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穎
(湖南科技大學(xué) 藝術(shù)學(xué)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較研究
——以霍洛維茨和齊夫勞演奏版本為例
王詩穎
(湖南科技大學(xué) 藝術(shù)學(xué)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匈牙利狂想曲》是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當(dāng)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鋼琴樂曲之一。文章以霍洛維茨和齊夫勞兩位演奏家的藝術(shù)處理為對象,從兩位鋼琴家的演奏風(fēng)格及特點入手,按照樂曲的演奏順序,分部分進行對比分析,旨在更深地挖掘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精髓,從而更好地演繹這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作品。
【關(guān)鍵詞】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演奏技巧
(一)簡介弗朗茨·李斯特。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被譽為“鋼琴之王”、“鋼琴皇帝”、“歐洲第一鋼琴家”。他將鋼琴技巧發(fā)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一生創(chuàng)作了鋼琴曲、交響樂、合唱曲、宗教音樂、交響詩,還創(chuàng)作了具有鮮明匈牙利民族氣質(zhì)的大量作品,把馬札爾文化推上了世界音樂舞臺。
(二)《匈牙利狂想曲》創(chuàng)作背景?!缎傺览裣肭穭?chuàng)作于1864-1885年,是李斯特大量鋼琴作品中最受歡迎、最廣為流傳的作品之一。此作品將匈牙利民族民間音樂元素進行了集中體現(xiàn),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熱情、奔放、友好的吉卜賽民族?!缎傺览裣肭返诹资抢钏固?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最出名、演奏頻率最高的作品之一,創(chuàng)作素材主要源于匈牙利的民間舞曲及匈牙利境內(nèi)吉普賽人的流行音樂。全曲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莊嚴(yán)而穩(wěn)重的進行曲舞曲風(fēng)格;第二部分是“恰爾達什”舞曲風(fēng)格,奔放、熱情、幽默;第三部分是帶有宣敘風(fēng)格的旋律,沉重且自由;第四部分具有“弗里斯卡”舞曲風(fēng)格,豪放、粗獷。
(一)兩位演奏家的簡介。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世界最負(fù)盛名的鋼琴家之一,美籍俄羅斯人。很早就顯露出音樂天賦,先后師從俄羅斯和德國的演奏大師,集俄羅斯學(xué)派與德國學(xué)派之大成。
格奧爾·齊夫勞(Gyorgy Cziffra1921-1994),法籍匈牙利鋼琴家。善于演奏舒曼、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尤其喜愛李斯特的作品。他演奏的練習(xí)曲及高難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華,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與《超技練習(xí)曲》。
(二)演奏家的風(fēng)格及特點。霍洛維茨的演奏速度大體適中,節(jié)奏控制得比較嚴(yán)謹(jǐn)?shù)植皇Ю钏固氐睦寺?。細?jié)處理比較細膩,樂段結(jié)構(gòu)非常清晰,在樂段之間會做一些減慢或減弱的處理,為另一樂段進行鋪墊。觸鍵方面,霍洛維茨獨特的低手位演奏、指肚觸鍵、重心低等觸鍵方式,使樂曲速度很快卻依然能保證音的清晰度。
齊夫勞的演奏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熱烈的情緒和清晰的旋律線條是他演奏的主要特點。突出樂曲的旋律線條與歌唱性主題銜接緊密,力度對比方面十分明顯,速度和節(jié)奏上也很自由。他將李斯特華麗的炫技演繹得淋漓盡致,同時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
(一)中板部分
力 度 速 度 二度創(chuàng)作霍洛維茨 f:2 ff:2漸弱:4 漸強:2 1.27分鐘 無齊夫勞 f:6 ff:3漸強:5 1.13分鐘 有
此部分(1-40小節(jié))速度為中板(88),具有進行曲風(fēng)格,莊嚴(yán)而穩(wěn)重,體現(xiàn)出剛毅、堅定、豪邁的情緒?;袈寰S茨用的比較貼近于“Tempo giusto”的速度進行演奏,整體力度變化不太大。齊夫勞用較快的速度演奏,雖然是中板,但他也把熱情毫無保留地表現(xiàn)了出來,在強音的演奏上,他并沒有拘束于鋼琴譜上給出的強弱,更多的是加入自己的處理。
9-12小節(jié)唯一要提到的是兩位鋼琴家在“f”到“ff”的力度對比上?;袈寰S茨在速度方面比較平穩(wěn),所以在節(jié)拍和強弱上會處理得比較明顯、細膩;齊夫拉并沒有把速度控制在“中板”上,而是選擇比較自由的演奏,主要是用速度的快慢去對比這兩個樂句。24小節(jié),霍洛維茨左手出現(xiàn)了八度和弦的上行遞進,雖然在此處有一個漸強的記號,可是他的演奏并沒有漸強,而是突出左手配合右手主旋律的演奏,使其更有層次感。齊夫勞進入此樂段旋律速度有明顯的漸慢,用了音后延長,拉寬了音與音之間的間隙,更能突出左手波音清晰度,給人俏皮的感覺。40小節(jié),霍洛維茨在華彩部分流暢地演奏,從音響上可以聽到聲音的清晰連貫,具有很強的歌唱性。在“ff”處,左手八度和弦的強出和快速上行跑動把音樂推到了頂端。齊夫勞在上行之后,自由地加入了上行音階與下行音階的交替演奏,用由慢到快的速度把華彩推向了高潮。
(二)急板部分
力 度 速 度 彈奏方法霍洛維茨 mf:6 f:6 0.44分鐘 重量彈奏齊夫勞 p:2 f:2 0.21分鐘 纖巧彈奏
此部分(41-72小節(jié))速度為急板(184),具有“恰爾達什”舞曲風(fēng)格,表現(xiàn)出吉普賽人民歡樂、喜悅的舞蹈場面。從表格上看,兩位演奏家的力度標(biāo)記相差很大,霍洛維茨整體使力度保持在“mf-f”范圍內(nèi),而齊夫勞雖然力度變換的次數(shù)沒有霍洛維茨多,但力度范圍在“p-f”之間自由轉(zhuǎn)換;在速度上,雖然齊夫勞的演奏時間比霍洛維茨快出了一倍,但還是沒有達到譜面上的急板;在彈奏方法上,霍洛維茨大多采用斷奏,用短促而扎實的重量彈奏來演奏此部分。齊夫勞演奏此部分則采用纖巧彈奏,使各音之間保持均勻的彈奏,手腕、手臂放松,手指觸鍵迅速、靈巧,指尖力量集中,這樣演奏出來的音色具有明亮和輕巧的顆粒性。
(三)行板部分
?
此部分(73-92小節(jié))速度為行板(66),帶有宣敘風(fēng)格,旋律沉重且自由,婉轉(zhuǎn)哀愁又不失堅毅的性格。特別注意的是,此部分中霍洛維茨演奏的時間比齊夫勞的時間短,這是全曲中唯一一部分時間比齊夫勞短的。再看力度的對比,霍洛維茨的強弱變化也比齊夫勞要略明顯。
霍洛維茨把73-80小節(jié)作為一個整體,演奏時將右手的旋律緊密連接起來,右手稍微的加強有一種強調(diào)作用,左手的弱和慢與右手形成對比。第80小節(jié),八度部分,直接把旋律線條推動起來,在速度和力度上都很明顯地體現(xiàn)。在82小節(jié)處,把左手的演奏速度放慢,使后面83、84小節(jié)進行了拉寬處理,在32分音符快速演奏最后放慢下來,回到了單音旋律的主題部分。92小節(jié)華彩句是用兩頭慢中間快的速度來演奏的,讓人產(chǎn)生了無限的遐想,也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虛幻縹緲的意境。在中間快速演奏部分,左手加入一組協(xié)和音程的敲擊,富有節(jié)奏感,使每個音產(chǎn)生突強的效果,使最后音量漸弱的部分自然過渡到下一個部分,這也是全曲中,霍洛維茨唯一的一次二次創(chuàng)作。
齊夫勞把每一小句作為一個部分,又不失整體性地演奏。這一部分的主旋律在右手,左手只作伴奏,所以演奏此部分時把左手盡量弱化。這一部分他沒有用提速和加強的方法來演繹,從單旋律到八度音都用比較含蓄的方式演奏;在83小節(jié)的八度第二次推動時,適當(dāng)在速度上做了些加快和力度上的加強;在32分音符的快速跑動處,加入了很多即興的二度創(chuàng)作,使音樂更具有“歌唱性”;最后一連串的16分音符組成的華彩部分連貫地過渡到下一部分。
(四)快板部分
?
此部分(93-221小節(jié))速度為快板(132),是具有“弗里斯卡”舞曲風(fēng)格的快板樂章,粗獷豪放。
霍洛維茨在前面三小節(jié)的切分音部分,沒有弱處理,而是在三小節(jié)的切分音后連接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左手選擇典型進行曲風(fēng)格來演奏。左手的節(jié)奏律動很強,更加突出了此部分的活躍情緒。179小節(jié),霍洛維茨的演奏在此處比較隨意,沒有與前面的節(jié)奏完全統(tǒng)一,而是追求右手三連音的流動性。整體上,在速度和力度的變化上不是特別明顯,都保持在一個恒定的速度上?;袈寰S茲采用非連音的觸鍵方式,手指的快速跑動中,既不是非常連貫,又不是跳音的狀態(tài),使每一個音串起來形成“音線”,同時聲音的質(zhì)量均勻、顆粒性地連續(xù)進行。
齊夫勞在93-126小節(jié)力度保持較弱,左手演奏輕巧,有“弗里斯卡”舞曲風(fēng)格,特別明顯的是在105、107、109、111小節(jié)右手切分節(jié)奏中間音標(biāo)記的“〉”記號處,以及在113、115、117右手切分節(jié)奏中間音標(biāo)記的“〉”短而急促的演奏。速度和力度整體上有變化,使音樂富有更多活力。齊夫勞用的強斷奏要求是音與音之間應(yīng)該運用斷開的方法來觸鍵。這樣觸鍵的特點,使得指尖接觸面較小,富有彈性,觸鍵靈敏、離鍵較快。
總體上:霍洛維茨整體演奏速度與力度都比較平穩(wěn),雖然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細微情緒處理,但在整體節(jié)奏和速度上的控制還是很嚴(yán)謹(jǐn)?shù)?。加快和減慢在樂曲表達中較少有,各個部分演奏的時計速度均衡,嚴(yán)格遵循原譜原作者的情感。
齊夫勞整體速度較快,力度、速度處理不拘泥于原譜,比較自由,重視主觀情感。中板和急板、行板和快板速度對比明顯。
李斯特是19世紀(jì)中期浪漫主義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之一,而李斯特作為浪漫主義的鋼琴演奏大師和作曲家,他在演奏技術(shù)觀念上完全擺脫了固定手臂、抬高手指彈奏的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大膽地把鋼琴基本彈奏方法從手指擴展到手掌到手腕、手臂,甚至運用整個上半身去演奏。我們只有更好地去了解他,才能使我們演奏出來的作品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樊禾心.鋼琴教學(xué)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4]周為民.鋼琴藝術(shù)的多維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陳建華.外國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辭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6][匈]弗朗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集[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7]韓斌.最后的浪漫主義者[M].上海:上海音樂學(xué)院出版社,2004.
[8]湛命.李斯特音樂會練習(xí)曲《嘆息》不同錄音版本分析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3.
[9]孫雪.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演奏版本比較[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xué),2011.
[10]李健健.李斯特精神的繼承者——簡論鋼琴家喬治·齊夫拉的生平及演奏風(fēng)格[J].人民音樂,2013.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079-02
作者簡介:
王詩穎(1991-),女,重慶南岸人,湖南科技大學(xué)2015級音樂與舞蹈學(xué)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鋼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