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琪鐘 白漢玉 侯安國
1.云南省普洱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云南 普洱 665000;2.云南省普洱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3.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一種提高免疫功能及抗疲勞保健藥茶的組方研究
趙琪鐘1白漢玉2侯安國3*
1.云南省普洱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云南普洱665000;2.云南省普洱學院,云南普洱665000;3.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目的:研究探索一種提高免疫調解功能及抗疲勞保健藥茶組方新思路。方法:根據文獻記載、現(xiàn)代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指標的要求和保健藥茶的特點要求,采用綜合分析方法進行組方。結果:研制出一個口感好、保健功能強的提高免疫調節(jié)功能及抗疲勞保健藥茶的組方。結論:根據文獻記載結合現(xiàn)代科技理論及要求,提出一個保健藥茶組方思路。
免疫調節(jié);抗疲勞;保健藥茶;組方研究
中國飲茶歷史較早,有幾千年的歷史,各民族的飲茶風俗習慣各有千秋,但把茶看做是健康飲料、純潔化身、友誼橋梁,這一點是共同的。茶葉與各民族用于強身健體的天然藥物相配合,經科學提取加工而成的保健茶,既發(fā)揮了茶葉本身的保健功能,又利用茶葉容易被人們接受的特點,把強身健體的天然藥物載到更多人的體內。當前,隨著人類健康需求迫切希望回歸自然科學,利用綠色天然健康產品進行養(yǎng)生保健將是21世紀人類健康事業(yè)的主導方向,研發(fā)提高免疫調節(jié)功能及抗疲勞保健藥茶既強身健體又適應人們日常的品飲習慣,將有廣闊的市場前景[1]。
云南南部傣族、布朗族等民族聚居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特殊。千百年來,廣大民眾把當?shù)刎S富的民族藥、中草藥與普洱茶相調配,當茶泡飲,用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飲養(yǎng)生保健習俗。為研究開發(fā)這些具有悠久歷史的寶貴茶飲經驗,我們通過近十年的調查、研究,總結組配了一種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疲勞的保健藥茶,結合國家對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的要求,進行了以下研究。
將絞股藍、流蘇石斛、腎茶(貓須草) 、普洱茶各等量,混合,每日用量30g,煎水當茶飲。
2.1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及資料統(tǒng)計分析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機體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它起到保護人體、增強體質、防止疾病的作用。中老年人臟器功能衰弱、免疫功能低、適應環(huán)境耐力減退是機體疲勞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中的補虛藥能補充人體物質、增強機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虛弱癥候和抗疲勞。中外學者研究認為,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通過調理陰陽、補氣血的防病治病理論,與錯綜復雜的免疫機制論述極為相似。
關于補虛藥物的古代文獻記載極為豐富,從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到明代《本草綱目》收載附方千余條。從中選出106首歷代補虛藥方進行分析:結果補氣方30首,占28.3%,補陰方40首,占37.3%,補血方16首,占15.1%,補陽方11首,占10.4%,其他9首,占8.5%。
補虛藥物按中醫(yī)學理論分為四類:①補氣藥,如人參、黃芪、黨參,白術等,②補陰藥,如百合、麥冬、枸杞、石斛等,③補血藥,如當歸、阿膠、熟地等,④補陽藥,如鹿茸、杜仲等[2]。
因此,我們研制的提高免疫功能及抗疲勞保健茶,選擇的中藥在古代文獻中是有明確記載的調陰陽、補氣藥物。
2.2根據現(xiàn)代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關于提高免疫調節(jié)功能及抗疲勞中藥的篩選主要從發(fā)病機理、保健茶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方面來考慮。
2.2.1人體免疫調節(jié)能力下降及疲勞形成的原因
目前研究認為人體免疫調節(jié)下降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①防御病原性微生物感染的防護功能減弱;②消除體內“雜質”的自我穩(wěn)定功能下降;③對自身或受外界刺激所產生的種類變異細胞進行識別和殺滅的免疫監(jiān)管功能下降[3]。
機體疲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老年人臟器功能衰弱、免疫功能低、適應環(huán)境耐力減退,主要表現(xiàn)為中樞神經疲勞、神經-肌肉結點疲勞、外周疲勞,當發(fā)生疲勞時,肌肉中ATP和CP含量會顯著下降、乳酸濃度明顯增加,大腦中ATP、CP含量亦會顯著下降。
中藥絞股藍、流蘇石斛可增強機體防御病原性微生物感染的防護功能,腎茶和茶葉則可提高機體消除體內雜質(如乳酸、尿酸)的自我穩(wěn)定功能,整個組方協(xié)同作用則可提高自身或受外界刺激引起的種類變異細胞進行識別和殺滅的免疫監(jiān)管功能,同時具有抗疲勞的功能。2.2.2化學成分絞股藍含絞股藍皂苷,流蘇石斛含石斛酚,腎茶含熊果酸,茶葉含茶多酚等,這些化學成分可定性或定量檢測,便于產品質量控制。2.2.3藥理作用絞股藍總皂苷能增加幼鼠脾和腎上腺重量,提高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用以喂養(yǎng)90d的大鼠,其T淋巴細胞數(shù)顯著增加。對體液免疫功能方面,用300mg/kg給小鼠灌胃,能顯著提高其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的含量;100~200mg/mL能促進NK細胞活性,用400mg/kg灌胃,可明顯對抗環(huán)磷酰胺對NK細胞活性的抑制作用[3]。
流蘇石斛煎劑對孤兒病毒(ECHO11)所致的細胞病變有延緩作用,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4]。
腎茶煎劑對糖尿病腎病有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促進機體內雜質(如乳酸、尿酸)的排泄、改善腎小球高濾過狀態(tài)、抑制腎組織增生等保護作用[5]。
茶多酚能夠促進人體外周血液單核細胞的淋巴轉化,刺激巨噬細胞激活因子,使巨噬細胞活性增加,同時引起白細胞介素分泌增強,從而達到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6]。
因此,筆者研制的提高免疫力及抗疲勞保健茶的組方,是基于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成果的基礎,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運用經驗。
2.3根據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指標的要求提高免疫調節(jié)能力的功能評價,主要有:①動物實驗,包括測定體重、臟器/體重比值、細胞免疫功能、體液免疫功能、單核一巨噬細胞功能、NK細胞活性的測定、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模型動物指標測定;②人體試食試驗,包括細胞功能測定、體液免疫功能試驗、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測定、NK細胞活性測定。
抗疲勞試驗項目為:負重游泳試驗;爬桿試驗;血乳酸測定;血清尿素試驗;肝/肌糖原測定。
因此,我們研制的保健茶,是從已做過上述試驗研究,具有功能評價指標陽性的天然保健植物中進行篩選,從理論上滿足國家規(guī)定的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指標的要求。
2.4根據保健茶的特點要求茶作為一種保健飲料,具有高雅、清新和文化品位的特點,將營養(yǎng)保健、防病治病作用寓于飲茶的生活情趣中,保健茶免去了服藥的精神負擔。因此研制保健茶應特別注意要求其達到味美清香、口感好、盡量無異味或異味少、劑量符合要求、長期飲用無毒副作用、養(yǎng)生保健功能明顯、應用方便、便于推廣。根據上述特點要求,組方中所選擇的原料均為保健功能已確定、藥味芳香、甘、淡、清爽可口、無毒性、長期應用無不良反應(包括遺傳毒性、致畸等)、化學成分明確、可定性和定量檢測、工藝流程簡明、提取加工科學,宜于規(guī)?;a的藥味組方。
經檢測機構對保健藥茶組方中絞股藍、流蘇石斛、腎茶(貓須草) 、普洱茶原料進行檢驗,符合檢測標準項下的各項規(guī)定。
取絞股藍、流蘇石斛、腎茶(貓須草) 、普洱茶粉末各2g,加乙醇80mL,超聲處理30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7%硫酸與45%乙醇的等量混合溶液15mL,加熱回流1h,蒸至無醇味,用二氯甲烷10mL提取,分取二氯甲烷液,通過盛有適量無水硫酸鈉的漏斗脫水,濾液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二醇、人參三醇對照品,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huán)己烷-丙酮(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的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見下圖。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及資料統(tǒng)計分析,結合現(xiàn)代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筆者研究總結的保健藥茶組方符合保健茶的特點和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指標要求。
茶葉所含成分500余種,主要有生物堿、茶多酚、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成功研發(fā)保健藥茶的關鍵在于采選的組方能與茶葉共同發(fā)揮較好的養(yǎng)生保健功能,從而使其主要有效成分不相互破壞、損失。通過初步實驗研究, 在本保健藥茶組方的混合提取物中能檢測到絞股藍的主要有效成分人參二醇、人參三醇。
保健藥茶組方原料選自資源豐富的云南南部廣大民族地區(qū),經檢測機構檢測符合檢測標準項下的各項規(guī)定,可保證保健藥茶的生產需求。
[1]林乾良.中國茶療[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8.
[2]凌一揆.中藥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
[3]凌關庭.保健食品原料手冊[M].北京:化學出業(yè)出版社,2002.
[4]包雪聲.中國藥用石斛[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1.
[5]劉廣建.腎茶對糖尿病大鼠腎臟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研究[J].中國中西結合腎病雜志,2007,8(1):32-34.
[6]徐力.茶多酚抗腫瘤研究近況[J].云南中醫(yī)藥雜志,2004,25(1):44.
趙琪鐘(1979-),男,云南大理人,本科,副主任藥師,主要從事藥物質量控制研究。
侯安國(1972-),男,湖南衡陽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藥藥劑研究工作。
R28
A
1007-8517(2016)14-0022-02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