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佳穎,劉 敏
(同濟大學體育教學部,上海 200092)
大學體育課程對學生耐力水平的影響研究
——以同濟大學為例
龐佳穎,劉 敏
(同濟大學體育教學部,上海 200092)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測量法、評價法、比較研究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以同濟大學體育設置的體育課程為切入點對大學生的耐力素質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經過1年的體育鍛煉后,男女學生耐力水平均有極其顯著的提高;所調查的足球、健美操、籃球、排球、乒乓球、網(wǎng)球、武術、游泳、瑜伽、足球這10門專項體育課的鍛煉對學生耐力素質的提高均有顯著的效果。
大學生;體育課程;耐力水平;影響
我國自1985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每5年1次的“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在1985—1995年的10年中,我國漢族男女生的多數(shù)素質能力均有明顯提高,但在1995—2005年這10年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卻全面下降,而其中耐力素質的降幅最為明顯。現(xiàn)在各大學所開設的體育課程多以專項課為主,同濟大學多年來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各個運動項目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本文對參加同濟大學10門體育必修課的近900名學生為期1年的耐力測試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學生上體育課前后耐力素質是否發(fā)生變化,同時對10門課程的學生耐力素質進行了對比研究,以了解各項目對學生耐力素質促進的差異性,以期為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大學體育課程對大學生耐力水平的影響。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閱讀、收集整理有關文獻。文獻查閱的類型主要包括各類體育期刊、專著等,文獻涉及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管理。
1.2.2 專家訪談法 向同濟大學和有關高校的體育教學部領導、專家、教授進行訪談和咨詢。
1.2.3 測量法 依據(jù)《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進行學生耐力素質的測試,測試項目為1 000m跑(男)、800m跑(女)。
1.2.4 評價法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和體育課考核各單項指標的評價
1.2.5 比較研究法 群體比較。
1.2.6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 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進行相關性統(tǒng)計計算成對樣本的皮爾遜系數(shù)及成對樣本的顯著性檢驗。
2.1 1學年體育教學課對學生耐力素質水平的影響
表1 學生參加1學年體育課前后耐力素質水平情況
表2 學生參加1學年體育課后耐力水平變化情況
通過對1學年都參加體育課鍛煉的學生進行追蹤調查,對其參加體育課1年前后耐力素質的水平進行比較,了解同濟大學體育課對學生的耐力素質的影響。本文選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規(guī)定的耐力素質測試項目,即1 000m跑(男)、800m跑(女)。根據(jù)表1、表2可知,學生在參加體育課前耐力素質水平的成績是4:08,參加1年體育課的鍛煉后耐力素質的成績提高到了3:57,總體水平提高了11s,極具顯著性(P<0.01)。其中,男生在鍛煉前1 000m跑的水平為4:13,1年后1 000m跑的水平為3:59,男生耐力跑成績提高了14s,極具顯著性(P<0.01);女生在鍛煉前800m跑的水平為4:04,1年后800m跑的水平為3:55,女生耐力跑成績提高了9s,極具顯著性(P<0.01)。
2.2 學生參加各項目體育課1學年前后耐力水平變化狀況
2.2.1 學生參加不同項目體育課1學年前后耐力素質水平 表3顯示,參加足球、武術、瑜伽、板球、乒乓球、游泳、籃球、健美操、排球和網(wǎng)球這10門體育課程的學生,經過1年的體育課鍛煉耐力水平均發(fā)生了變化,耐力跑成績都有了4~27s的提高。
2.2.2 不同項目對學生耐力素質的提高程度不同 參加板球、健美操、籃球、排球、乒乓球、網(wǎng)球、武術、游泳、瑜珈和足球這10項體育課的學生,經過1年的體育課鍛煉耐力素質水平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耐力素質提高最多的前3名分別為足球、武術、瑜珈,學生的耐力素質水平分別提高了27s、19s和16s,且均具有高度顯著性(P<0.01);健美操、排球和網(wǎng)球3個項目提高較少,分別為7s、5s、4s。由此可見,以上10個體育課項目的鍛煉對學生耐力素質的提高均有顯著型的效果,其影響大小的排序情況是:足球>武術>瑜珈>板球>乒乓球>游泳>籃球>健美操>排球>網(wǎng)球。
3.1 鍛煉效果有顯著性
通過參加1年的體育課鍛煉后學生的耐力素質水平比參加鍛煉前提高了11s,極具顯著性(P<0.01)。其中男生1 000m跑成績提高了14.1s,極具顯著性差異(P<0.01);女生提高了9s,極具顯著性(P<0.01)。也就是說,經過1年的體育課鍛煉,男女學生耐力水平均有極其顯著的提高。
3.2 各項目鍛煉影響效果不同
板球、健美操、籃球、排球、乒乓球、網(wǎng)球、武術、游泳、瑜珈和足球10項體育課的鍛煉對學生耐力素質的提高均有顯著性的效果(P<0.01),其影響大小的排序情況是:足球>武術>瑜伽>板球>乒乓球>游泳>籃球>健美操>排球>網(wǎng)球,其中足球和武術課程對提高大學生耐力素質效果最好。
表3 學生參加1學年不同項目體育課前后耐力素質水平變化情況
[ 1 ]許桂枝,陸俊艷.不同運動項目對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效果的比較研究[ 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1).
[ 2 ]白廣昌.大學體育選項課對學生體質狀況影響的比較研究[ J ].新西部月刊,2007 (8X):235.
[ 3 ]周若峰,田東.游泳特色教學對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影響[ J ].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1):81-83.
G804
A
1674-151X(2016)06-05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1.029
投稿日期:2016-04-13
龐佳穎(1985—),碩士。研究方向:運動與健康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