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賢畢至舞翰墨惠風(fēng)和暢飄槐香
——槐香齋書畫院紀(jì)實
泱泱沛澤,龍驤寶地。高祖劉邦,怒斬白蛇起義,從而奠基漢業(yè)。楚漢文化,底蘊濃厚,昭昭于世?!洞箫L(fēng)歌》辭,震天撼地,氣吞山河,已成千古絕唱。古往今來,受楚漢之影響,人文面貌與日同輝,習(xí)文尚武之風(fēng),蔚然成趣。更有書畫奇才,比肩成長,妙筆丹青,璀璨于書壇畫院。工筆寫意,篆隸楷行,各有千秋,獨自成家。
嗟夫!自有山西洪洞張氏一族,乃“大槐樹老鸛窩底下人”也,是為名門望族!數(shù)百年前,移民以降,張氏先祖,攜漢槐嘉稚,遷徙于沛,得以繁衍,至若枝繁葉茂,香噴四野,生機盎然,不愧槐鄉(xiāng)之后裔也!然,族人崇德向善,修文守品,有史以記。歷數(shù)祖輩,尚有持文為宦者,佐大清翰院之能,彰文昌品佳之貌,以飧后人,善莫大焉!
恰逢新歲乙未,時醺槐香。今人友臣張氏,胸懷大體,不計私利。為傳播漢風(fēng),弘揚國粹,秉承祖蔭庇護,嗣繼遺風(fēng)厚德,借漢城之一隅,貪槐林之馥郁,研一池之墨韻,集藏珠蘊玉之流于一堂,曰槐香齋,自此,槐香齋書畫院應(yīng)運而生,喜甚幸甚!
其間群英薈萃,少長咸集,舉觴頌雅,竹管吞毫,抒懷潑墨,大有重修禊事之舉。或有半畝方塘,偶發(fā)畫荷追魚之興;或有四尺素帛,便引萬馬奔騰之況味。華山論劍,百家爭鳴,焦尾清音,玉石朱砂,打造無法之法。舉網(wǎng)得魚,烹茶斗酒,不無裨益;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妙趣橫生,其樂無窮也!然,畫追宋元之精氣,書取魏晉之古風(fēng),盡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之妙境!噫嘻,自有花鳥魚蟲、山水田園,集萬象躍然紙上;甲骨剛勁挺拔,狂草流連敦厚,似龍蛇舞于筆端 。又建院以來,幸得地方政要,鼎力相扶。書畫同仁,同舟共濟,眾志成城,不負厚望。書畫事業(yè),方興未艾。筆會活動,書畫義賣,善舉頻頻。雖然立足城廓;但可滲透鄉(xiāng)村,擁軍惠民之舉,有口皆碑。文明之邦,得以文藝繁榮,經(jīng)濟興旺,社會和諧,可謂蔚為奇觀。此乃沛縣之福,彭城之幸也!
匯百川以成海,融槐香墨韻于一齋,納文人雅士于一院,探索書畫之奧妙,傳承中華之瑰寶,重任在肩,匹夫有責(zé)。且看,此間錦章補壁,精品迭出;談笑風(fēng)生,身心兩悅,足以暢懷。豈不樂哉!
槐香齋書畫院成立于2011年,原槐香齋書畫院坐落于“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xiāng)”的漢高祖劉邦的故鄉(xiāng)。兩千多年的汗文化孕育出李可染,張立辰,程大利,徐培晨等一大批成就卓越的書畫家,藝術(shù)家。現(xiàn)在書畫院有國家級、省級書協(xié)美協(xié)會員一百多名,正所謂:“群賢畢至舞翰墨,惠風(fēng)和暢飄槐香”。
槐香齋書畫院自成立以來,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組織開展了多次大型書畫展覽、公益以及筆會交流活動、產(chǎn)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
2013年8月以來、成功舉辦了《書畫進軍營》、《書畫進社區(qū)》、《紀(jì)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并向韶山圖書館捐贈書畫作品50余幅。12月26日,與北京慧緣書畫院共同舉辦了紀(jì)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書畫展,得到了社會各界好評!
張友臣院長一直堅持為人民服務(wù),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wù)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突出時代主旋律,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尊重藝術(shù)規(guī)律,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推動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有藝術(shù)價值,有漢文化特色的書畫作品,組織國內(nèi)外文化藝術(shù)交流和書畫名家作品展覽,更好的為祖國的文化事業(yè)做貢獻!
(文:張友臣 攝影: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