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民
一夢悠悠六十年——為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六十春秋而作
■尹建民
初夏,我站在姑蘇城五畝園故土上眺望,新建成的蘇昆大院拔地而起,以嶄新而又古樸、厚重的容貌迎接著朝拜昆曲的人們紛至沓來。浸潤著千年古城濃郁豐厚文化底蘊,孕育成長在江南水鄉(xiāng)良田沃土上悠悠600多年歲月的水墨昆曲又圓了一個人間美夢,此時此刻歡慶之際,眼前不住浮現起那流逝的六十年春秋歲月和并肩戰(zhàn)斗數十年“繼”“承”“弘”“揚”“振”五代蘇昆同仁們的一點一滴、一夢一景。讓我們?yōu)橐验_啟的“悠遠流長、盛世流芳”六十年之夢景去尋覓去重溫去暢想吧!
昆山腔——昆曲——昆劇,六百余年悠悠歲月。蘇灘——化妝蘇灘——蘇劇,也經歷三百多年春秋。姑蘇藝壇兩朵姐妹花同根同源、水土相通、親脈一承,一同經受歲月的磨煉,一同經歷盛極而衰、衰又復蘇之路。
1921年,蘇州昆劇傳習所在五畝園成立,拯救了昆曲,使之薪火相傳、傳承延綿至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蘇灘在滬申紅極一時、口口相傳。上海灘上的游樂場、電臺、劇場,昆曲蘇灘同臺聯袂、同臺獻藝、同享盛景??珊镁安婚L,社會動蕩時局演變,導致解放前兩朵姐妹花在蘇滬二地殘枝枯敗、已成絕唱。隨著新中國的誕生,1951年初春,一批久未露面的蘇灘藝人,懷著復興蘇劇的美好夢想,志同道合、相聚而來,自籌資金、自備行頭,在上海大境廟建立了民間性質的民鋒蘇劇團,自此開啟了蘇劇艱苦、坎坷、使人心酸但又催人奮進的復蘇之路。他(她)們這一批創(chuàng)建劇團的元老,當時誰能知道在他(她)們不懈追求、艱苦奮斗、長年堅持傳承,輾轉蘇南城鄉(xiāng)創(chuàng)作演出下,蘇劇真能登上大雅之堂,鑄就了新的復蘇之路??!
蘇州昆劇院建院60周年合影
民鋒蘇劇團于1953年回到久別的發(fā)源地蘇州,從1953年落地蘇州的民鋒蘇劇團,到蘇州市蘇劇團,再到1956年建立的江蘇省蘇昆劇團,翻開了蘇劇歷史上新的篇章。同樣由于一批傳字輩昆劇藝人也回到了故鄉(xiāng),哺育滋潤培養(yǎng)蘇州昆劇傳人,把作別蘇州已久的昆劇也送回了故鄉(xiāng)。從而身擔傳承復蘇蘇劇、昆劇重任的江蘇省蘇昆劇團應運而生,誕生在姑蘇的大地上。1956年10月27日,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為蘇昆劇團的成立,專門刊發(fā)社論:《論江蘇省蘇昆劇團成立》。社論為由于昆劇《十五貫》“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轟動京華后,昆劇故鄉(xiāng)有了昆劇表演團體祝賀外,也對當時僅有的蘇劇表演團體提出了新的希望,對蘇、昆二個劇種同合為一體的蘇昆劇團的成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加強團結、努力工作,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作品,做出更多的成績來?!弊源?,五十年代在上海創(chuàng)業(yè)并為建立蘇昆劇團作出貢獻的的第一代蘇劇藝人,加上從五六十年代陸續(xù)招收進團的以張繼青為代表的幾十位繼、承字輩青年人才的加盟,幾十本蘇劇大戲,一百多折傳統(tǒng)昆劇折子戲,蘇昆兼演、蘇昆并舉,日復一日巡演蘇南城鄉(xiāng),以優(yōu)美的唱腔、細膩的表演、精彩的演繹,啟動了為追求蘇劇、昆劇走向繁榮的理想之夢、奮斗之夢,也迎來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蘇昆劇團第一次黃金時期,有吳蘭英、朱筱峰、華如笙、李丹翁、朱容、張惠芬、郭音、莊再春、蔣玉芳、丁克羅、華靜、丁杰、沈雪芳、朱小香、朱曉園等已相繼作古的建團創(chuàng)始人、蘇劇前輩們,和如今唯一健在的九十六歲高齡的第一代蘇劇藝人、劇團創(chuàng)始人之一尹斯明老師。歷史不會忘記他們?yōu)樘K劇、昆劇、為蘇昆劇團所獻出的青春歲月、所灑下的辛勤汗水、所付出的滿腔熱血,歷史將永遠記住他們的功績。同樣,沈傳芷、倪傳鉞、鄭傳鑑、王傳蕖、薛傳鋼等享有盛名的傳字輩老師對蘇劇、昆劇人才培養(yǎng)、劇目建設、為蘇昆劇團藝術上的提高所留下的珍貴遺產將永載史冊。
2001.10.第二屆虎丘曲會
正當蘇昆劇團迎來第一次黃金時期,蘇劇、昆劇在蘇城家喻戶曉、涌現大量愛好者之際,也正當全國文藝在“雙百方針”指引下,呈現萬紫千紅大好局面之時,頻繁的政治運動,所謂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沖擊了社會主義文藝各個領域的走向和發(fā)展。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展開,蘇昆劇團被徹底砸爛,換上紅色文工團牌子,第一代創(chuàng)始人被關進牛棚,批斗審查,被流放至蘇北或其他鄉(xiāng)村。藝術上日趨成熟已擔當中堅力量的繼、承字輩青年演員,一部分轉業(yè)至工礦企業(yè),一部分跳起“忠字舞”,唱起樣板戲。混跡寄生在這場反常、泯滅人情良心的政治怪圈之中,那在夢中所想象所寄托所追求所夢寐以求的蘇昆復興美夢又一次被扼殺、被無情斬斷。
蘇劇三姐妹,左起莊再春,蔣玉芳,尹斯明
歷史走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四人幫”覆滅,祖國大地文藝百花園又迎來萬木復蘇的春天。1978年一批繼、承字輩演員走出低谷、重新出山、披掛上陣,相繼推出名劇《十五貫》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同時在地處北局的開明大戲院、新藝劇院隆重開演,引起轟動?!队耱唑选贰痘洝贰犊熳炖畲渖彙贰栋咨邆鳌返葍?yōu)秀傳統(tǒng)劇目相繼重登舞臺、精彩亮相。成千上萬觀眾為一睹久違的蘇昆舞臺魅力、舞臺風韻而紛至沓來,這昭示了被打入冷宮的蘇昆優(yōu)秀傳統(tǒng)戲又復蘇在舞臺上。蘇昆劇團迎來了第二次黃金時期。
流放蘇北的演員回家了,下放工礦的演員也回來了,改唱樣板戲的演員又重新唱起了蘇劇平調和昆曲水磨調。生疏已久別離舞臺已久的水袖又重新飛揚在舞臺上了。
經過十幾年的折騰、動亂,那些回春歸隊的第一代藝人已步入老年之列,繼、承字輩也已到中年,藝術人才斷層已達數十年之久,從考的學子中擇優(yōu)錄取了一批第四代蘇昆接班人,這使蘇昆大院恢復了勃勃生氣、后繼有人。八十年代,隨著以王芳為代表的后起之秀的脫穎而出,老中青四代蘇昆劇藝人又揚起風帆、昂首前進!久違的杜麗娘、楊貴妃、五姑娘、花魁女又款款而來,一展艷麗風采。
隨著文化的開放,中國人從未識面的外來多元文化品種相繼涌入、快餐文化導致古老傳統(tǒng)戲曲文化又一次遭受沖擊,蘇昆劇團又陷入深閨中落寞,低谷中孤芳自賞的狀態(tài)中。但蘇昆人沒有因此而氣餒、失落和迷茫,因為他們知道,蘇劇、昆劇作為蘇州藝壇姐妹花,他們不但是蘇州優(yōu)秀的一脈文化脊梁,蘇州古文明的一塊活化石,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他們有責任守護它、呵護它、繼承它,于是在困境落寞中毅然開辦了昆劇星期專場,將蘇劇、昆劇送進大、中、小學,恢復舉辦了絕唱二百年的虎丘曲會,搶救繼承了二百余折蘇昆折子戲,培育建立業(yè)余昆曲社團,發(fā)展一批摯愛昆曲、蘇劇的觀眾群體……默默地耕耘、清貧地堅守、努力地奮斗,那蘇昆之魂、蘇昆之韻的留存、續(xù)夢,也為日后蘇昆劇團的大變樣,圓夢今天,提供了一塊滋潤、堅實的良田沃土。
青春版《牡丹亭》沈豐英 俞玖林
“古老的傳統(tǒng)樣式,純正的昆劇風貌”,“原生地、原生態(tài)、原真性”,數十年守護保存延續(xù)的蘇昆藝術風格和演出經營方式,使蘇昆有了獨特的藝術氣質和風貌,也吸引無數仁人志士對蘇昆的注目和賞識。新世紀初,昆曲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基于2000年艱難創(chuàng)辦首屆昆劇藝術節(jié),,在昆曲被世界人民所公認,其地位、作用真正和其文化藝術之價值相匹配之下,昆劇的故鄉(xiāng)高高舉起了保護、弘揚發(fā)展昆劇的大旗吹響了昆劇圓夢復蘇繁榮的號角。兩個“五位一體”的昆劇新戰(zhàn)略、新措施的出臺,三年一次昆劇藝術節(jié)的定點舉辦,昆劇電視專場首創(chuàng)并連續(xù)播出,蘇州昆曲博物館成立,蘇州昆劇傳習所重建,以開放經營的理念,引進企業(yè)家合作打造實景版《游園驚夢》昆劇專場,在昆劇傳習所五畝園舊址開創(chuàng)了展示昆劇高雅藝術新的模式,江蘇省蘇昆劇團更名為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打造昆劇之鄉(xiāng)和昆劇傳承基地,創(chuàng)立中國昆劇研究中心,昆劇每年連續(xù)送戲進大、中、小學,成立蘇州市未成年人昆曲教育傳播中心,啟動昆曲為百萬在校學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連年舉辦虎丘曲會,活躍昆曲社團活動。培育大批昆劇年輕觀眾層和業(yè)余小演員,在世界物質遺產蘇州園林中,唱響非物質遺產的水磨聲腔。蘇州市保護昆劇條例的隆重出臺……終得以星火燎原之勢,成為當今古今文化交相輝映,綜合實力名列前茅的蘇州市拿得出、打得響的一張城市文化名片,著名文化品牌。而這一切的高潮是經典版昆劇《長生殿》(上中下)和青春版《牡丹亭》(上中下)的應運而生。使這二臺古老雅致、精心打造、美侖美奐的蘇州昆曲幽蘭真正地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散發(fā)出醉人的芳香。
蘇劇《花魁記·醉歸》王芳 沈國芳
昆劇《長生殿》王芳趙文林
白先勇,“昆曲義工”,著名華人作家,昆曲終身的摯愛者,他和蘇州昆曲的結緣似乎有著天意、人和的關聯。天意是蘇州昆曲的沃田良土,幽蘭的別有清香吸引了他。人和,蘇州領導和社會各界對昆曲的真誠呵護、關愛,蘇州昆曲有那么一批含苞待放惹人喜愛的幼苗。由于天人作合,白先勇和蘇州昆曲結緣,促成了海外著名的文化菁英和蘇州文化界領導、昆曲從業(yè)人士的合作,促成了青春版《牡丹亭》走遍海峽兩岸、世界各地和數十所國內外高校,使成千上萬的現代昆迷成為新的昆曲追星族。也正是蘇州有目光、有遠見的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加上蘇州昆曲從業(yè)人員緊緊抓住和海外文化名人企業(yè)家緊密合作的這個機遇,匯結了兩岸三地的華人文化菁英共同打造,才會造勢成這樣的昆曲熱潮和“蘇昆現象”!一個城市,沒有強勢、鮮明、與眾不同的文化品牌,如何競爭勝出?而一個藝術團體,沒有好戲好演員如何名列前茅、享有聲譽?通過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實踐,既出了好戲、又生產出了好演員,通過劇目帶出了演員,通過演員也提高了劇目,還取得了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而另一臺由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得主王芳領銜主演的《長生殿》,同樣引領蘇州昆劇院優(yōu)秀品牌劇目走向世界。王芳也因出色塑造了楊貴妃形象,榮獲“二度梅”殊榮,這在全國昆曲界王芳屬第二位。而使《長生殿》也紅遍海內外,聲譽鵲起的促成者、制作人,乃是臺灣著名儒商陳啟德先生。陳啟德很低調,也很謙遜,但他是文化的覺悟者和昆曲藝術還愿者、追求者、癡愛者,他一念之下付出了對昆曲的滿腔熱血,為《長生殿》投下了巨資。陳啟德似乎和蘇州昆曲也有緣分,他看中了蘇州的天時、地利、人和,看中了蘇州昆曲特有的風韻,看中了蘇州昆曲有王芳這樣一位天公作成的楊貴妃。終使蘇州昆曲又出了一個風姿綽約、雍容華貴、美侖美奐的宮廷美人,演繹了李楊之間可歌可泣、動人心魄的愛情詩篇。一個劇院,相繼孕育出享譽海內外的二臺品牌大戲,塑造了一批品牌演員,一株幽蘭綻放出兩朵鮮艷奪目、姹紫嫣紅的馨香花瓣,蘇州昆曲的地位和知名度大大升華、聲譽日隆、影響深遠,加上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蘇州土地上為昆曲播下而結出的豐碩果實,昭示了蘇州昆曲人大有作為、大有可為的宏偉大志、致遠精神。
從2004年起始直至今天,十余年的合作之路,十余年的奮斗之路,十余年的海內外演出市場經營之路,十余年的蘇州昆劇圓夢之路。繼《長生殿》《牡丹亭》享譽海內外,在國內外連續(xù)巡演數百場后,又強勢推出中日版《牡丹亭》和《西施》《滿床笏》《玉簪記》《西廂記》等名劇,造就“蘇昆現象”,掀起陣陣昆劇熱潮。培養(yǎng)了成千上萬的青年昆曲粉絲層,使昆曲真正貼近人民大眾,特別是青年人的心!
王芳繼1994年首獲中國戲曲梅花獎后,又以《西施》摘得“文華獎”,以《長生殿》榮獲中國戲曲梅花獎“二度梅”,2014年再以蘇劇《柳如是》榮登上海戲劇“白玉蘭”獎主角獎殊榮。
俞玖林、沈豐英、周雪峰也以青春版《牡丹亭》等劇目榮獲梅花獎。劇院一批優(yōu)秀昆劇中青年傳人也相繼獲得各項獎勵和榮譽,為劇團爭光添彩。
僅存的第一代蘇昆劇團創(chuàng)始人尹斯明老師和第二、第三代繼、承字輩藝人紛紛告老退休后,王芳等一批第四代“弘字輩”、第五代“揚字輩”已成為蘇州昆劇的中流砥柱,肩負著昆劇搶救、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任。而剛進院正在茁壯成長的第六代“振”字輩青年學子也將成為蘇州昆劇活態(tài)傳承的后繼者、延續(xù)者、發(fā)揚者,繼續(xù)追求圓滿蘇州昆曲的夢境。
六十年的追夢,一個甲子的追夢,終于在今天六十年的奮斗中得以圓夢。蘇州昆劇院在60年繼承先輩前人所創(chuàng)下的業(yè)績中,在與時俱進的自身奮斗中,在60年來劇院所獲得的無數次立功獎勵中,在為明天蘇州昆劇院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榮譽,實現更多燦爛、多姿的美夢中,將更努力地以抓住機遇、負重奮進、改革推動、出人出戲為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以繼承和創(chuàng)作更多體現正能量的優(yōu)秀作品,培育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為抓手目標,再圓一個“源遠流長、盛世流芳”60年之美夢!
蘇劇《西廂記》鶯鶯-莊再春,張生-尹斯明
2007.01.昆劇《長生殿》-比利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