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慶書法小品
張萬慶先生是文博戰(zhàn)線涌現的一位學者型書法家。他的書法具有鮮明的北碑派風格,那顏、魏糅合的行書與刀劈斧鑿的爨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張萬慶先生最為大家熟悉、喜愛的作品有四件:為中央電視臺題寫的《夕陽紅》于1993年征選為欄目標志并沿用至今;廣泛流傳于海內外的篆書《家》與《和》于1997年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個人專利;氣勢恢宏的長卷《“龍”字的起源與演化》于2012年被定為國家級文物。張萬慶先生的書法作品廣為國內外單位與個人收藏。其中,毛澤東詞《采桑子·重陽》由毛主席紀念堂收藏;行草書曹操孫子兵法注“不因喜怒舉兵,勿以恩怨用人”由日本名古屋市政府收藏;行書孟浩然詩《過故人莊》由中泰友好協(xié)會收藏;行書辛棄疾詞《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由李瑞環(huán)同志收藏;行書蘇東坡詞《念奴嬌·赤壁懷古》由谷牧同志收藏;篆行兩體《家》由李鵬同志收藏;陸游詩句“鐵馬冰河入夢來”由李德生同志收藏;爨體毛澤東詞句“遼闊江天萬里霜”由張萬年同志收藏;行書王昌齡詩《從軍行》由遲浩田同志收藏;行草康有為詩《出都留別諸公》由張學良同志收藏。此外,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華僑博物館,葉劍英紀念館,上海世博會等單位均藏有他的作品。親自編創(chuàng)的“淮安文化書法展”、“天中文化書法展”共千余件作品由淮安市政府、駐馬店市政府專項建館收藏。
張萬慶先生曾收集古幣十二萬枚,其中6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此外,他收藏奇石千余方,撰寫詞作三百余篇,古幣研究類專著與個人書法、篆刻集錦十余種。自退休以來的近20年間,張萬慶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陶瓷書法的探索之中,親自深入十多個陶瓷產地,創(chuàng)作陶瓷書法作品萬余件,從理論出發(fā)結合實踐,提出了“陶瓷書法”的學術命題,被書法與陶瓷兩個藝術門類的權威大師公認為“當代陶瓷書法第一人”。
張萬慶先生主辦、籌辦的大型展覽共百余次,代表性的有“中州明清書畫展(1961年)”“毛主席的好學生—焦裕祿事跡展(1963年)”“中國歷代貨幣陳列(1965年)”“全國牡丹競選國花畫展(1995年)”“中國佛教文化書畫大展(1996年)”“中國當代工筆畫大展(1997年)”“張萬慶書法與陶瓷書法展(2007年)”。
為了彰顯張萬慶先生的書法藝術成就以及對國家文化事業(yè)的突出貢獻,國家文化部于1997年在中國美術館破例為他個人主辦了“張萬慶書法篆刻作品展”。展覽的前言中這樣說到:“以文化部的名義為健在的書法家舉辦個人展覽,這還是第一次?!?/p>
書法小品集錦沒有固定的主題內容,是從書法結體、書法拼圖、書法布局和書法章法等角度入手的。書法小品集錦有以下幾大特點:
其一是篇幅小。書法小品集錦的全部作品,都是幾公分至十幾公分的小件作品。張萬慶先生幾十年來從事書法習練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里,積累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素材手稿,稍加甄選即成,故取名書法小品集錦。如何透過這些大不盈尺的小作品去觀賞書法藝術的大千世界,是張萬慶先生十分注重的問題之一。
其二是字數少。書法小品集錦中的作品,多位兩言,四言的作品。通常情況下,由于字少難以藏拙,一切都一覽無余,少有疏忽便暴露無遺,因而少字作品在章法、布局諸方面要求更高、難度更大。怎樣解決這個難題,正是書法小品集錦創(chuàng)作的關鍵所在。
其三是字體多。書法小品集錦中所采用的字體,不僅有一般意義上的真草隸篆,還采用了一些現代書法和變形字體。這就避免了由于字體單一而容易出現的單調乏味之惡。譬如四言斗方一組中,大篆“群賢畢至”、小篆“黃河水長”、隸書“似蘭斯馨”、爨體“寥廓江天”、行書“鶴夢近云”、草書“孤眠野渡”同時并排開來,使觀者在不同書體間多了點新奇,少了點疲勞,從而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其四是款式新。書法小品集錦的章法與款式,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些變化與夸張,力求呈現出某些新貌或新意。例如篆書一言系列的16幅作品中的“和”、“梅”、“濤”、“昔”、“雷”、“車”的藝術處理,既表現了豐富大度的字形,有展示了焦筆枯墨的效果。
又如兩言配文中的“重陽”和“故鄉(xiāng)”,采用濃墨與淡墨的拼圖,使黑白灰三色自然溶合在一件作品中,由于他們是一個色系的深淺變化,三色互為襯托,十分和諧。
再如書法篆刻相結合的“年年有余”、和“畫好月圓”兩幅作品,將墨色與印文同時鋪設在白紙上,給人一種傳統(tǒng)的春風拂面,喜氣盎然的溫馨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