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敏 汪素坤
[摘要]目的:總結產后6至8周婦女盆底功能情況,探討產后盆底損傷的因素。方法:對2200例產后6至8周婦女盆底篩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在1126例陰道分娩病例中,盆底Ⅰ類肌力不正常率為34.28%,Ⅱ類肌力不正常率為19.54%:剖宮產1074例,盆底Ⅰ類肌力不正常率為35.67%,Ⅱ類肌力不正常率為21.6%,兩組的兩類肌力不正常率比較,均為P>0.05(aP=1.2l,bP=O.9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陰道分娩組盆底動態(tài)壓力不正常率為69.98%,剖宮產組盆底動態(tài)壓力不正常率為41.06%,兩組比較P<0.05(P=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娩組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為28.06%,剖宮產組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為27.09%,兩組比較P>0.05(P=0.61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陰道分娩組盆腔臟器脫垂發(fā)生率為31.34%,剖宮產組盆腔臟器脫垂發(fā)生率為15.64%,兩組比較P<0.05(P=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礙的高危因素,陰道分娩對盆底功能損傷更嚴重,與陰道分娩比較,剖宮產可以降低子宮、陰道脫垂的發(fā)生,但并不減少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生。
[關鍵詞]
分娩方式;盆底篩查;盆底功能障礙
[中圖分類號]R711.5 [文獻標志碼]A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根據(jù)盆底肌群受損的不同,出現(xiàn)盆腔器官脫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和糞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xiàn)I)等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
盆底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妊娠和分娩雙重因素,造成盆底支持結構損傷,進而出現(xiàn)尿失禁、子宮脫垂、性生活不滿意等,是婦女常見病。由于疾病不嚴重,羞于啟齒,常被忽視,從而影響廣大婦女生活質量,嚴重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通過對產后6至8周婦女進行盆底肌力功能的評估,探討損傷機制,了解產后婦女盆底功能恢復情況,加強對盆底功能障礙認識,制定盆底康復方案,我們對2200例產后6至8周婦女的盆底篩查結果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按就診順序隨機選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市上地醫(yī)院住院分娩的產婦共2200例。產后6至8周進行盆底篩查。按分娩方式分成兩組,其中陰道分娩組1126例,剖宮產組1074例。入選標準:(1)所有病例均為單胎妊娠,初產婦,陰道分娩的均未會陰側切,未進行陰道助產,足月分娩,胎兒體重2600-4000g;(2)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同意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有神經肌肉病史,惡露不凈,有慢性咳嗽病史,有各種合并癥者:(2)不愿配合隨訪和篩查者。兩組在年齡、分娩孕周、妊娠前BMI、新生兒體重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產科臨床醫(yī)生經培訓后對產婦進行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盆底功能評估。評估前,醫(yī)生與產婦進行充分溝通,解除產婦思想顧慮,評估時進行陰道檢查,同時教會產婦正確收縮盆底肌肉,放松腹部或臀部肌肉,之后利用法國盆底功能障礙治療儀(型號;PHENIX USB2)進行盆底肌力功能評估及指導盆底肌肉功能鍛煉。
利用法國盆底功能診斷儀檢測盆底肌力分0~Ⅴ級:(1)盆底深部肌層(肛提肌,以Ⅰ類慢纖維為主)肌力測定:振幅達到40%為Ⅰ類肌纖維在收縮。0級:無收縮;Ⅰ級:持續(xù)1秒;Ⅱ級:持續(xù)2秒;Ⅲ級:持續(xù)3秒;Ⅳ級:持續(xù)4秒;Ⅴ級:持續(xù)5秒。(2)盆底淺肌層(會陰、陰道淺肌層以Ⅱ類快纖維為主)肌力測定:振幅達到60%,100%為Ⅱ類纖維在收縮。0級:無收縮:Ⅰ級:持續(xù)1次;Ⅱ級:持續(xù)2次:Ⅲ級:持續(xù)3次:Ⅳ級:持續(xù)4次:Ⅴ級:持續(xù)5次。盆底肌力測定小于Ⅲ級以下定義為肌力受損。
壓力性尿失禁診斷標準:當咳嗽、打噴嚏、大笑、運動或者體位改變等增加腹壓時發(fā)生的不自主漏尿。應用POP-Q分度評價盆腔臟器脫垂情況。POP-Q分度法參照2013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婦產科學》標準。
2 結果
2200例產后6至8周婦女進行盆底篩查,其盆底肌力和動態(tài)壓力正常率、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盆腔臟器脫垂發(fā)生率見表2和表3。從表中可見,產后6至8周婦女盆底肌力不正常率較高,盆底Ⅰ類肌力不正常率陰道分娩病例中為34.28%,剖宮產組為35.67%;Ⅱ類肌力不正率陰道分娩病例中為19.54%,剖宮產組為21.6%。盆底動態(tài)壓力不正常率更高,陰道分娩病例中69.98%;剖宮產組41.06%。可見產后6至8周婦女盆底肌松弛較普遍。壓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生率在剖宮產27.09%和陰道分娩中28.06%,兩組比較P>0.05(P=0.611),差異不顯著。盆腔臟器脫垂的發(fā)生率陰道分娩病例中31.34%,明顯高于剖宮產組15.64%,兩組比較P<0.05(P=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盆底功能障礙是孕產婦及高齡婦女常見的疾病,主要為盆底肌力下降,導致盆底器官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產后經過積極治療,肌力鍛煉能使盆底功能障礙得效改善。本研究分析兩組產后病例,檢查盆底肌力。盆底類肌力不正常率陰道分娩病例中為34.28%,剖宮產為35.67%:Ⅱ類肌力不正率陰道分娩病例中為19.54%,剖宮為21.6%。兩組的兩類肌力不正常率比較,均為P>0.05(aP=1.21,bP=0.9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梢姡璧准×Φ氖軗p與分娩方式無關。女性盆底由盆底肌肉群、筋膜和韌帶共同保持子宮、直腸和膀胱等臟器位于正常的解剖位置,任何一種結構的損害都可導致盆底功能缺陷。盆低肌力受損在妊娠期的主要原因是在整個妊娠過程中,盆底組織長期受激素、重力和增大的子宮壓迫等三重因素影響。盆底的神經、肌肉和膠原纖維為適應陰道分娩的需要,在雌、孕激素和重力壓迫的影響下,肌肉張力減弱,肌纖維逐漸延伸擴展,致盆底松弛。盆底組織受損也與妊娠期不斷增大的子宮壓迫盆腔靜脈,影響血液回流,導致組織缺氧、代謝障礙有關。即無論分娩方式,妊娠本身就會對女性盆底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盆底肌力下降,盆底肌肉松弛。陰道分娩是盆底肌力受損另一重要因素之一。分娩可直接引起會陰、肛提肌撕裂和(或)恥骨宮頸筋膜撕裂,對骨盆底支持組織造成直接機械損害。另外分娩時對支配盆底組織神經的壓迫、牽拉作用,損傷盆底神經,導致支配盆底肌和尿道括約肌的部分神經作用減弱,甚至神經萎縮,對盆底肌造成間接損害。因此,不管是經陰道分娩還是剖宮產,女性盆底功能均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損傷,在陰道分娩的婦女中,較剖宮產盆底受損更甚。本文的統(tǒng)計結果中,陰道分娩組盆腔臟器脫垂發(fā)生率為31.34%,剖宮產組盆腔臟器脫垂發(fā)生率為15.64%,即與陰道分娩比較,剖宮產可以降低子宮脫垂的發(fā)生。盆腔臟器脫垂包括陰道前后壁膨出、子宮脫垂、膀胱脫垂等,系因盆底肌肉松弛引起。這與陰道分娩直接損傷盆腔內筋膜支持結構和神經,導致盆底肌松弛,盆腔器官支撐薄弱有關,進而造成脫垂。
妊娠和分娩是造成壓力性尿失禁的高危因素。妊娠過程中胎先露對盆底肌肉過度壓迫造成盆底組織松弛,陰道分娩直接間接的損傷盆腔內筋膜支持結構和神經,均可引起尿失禁。陰道分娩似較剖宮產更容易引起尿失禁,然而文中與剖宮產相比無差異。本文統(tǒng)計顯示陰道分娩發(fā)生壓力性尿失禁為28.06%,剖宮產組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為27.09%,結果提示,與陰道分娩比較,剖宮產并不減少產后尿失禁的發(fā)生。這種較高的發(fā)病率,極大地影響了婦女的身心健康。有報道稱,妊娠晚期婦女尿失禁發(fā)生率高于產后6至8周婦女。由此可見,妊娠和分娩是共同造成壓力性尿失禁的高危因素。
綜上所述,與陰道分娩比較,剖宮產可以降低子宮脫垂的發(fā)生,但并不減少產后尿失禁的發(fā)生,盆底肌力的受損與分娩方式及產科因素無關,妊娠過程中長期的重力和激素的影響可能是受損的主要原因.即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妊娠和分娩娠過程發(fā)生的一系列生理改變,多在產后6至8周恢復至孕前狀態(tài),如產后不能及時修復,日后就可能出現(xiàn)盆底功能減退。故產后婦女應及時進行盆底康復治療,提高盆底肌力,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為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產后應及時進行盆底康復治療,而盆底康復治療從產后42d開始治療的效果是確切的。有報道顯示,盆底康復治療對盆腔臟器脫垂效果明顯,有效率達79.6%,且其治療方法簡單、有效、安全無損傷,是癥狀輕患者的首選療法。若盆底肌肉因妊娠和分娩受損傷不能及時恢復,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生理功能的下降,相應并發(fā)癥會越來越嚴重,影響了女性健康和生活質量,最后只能用外科手術治療,不但醫(yī)療費用增加,而且治療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應對廣大群眾宣傳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宣傳產后盆底康復的相關健康知識,提高廣大婦女的保健意識和健康水平。
(收稿日期:2016-0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