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研究綜述

      2016-09-06 15:40高譚媚
      行政與法 2016年7期
      關鍵詞:學界決策行政

      摘 要: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是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途徑。行政法學界及公共管理學界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制度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立法以及具體制度進行研究來提出完善我國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制度的設計構想的。但目前的研究還存在公眾參與“縱深”研究不足的問題,如缺乏對公眾遴選、責任、意思表達與權利救濟的研究等。今后的研究可向公眾遴選機制、責任機制、意思表達機制以及參與強度和限度等方向推進。

      關 鍵 詞: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協(xié)商民主;公眾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6)07-0048-09

      收稿日期:2016-03-01

      作者簡介:高譚媚(1993—),女,四川雅安人,四川大學人權法律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憲法與行政法學。

      公眾參與,是指行政主體之外的個人和組織對行政過程產生影響的一系列行為的總和。[1]其對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具有重要意義。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進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解決公眾參與在行政決策立法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具體制度的構建與完善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價值地位,增強公眾的參與意識,為今后我國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指明方向??傮w來說,學界關于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研究較多,研究成果也相當可觀,但從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研究文獻概況

      (一)專著

      在中國國家數(shù)字圖書館,以“公眾參與”為題名進行檢索,搜索出48個結果,[2]但多是針對公眾參與的研究,只有極少數(shù)與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有關。同時輸入“公眾參與”與“行政”兩個詞為題名進行檢索,搜索出13個結果。[3]按照專著內容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公眾參與行政立法的專門介紹,因本文對行政決策的定義采用狹義說,而狹義的行政決策與行政立法相互平行,故此類研究與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無關;第二類是對整個行政過程中公眾參與的探討,因行政決策過程包含于行政過程內,故此類研究對于公眾參與行政決策過程也進行了介紹;[4]第三類是中外公眾參與制度比較研究,側重于對公眾參與的研究,對于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有所提及但不夠深入。[5]以“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為題名進行檢索,僅搜索出1個結果,[6]即李國旗所著的《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該書主要介紹了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主體及程序、我國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法治化以及公眾參與權等基本問題。

      (二)論文

      在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數(shù)據平臺,以“公眾參與”為篇名進行檢索,找到7192條結果,[7]涵蓋環(huán)境保護、城市規(guī)劃、立法等方面,此領域的學者將公眾參與行政決策作為研究公眾參與的一個方面。以“行政決策”為篇名進行檢索,找到1881條結果,[8]主要是對行政決策程序以及重大行政決策的研究,此領域的學者將公眾參與作為行政決策程序的一個重要步驟或重要原則加以研究。以“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為篇名進行檢索,檢索結果為96條(其中,期刊論文58篇,碩士學位論文12篇,會議論文4篇,報紙理論版文章22篇),[9]主要是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制度構建及程序設計的研究??傮w看來,學界對行政決策的研究時間較早,1984年就有論文成果出現(xiàn);對公眾參與的研究稍晚,最早的論文成果出現(xiàn)于2000年,但數(shù)量遠遠超過行政決策;而關于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最早的論文成果則出現(xiàn)在2003年。

      (三)課題

      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網頁社科基金成果數(shù)據庫輸入“公眾參與行政決策”進行檢索,沒有查詢到相關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輸入“公眾參與”進行搜索,結果顯示為6個,[11]其中與“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相關的只有2個,分別是:2006年7月1日立項,項目負責人為章劍生的一般項目《行政規(guī)劃中公眾參與的原理與制度研究》;2005年5月18日立項,項目負責人為王錫鋅的青年項目《行政立法和決策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研究》。輸入“行政決策”進行搜索,結果顯示為6個,[12]其中與“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相關的有1個,即1998年5月1日立項,項目負責人為孫柏瑛的一般項目《關于社區(qū)內公民參與行政決策的思考與建議:發(fā)展公民與基層政府機構的互動關系》。

      從總體上說,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分別對公眾參與和行政決策的研究較多,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研究較少,但在對公眾參與或者行政決策進行研究時,或多或少地會提及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問題。從成果類型來看,專著和課題較少,論文較多,但總體數(shù)量不大,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公眾參與行政決策作為一個單獨的研究對象,與國家層面對行政過程中公眾參與的重視程度有關。關于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在國家政策法規(guī)層面有三個標志:第一,2004年國務院發(fā)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要“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13]第二,2010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將公眾參與確定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14]第三,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15] 自2004年國務院發(fā)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以來,學界對公眾參與的研究較多,論文成果數(shù)量一路攀升,但關于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論文數(shù)量未見明顯增加;2010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后,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研究日漸增多,2013年論文成果呈現(xiàn)高峰趨勢; 2015年再次出現(xiàn)高峰。(見圖表一、圖表二)

      二、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研究的現(xiàn)狀

      通過梳理學界的主要學術成果后我們發(fā)現(xiàn),研究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學者主要集中在兩大學術領域:一是行政法學領域,從法學視角出發(fā),側重于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立法、程序及具體內容的研究;二是公共管理學領域,從公共管理和經濟學角度出發(fā),側重于對決策成本、公眾參與影響力的研究。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是法律問題,因此行政法學界的研究較公共管理學界更廣、更多。筆者梳理出了學界研究公眾參與行政決策采用的主要方法,并從立法研究和具體制度研究兩個方面介紹研究的主要內容。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僅介紹我國學者對我國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研究,不涉及國外學者的研究以及我國學者對域外相關制度的研究。

      (一)主要研究方法

      學界研究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有三個角度:一是對公眾參與進行研究時,因將行政決策視為公眾參與的一個領域,故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有所涉及。二是對行政決策或行政程序進行研究時,因公眾參與系行政決策程序的重要原則之一,故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或行政程序也有所涉及。例如張步峰在其著作《正當行政程序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中就對公眾參與行政程序的立法模式、效力等作了簡要介紹。三是專門研究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學界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進行專門研究時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個案分析,即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指出行政決策中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采用第一種方法者為數(shù)不多,在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數(shù)據平臺以“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為篇名進行檢索的96條結果中,以“為例”為篇名進行二次檢索,僅有3條結果,[16]作者分別以電動車標準之爭、5·16鄰水縣事件以及PX項目選址為例進行切入。[17]在以“決策”和“公眾參與”為篇名檢索出的420條結果中,以“為例”為篇名進行二次檢索,有23條結果,[18]但其中僅有11條結果是以具體事件為例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進行分析,[19]且所舉實例存在重復研究的情況,余下12條結果是以某地方政府的相關制度為例進行切入。

      第二種是地域分析,即對某地方政府的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情況進行研究,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例如:謝天宇發(fā)表于《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年第4期的論文《完善沈陽市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程序機制研究》,劉暢的碩士學位論文《云南省地方政府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問題研究》,李濤的碩士學位論文《地方政府決策中公眾參與問題探究——以常州市為例》。這三篇論文分別選取沈陽市、云南省以及常州市作為調研對象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進行分析研究。但采用此種方法者并不多。

      第三種是全面概括分析,既不以具體案例切入,也不局限于研究某個地域范圍,而是全面概括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之策。例如李志強發(fā)表于《福建法學》2009年第4期的論文《試論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制度的具體建構》,陳軍平、馬英娟發(fā)表于《中國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的論文《行政決策中的公眾參與機制》。

      雖然上述三種方法切入角度不同,但殊途同歸,一方面剖析了當下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提出了制度完善和構建的建議。在三種方法中,采用第三種方法的居多,與前兩種方法相比理論性更強,但由于缺乏具體事例,研究成果還存在一定的重復現(xiàn)象。

      (二)對立法的研究

      關于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立法模式,張步峰將其分為三種:第一種僅規(guī)定了公眾的參與權;第二種規(guī)定了公眾的參與權與政府的作為義務;第三種既規(guī)定了公眾的參與權和政府的作為義務,又規(guī)定了公眾參與的效力。①

      學界有人提出,目前我國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立法主要存在三個問題:第一,缺乏全國性的統(tǒng)一制度規(guī)范。例如吳克強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提出,目前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具有全國性約束力的制度規(guī)范分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影響評價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等法律法規(guī)中,盡管法律位階高,但適用領域較窄,調整對象有限;各地雖然陸續(xù)出臺了“行政程序規(guī)定”“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guī)定”等規(guī)范性文件,但法律位階低,適用范圍有限,難以為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制度構建提供一個常態(tài)化的標準。[20]第二,在程序設計上可操作性不強。例如張瓊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認為:“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缺乏法律依據、具體實施辦法和回應機制。[21]還有學者提出:對于如何遴選參與人、如何啟動公眾參與程序并未作出規(guī)定;雖列舉了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協(xié)商會等公眾參與方式,卻未設計具體程序,于實際操作無益。[22]第三,欠缺法律約束力。部分制度規(guī)范雖提出要在行政決策中引入公眾參與機制,但是并未規(guī)定如決策者違反這一規(guī)則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23]

      針對分散立法存在的局限性,學界大多主張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進行統(tǒng)一立法。關于如何統(tǒng)一立法,學界的觀點又可分為以下三類:第一種觀點是出臺《行政程序法》。如林興樂認為,通過《行政程序法》保障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是民主與法治發(fā)展的趨勢;[24]何海波認為,作為成文法國家,出臺《行政程序法》是我國完善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不二選擇。[25]第二種觀點是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立法。如朱海波認為,應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公眾參與行政決策保障法》。[26]第三種觀點是由國務院出臺行政法規(guī)。如羅豪才認為,當下應由國務院出臺《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條例》。[27]

      (三)對具體制度的研究

      學界對于我國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具體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行政決策中公眾參與主體的研究,二是對參與方式的研究,三是對啟動機制的研究,四是對公眾參與在行政決策中的效力的研究,五是對回應機制的研究。

      ⒈公眾參與主體研究。學界認為,在公眾參與主體層面存在三大問題:第一,現(xiàn)有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程序中公眾參與的主體不明確,代表產生機制不健全,有“專家專制”之嫌。[28]第二,行政機關“權力意識”過大,公眾的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不強。第三,非政府組織發(fā)展不完善,受到的行政干預過多,缺少代表機構所應有的獨立性,對決策的影響力不強。[29]要解決上述問題,學界認為應先明確公眾參與主體的范圍。關于參與主體,有學者認為應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未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公民,另一類是依法成立的社會組織,外國人及國外組織則根據對等原則確定能否參與。[30]另有學者認為遵循“均衡性”的要求,參與者應包含三類人:利害關系人、專家以及能夠影響行政決策制定和實施的行政官員。[31]至于如何篩選,學界對傳統(tǒng)的利害關系人說進行了補充和修正。有學者認為,應當綜合考慮利害關系和參與主體對決策項目的關心程度,[32]還應考慮空間性、時間性,參與者的知識行動能力、組織化程度、意愿性以及決策事項的性質及復雜程度。[33]另有學者認為,可以采用公推公選的方式進行篩選。[34]

      ⒉公眾參與方式研究。學界總結出了公眾參與方式各自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與公眾直接溝通的面對面參與方式沒有明確的法定程序,且被訪問者的獨立性難以保證。第二,舉辦聽證會成本較高,難以向常規(guī)化發(fā)展。第三,媒體參與方式雖然成本低,但制度化程度不高,且公眾受經濟、地理和階層等影響較大。第四,公眾調查方式中與政府的溝通幾乎是單向的,公眾深入參與的機會較少。[35]針對前述問題,部分學者主張創(chuàng)設新的、更有效的公眾參與方式。例如:有學者提出借鑒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做法,主動召集利害關系人、專家等組成“公眾咨詢委員會”參與行政決策。[36]另有部分學者則主要研究如何完善現(xiàn)有的公眾參與方式。如姬亞平認為,針對可能受決策內容直接約束的公眾,應借助媒體進行定向宣傳;[37]李志強認為,并非公眾參與的強度越大,決策效果就越好,應根據決策事項的專業(yè)化程度調整公眾參與的強度和方式。[38]

      ⒊公眾參與啟動機制研究。有學者認為,目前我國行政決策中公眾參與的主動權基本由決策者掌握,公眾實際成了單純的承受者,只有在受到決策者邀請時才有表達意見的機會,而公眾一旦失去啟動決策參與的權利保障,將難以肩負起與決策者協(xié)商談判的使命。[39]因此,有學者提出建立公眾動議機制,利害關系人、專家均可通過信函、傳真、電子郵件等書面方式提出參與動議。[40]吳克強認為,可借鑒現(xiàn)行行政許可、行政處罰中聽證程序的啟動機制,將公眾參與的啟動方式分為依職權和依申請兩種,并分別規(guī)定適用范圍。[41]

      ⒋公眾參與效力研究。關于公眾參與的效力,張步峰認為,目前各地方政府態(tài)度不一:一種是“采納合理的意見與建議”,另一種是“行政機關應當充分考慮其提出的合理意見”。顯然“采納”比“充分考慮”的裁量空間更小,但前提均是“合理”。①大部分學者認為,公眾意見主要起參考作用,決策者不是必須采納,而應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如蔡定劍認為,決策者可以作出與公眾意見不一致的決策,但必須作公開、合理的解釋,并舉出相應的證明資料。[42]陳軍平、馬英娟認為,按照“審慎性民主”的要求,公眾意見在行政決策過程中大多僅起到咨詢、參考的作用,即行政機關必須考慮公眾的意見,但最終決定權仍屬于行政機關,只需說明采納或不采納的理由。[43]至于如何保障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效力,有學者認為應健全司法審查制度。例如徐淑芹將公眾參與權分為基本參與權和具體參與權,認為行政決策侵害基本參與權的,屬于程序嚴重違法,應確認無效或者予以撤銷;如果侵害了具體參與權,則屬于性質輕微,可采取訓誡、警示等措施使之改正。[44]

      ⒌公眾參與回應機制研究。有學者認為,我國公眾意見反饋機制尚未普遍建立,說明理由制度亦不完善,對于是否采納公眾意見、如何說明理由等均缺乏必要的約束性具體規(guī)定,[45]且未考慮決策機關是否有能力處理數(shù)量龐大的公眾建議的問題。[46]對此有學者提出應完善說明理由制度。如朱海波認為,要建立健全行政決策草案說明和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意見處理情況說明制度,以保障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效果。[47]還有學者提出要建立公眾參與意見反饋機制。如吳克強認為,公眾參與意見反饋機制不同于說明理由制度,更不能被后者替代;[48]姬亞平則建議將反饋機制作為決策程序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決策者未進行反饋,則可認定行政決策程序存在重大瑕疵而予以撤銷。[49]

      三、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制度研究

      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一)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

      ⒈公眾遴選機制研究有待深入。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在公眾參與主體方面,學界目前的研究局限于對有權參與行政決策的公眾范圍以及參與公眾遴選原則的探討。一方面,對于參與公眾遴選標準僅做了原則性的分析,提出了“均衡性”“實效性”“意愿性”等遴選原則,但對實際操作無益,且未跳出傳統(tǒng)利害關系人學說的窠臼;參與公眾應代表自身利益還是公眾利益,是否允許有“公益代表”等問題均未能得到解決。另一方面,除了參與主體的遴選標準存在問題外,對于如何確定遴選主體,是由決策機關進行遴選還是由第三方組織進行遴選抑或是由公眾自發(fā)推薦代表,是否建立專門的參與公眾遴選機構,如果需要建立專門的遴選機構,那么應由決策機關建立還是由第三方機構建立抑或是由公眾自發(fā)組成,遴選機構應當是常態(tài)性還是臨時性,由誰組織啟動、監(jiān)督以及具體的遴選程序等一系列問題均未展開深入研究。

      ⒉對公眾責任及參與效力問題缺乏研究。目前,學界主要關注行政決策者的責任追究問題,對于參與公眾的決策責任研究基本上屬于空白。判斷參與公眾是否要對行政決策承擔責任,前提是應明確公眾參在行政決策時的地位和效力,如果公眾意見未被采納或者未對行政決策產生影響,則公眾責任無從談起;但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學界并未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影響程度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公眾參與地位方面,目前已有學者探討了公眾參與的程序性地位,即如果未吸收公眾參與以及程序是否違法的問題,但不夠全面,在公眾參與對行政決策的實質影響等問題上仍有可探討的空間。

      ⒊公眾意思表達機制研究不足。在公眾參與方式方面,目前學界的研究重心在參與方式的種類上,對于具體參與方式中的意思表達機制卻較少提及。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學界忽略了以下問題:第一,參與公眾應當采用何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書面形式還是口頭形式;第二,不同的參與方式是否應采用不同的意思表達機制,如何根據不同的參與方式設計出配套的意思表達機制;第三,是否每位參與的公眾都要做出表達還是分成小組由集體做出表達,抑或是參與公眾再推選出代表來表達。

      ⒋參與限度與強度研究有待深入。公眾參與的限度是探討是否所有行政決策均要堅持公眾參與;公眾參與的強度是探討如何對行政決策進行重大程度等級劃分,并根據行政決策的重大程度對公眾參與方式進行選擇。目前,學界主要關注的是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程序與方式,在參與方式上又只重點關注了如何完善現(xiàn)有參與方式或創(chuàng)立新的更有效的參與方式,對于如何將公眾參與方式與行政決策的重大程度聯(lián)系起來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雖然已有學者提出應區(qū)分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限度和強度,但這方面的研究較少且未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

      ⒌部分領域存在研究空白。首先是公眾參與權利方面。無救濟則無權利,但目前學界對于公眾參與權的研究尚局限于權利的內容和性質,并未深入研究如何保障權利行使的問題。例如:雖然對說明理由制度有所研究,但對于決策者未說明理由的約束機制以及公眾對說明理由不服的救濟途徑卻未提及。其次是缺乏對決策后公眾參與的研究。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對行政決策程序中公眾參與的研究,對于決策后的公眾參與研究較少。

      (二)未來的研究方向

      ⒈公眾遴選機制研究。合理的遴選標準、公允不偏私的遴選主體、透明有序的遴選程序是保證遴選出的公眾能夠真正參與到行政決策當中,實現(xiàn)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價值的重要內容。首先,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制定參與公眾遴選標準,嘗試將已提出的幾大原則具體化為可操作性較強的規(guī)則,解決參與公眾利益代表的問題。其次,研究如何確定遴選主體:是否專門建立遴選機構,如果無需建立,應由哪些主體組織遴選;如果建立遴選機構,應該由決策機關、第三方組織建立還是由公眾自發(fā)建立,遴選機構應當是常設機構還是臨時機構以及具體的遴選程序應如何設計。同時,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價值不僅在于維護公眾的合法權益,還在于提高行政效率,保證決策的順利執(zhí)行。因此,一方面,必須建立遴選機制,保障“活水源頭”,使遴選程序得到應有的監(jiān)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另一方面,遴選機制又不能太過復雜,遴選期限不能過長,要避免落入循環(huán)監(jiān)督的怪圈。

      ⒉公眾責任機制研究。第一,如果公眾參與的行政決策發(fā)生失誤,責任應如何承擔;第二,如果參與公眾要承擔責任,決策者與參與公眾之間如何進行責任分擔,行政決策者可否以經過公眾參與為由推卸自己的決策責任;第三,是否所有公眾參與的行政決策發(fā)生失誤,公眾都需承擔責任,如何根據公眾參與的強度以及公眾參與對行政決策的影響程度衡量公眾責任的力度;第四,如果決策者依據公眾參與結果做出決策但公眾不承擔責任,責任全由決策者承擔,是否會影響決策者對公眾參與的重視程度;而如果公眾要承擔責任,又可能會影響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在解決上述問題之后,學界可以深入研究責任承擔主體、條件范圍、方式等問題,但難點在于既不能讓決策者“背黑鍋”,又不能挫傷參與公眾的積極性。

      ⒊公眾意思表達機制研究。首先,在不同的參與方式中,公眾意思表達機制應否一致、能否一致,是否應根據不同參與方式的特點對其意思表達機制作出特別設計。其次,如何設計具體表達機制:其一,應采用個人表達、集體表達還是代表表達,如果個人表達,龐雜的意見會不會增加決策者的負擔;如果是集體表達,如何保證少數(shù)人的意見得到體現(xiàn);如果是代表表達,如何篩選代表,是由參與者自行推舉還是由決策者隨機抽取。其二,應采用書面表達方式還是口頭表達方式,抑或二者皆可;如何做到既照顧文化程度較低的公眾,又要保證公眾所提的意見匯集到決策者那里。

      ⒋公眾參與強度與限度研究。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 各地關于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規(guī)定相繼出臺,公眾參與重大行政決策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法可依,但對于非重大行政決策如何吸收公眾參與并未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對此,學界首先應思考如何判別行政決策的重大程度,在此基礎上再研究如何根據行政決策的重大程度來劃分公眾參與的強度和限度,以兼顧效率與公正。同時,參與強度與限度的研究還應同公眾參與效力和地位的研究相結合。

      ⒌拓寬研究領域。首先,不應只關注公眾參與權的內容和性質,還應與公眾參與在行政決策中的地位和效力相聯(lián)系,嘗試構建公眾參與權的救濟路徑。其次,要探討決策后公眾參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如果允許決策后進行公眾參與并改變決策,會不會對行政主體的公信力產生不利影響;如果不允許,有沒有其他可以改變錯誤決策的途徑。此外,還可從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價值層面對是否允許決策后公眾參與作出判斷;如果允許決策后公眾參與,那么參與主體、方式、程序、效力等應否與決策前參與一致,對強度與限度如何把握等問題也應一一探討。再次,要更新立法研究。面對目前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guī)定”的現(xiàn)實,學界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立法研究略顯滯后,眾多新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的出臺是對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理論研究的一個沖擊,但同時也為學界研究如何統(tǒng)一立法提供了重要的實證研究材料。

      【參考文獻】

      [1]江必新,李春燕.公眾參與趨勢對行政法和行政法學的挑戰(zhàn)[J].中國法學,2005,(06).

      [2][3][6]中國國家數(shù)字圖書館[EB/OL].http://www.nlc.gov.cn/,2016-03-12.

      [4]王錫鋅.公眾參與和行政過程[M].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5]李拓.中外公眾參與體制比較[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0.

      [7][8][16][18]中國知網[EB/OL].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6-03-12.

      [9]中國知網[EB/OL].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2016-03-12.

      [10][11][12]國家社科基本項目數(shù)據庫[EB/OL].http://gp.people.com.cn/yangshuo/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2016-03-12.

      [13]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通知(國發(fā)〔2004〕10號)[Z].

      [14]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國發(fā)〔2010〕33號)[Z].

      [15]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4-10-30.

      [17]李凡凡,李妙然. 行政決策公眾參與的個案考察——以電動車標準之爭為例[J].經濟與管理,2012,(01);高譚媚. 重大行政決策中公眾參與問題及對策——以5·16鄰水縣事件為例[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5,(04);王冉. 重大行政決策中的公眾參與研究——以PX項目選址為例[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19]黃小勇.公共決策的公眾參與困境及其管理策略——以廣東番禺區(qū)垃圾焚燒發(fā)電廠風波為例[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05);竺乾威.地方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以怒江大壩建設為例[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04).

      [20][22][23][33][41][48]吳克強.公眾參與行政決策之制度構建[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1]張瓊.論我國行政決策中的公眾參與[D].外交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

      [24]林興樂.行政決策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機制比較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09).

      [25]何海波.英國行政法上的聽證[A].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法律問題——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

      [26]朱海波.論中國行政決策程序中公眾參與的理論脈絡、憲法基礎及立法原則[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3,(02).

      [27]羅豪才.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應入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3-03(2).

      [28][32][37][40][45][49]姬亞平.行政決策程序中的公眾參與研究[J].浙江學刊,2012,(03).

      [29]陳娟.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制度研究[D].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0]李國旗.行政決策中公眾參與主體的法律界定[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2,(05).

      [31][43]陳軍平,馬英娟.行政決策中的公眾參與機制[J].中國行政管理,2009,(01).

      [34]鄧佑文.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必然、實然與應然[J].理論探討,2011,(02).

      [35]楊宇,余波.公共投資建設項目決策中的公眾參與方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9).

      [36][47]朱海波.地方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制度的合法性危機及其克服[J].江海學刊,2013,(04).

      [38]李志強.試論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制度的具體建構[J].福建法學,2009,(04).

      [39]吳克強.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制度之程序機制設計[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42]蔡定劍.公眾參與與政府決策[J].三月風,2011,(01).

      [44]徐淑芹.論我國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6]禹政敏.公眾參與行政決策若干問題的探討[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08).

      (責任編輯:苗政軍)

      猜你喜歡
      學界決策行政
      做決策也有最佳時間段
      論行政和解中的行政優(yōu)先權行使
      決策大數(shù)據
      諸葛亮隆中決策
      從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談行政行為
      《管理就是決策:第一次就把決策做對》
      淺析行政相對人在依法行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行政不作為的概念界定
      灵山县| 五常市| 黎城县| 西畴县| 双鸭山市| 海南省| 屏东县| 铜梁县| 都安| 灌云县| 十堰市| 兴海县| 邯郸市| 罗源县| 苗栗县| 陆川县| 广汉市| 贵定县| 商洛市| 泸定县| 彭州市| 恩平市| 丹江口市| 始兴县| 南城县| 友谊县| 长海县| 泰来县| 高清| 尼木县| 英山县| 星子县| 和顺县| 江华| 北碚区| 合肥市| 东乡县| 黔西县| 武穴市| 澳门|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