導致了那些只看“參考用書”、弄虛作假地開一張實踐證明就輕易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亂象。
(二)教師教育機構需要取得合法性
在建立兩種軌道的教師教育體系的客觀需求下,由于“教師資格考試”的內(nèi)容和科目已經(jīng)決定了需要專業(yè)學院來完成專業(yè)教育的過程,因此,要確立“教師教育機構”即建立“教師教育學院(系、部)”的合法地位,并且建立基于教師教育機構的教師教育體系。這種“合法性”是要以教師教育機構自身的質(zhì)量作為保障的。事實上,教師資格考試新政已經(jīng)對現(xiàn)有的教師教育機構提出了如下挑戰(zhàn)。首先是通過率。如何保證教師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四年或更長時間的學習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假如不能通過,又怎么讓學生對教師教育專業(yè)保持信心?是否會影響到這些院校的教師教育專業(yè)的招生[5]?其次是評估指標。假如政府進一步地對教師教育機構進行質(zhì)量評估,其中評估指標中有一項是“教師資格考試”通過率,通過率規(guī)定在當年所有參加考試的學生的90%,這些院校如何能夠保證這個指標?因為保證不了這個指標,也許會影響到對這個專業(yè)的資源配置。第三是教師教育組織架構?,F(xiàn)行的教師教育治理結構,尤其是中學教師以學科知識為主要治理結構的院校是否能滿足這種政策的需要?從“教師資格考試”的內(nèi)容和科目規(guī)定來看,學科知識是筆試中的一小部分,更多部分是教師教育的專業(yè)部分,而學科院校又承擔不了這些考試內(nèi)容的要求,于是重建這些院校的內(nèi)部教師教育治理結構變得十分迫切,成立教師教育專業(yè)學院已經(jīng)成為一條不得不選擇的道路。第四是教材建設。如何根據(jù)“教師資格考試”的內(nèi)容和科目設置教師教育課程成為重要問題。隨著教師資格考試的實施,“指南”、“參考用書”、“輔導用書”等會輔天蓋地的出現(xiàn),教師教育課程的教材也會出現(xiàn)惡性競爭,只要找到出版社,任何院校都可能編寫教師教育課程的教科書,而出版社只追求出的書能夠有銷量,這就會形成一個可怕的“利益鏈”。對于院校來說,要面臨的問題將是如何選擇基于“教師資格考試”內(nèi)容和科目的教師教育課程的教材。最后與教材緊密聯(lián)系的挑戰(zhàn)是師資隊伍的問題。院校由誰來訓練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的面試能力?如面試中的“職業(yè)認知、心理素質(zhì)、儀表儀態(tài)、語言表達、思維品質(zhì)”等是專門設置相應的課程進行訓練還是在常規(guī)的課堂學習中習得?如果需要設置專門的課程來開展專門的訓練,那么能夠訓練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的師資又在哪里?
(三)教師培養(yǎng)模式亟待重構
構建“育人導向、能力導向、實踐導向和專業(yè)化導向”的教師培養(yǎng)模式成為必然的選擇。“育人”需要構建教師教育文化;“能力”需要構建專業(yè)訓練課程體系;“實踐”需要建立專業(yè)實踐基地;“專業(yè)化”需要尊重教師培養(yǎng)的客觀規(guī)律。在普通高等師范院校走向綜合化之后,教師教育文化逐漸式微,因此,師范院校的“育人”功能也日趨沒落,為此,通過專業(yè)學院的建立,營造教師教育文化氛圍,對未來的教師候選人起到真正的“育人”作用。無論是學校為本的教師教育路徑,還是駐校制教師教育模式,抑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的大學-中小學伙伴關系,都在強調(diào)教師教育需要從單純的教師教育在“上大學”向教師教育在“大學和中小學”轉(zhuǎn)變[6],教師候選人的“實踐”必不可少,需要從法律和制度上進行規(guī)定;“教師資格考試”不能替代教師教育,教師從候選人到合格專業(yè)人員的成長自有其客觀規(guī)律,教師教育的重構一定要遵循這些客觀規(guī)律[7]。
(一)在體系重構方面
加快制定普通高等院校教師教育學院建設的指導意見,確保師范院校和師范生被消解之后師范專業(yè)失效而沒有制度保障,需要重建教師教育專業(yè),包括幼兒園教師教育專業(yè)、小學教師教育專業(yè)、中學教師教育專業(yè)和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專業(yè),從而與“教師資格考試”規(guī)定的四種類型的教師資格考試保持一致。同時,要加緊建設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的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建議各級政府把實踐基地建設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來抓,并對實踐基地進行質(zhì)量評估,制定相關制度,使實踐基地真正成為教師教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在機構合法性建設方面
著手制定普通高校教師教育學院(系)或教育學院的機構準入和質(zhì)量保障評估標準,確保教師培養(yǎng)起始質(zhì)量、過程質(zhì)量和結果質(zhì)量的一體性,尤其要為在職人員申請人提供教師培養(yǎng)的機會,杜絕沒有經(jīng)過教師培養(yǎng)就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杜絕不良社會機構的參與,以解決“只考不育”的問題。同時,盡快成立教師教育課程審定委員會,確定“教師資格考試”內(nèi)容標準和科目內(nèi)容標準,嚴格確定教師教育課程的教材主編資格,明確出版“教師資格考試”相關教材的出版社數(shù)量,由教師教育課程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教師培養(yǎng)過程的質(zhì)量,提高教師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加強教師教育者的教育教學實踐案例的建設能力,提升教師教育者的申請人或教師候選人教育教學的訓練能力。
(三)在政策實施的合理性建設方面
制定相關利益人的權利和責任規(guī)則,確?!敖處熧Y格考試”的公平、公正,把“教師資格考試”的組織者、實施者、培養(yǎng)培訓者、考試科目編寫者、試題編制者、面試者等進行責任和權力的區(qū)隔,保障“教師資格考試”全程運行的質(zhì)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關于印發(fā)《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暫行辦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51/201309/156643.html,2014-8-15.
[2]A.Lin Goodwin; Celia Oyler, Teacher Educators as Gatekeepers Deciding Who is Ready to Teach[M], Teacher Educators as Gatekeepers[EB/OL],http://www.google.com.hk/url?sa=t&rct=j&q=&esrc=s&frm=1&source=web&cd=38&ved=0CFsQFjAHOB4&url=%68%74%74%70%3a%2f%2f%70%6f%63%6b%65%74%6b%6e%6f%77%6c%65%64%67%65%2e%74%63%2e%63%6f%6c%75%6d%62%69%61%2e%65%64%75%2f%68%6f%6d%65%2e%70%68%70%2f%76%69%65%77%66%69%6c%65%2f%64%6f%77%6e%6c%6f%61%64%2f%31%30%39%39%30%30&ei=EjDvU6DYOcvp8AWjj4II&usg=AFQjCNGHS6sCtjxAexD3nq8VKV8GFrt3Qg&bvm=bv.73231344,d.dGc&cad=rjt,2014-8-15.
[3]朱旭東.論我國教師教育體系的重建[J].教師教育研究,2009(6):1-9.
[4]朱旭東.教師教育標準體系的建立:未來教師教育的方向[J].教育研究,2016(6):30-36.
[5]王軍.國家教師資格統(tǒng)一考試對職前教師教育的影響[J].高校教育管理,2015(5):105-109.
[6]Ken Zeichner, Two Vision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Proceedings of How to Prepare Teacher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1stGlobal Teacher Education Summit,2011.28-30.Oct.
[7]陳向明.教師資格制度的反思與重構[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6):42-45.
責任編輯周瑩潔英文審校孟俊一
Interpretation on the Policy of China’s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ZHU Xu-dong1,YUAN Li2
(1.2.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asic Theories,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
In this paper, the newly released national policy “Interim Measur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 is interpreted from three major aspects: the participants,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tents of the exam, and the teacher education before the exam. This research believes the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would be impacted deeply by this policy,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two-track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legal statu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build teacher education models by the educating oriented, competency oriented, practice oriented and professional oriented. On the basis of interpretation,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have been made.
Teacher qualification;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Interpretation
2016-06-10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重點項目“‘國培計劃’實施的項目模式構建經(jīng)驗、問題及其解決對策實證研究”(15JJD880005)的階段性成果。
朱旭東(1965-),男,浙江浦江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師教育研究所、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教師教育、比較教育。 袁麗(1974-),女,陜西西安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教育研究所、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師教育、比較教育。
G51
A
1001-733X(2016)04-0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