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源
一、紫檀木鏤雕藤心床的基本情況初探
故宮博物院木器類文物藏品分為“故”字號和“新”字號、“資家”號幾類?!肮省弊痔栁奈餅楣蕦m博物院清官舊藏。“資家”號文物屬于資料類別,相對于其他兩類文物等級要低一點。“新”字號文物為1949年后從民間錄入故宮院藏的文物,其來源方式有捐贈、巨資購買、單位撥交等,其中不乏精品瑰寶,很多還是一級文物,堪稱國寶。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從民間錄入的藏品,有很多也是當年溥儀以賞溥杰為名,從宮中盜出而流散民間的文物,書畫作品之外,也有木器類文物。對這些“新”字號的木器文物,除了保護修復(fù)之外,對其是否屬于故宮舊藏文物,也值得我們研究。紫檀木鏤雕藤心床就屬于“新”字號文物,1958年由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撥交,清代制品,為二級文物,定級人為張忠禮。
紫檀木鏤雕藤心床形制為帶束腰羅漢床(圖一),長222、寬132、高115厘米,通體以紫檀木制作,屏風(fēng)式三面圍子,搭腦凸起向兩側(cè)逐級遞減,床面攢框鑲藤席心,面下作束腰,鼓腿膨牙內(nèi)翻馬蹄,大垂洼堂肚牙子。床心藤編軟席,四面邊抹光素,藤席以紫檀光素邊條壓邊,施以竹釘固定。
該羅漢床除了床面光素外,其他部位滿雕荷花水系類紋樣,并以“荷葉荷花”為主題,輔以蓮蓬、蘆葦、水草、螃蟹、魚、青蛙、蟾蜍等多種水生動植物和水紋、山石等自然景物。
在整體構(gòu)圖上:作為雕刻主體的荷葉有老有新、舒展開合、翻轉(zhuǎn)穿插極富姿態(tài),荷花有開有合、有盛有謝,枝干蜿蜒挺拔,交錯有致。其他動植物或點綴其間,或穿插往來,使得整體構(gòu)圖疏密有間、層次多變、靈動自然。
在雕刻藝術(shù)上:荷花具有寫實意趣,葉子、花苞、花瓣無不精雕細刻、質(zhì)感鮮明。山石部分則運用較大的壓縮處理,使其具有一種較強的形式感。而對流水的處理則以打洼起陽線做出水流之恣,有飛動卷曲,水花四濺的動態(tài)美感。水中的魚類則采用浮雕方式雕刻,扭轉(zhuǎn)身軀、穿梭其間、極其生動。
在技術(shù)手法上:床的邊抹立面均刻以浮雕刻花紋,四面膨牙也同樣為透雕,大回轉(zhuǎn)內(nèi)翻馬蹄的床腿四面雕刻內(nèi)容與圍子相同,沖外的轉(zhuǎn)角處也采取一定程度的透雕。其中沖外的兩面雕刻具體,雕刻層次豐富,沖里的兩面浮雕層次淺,以淺浮雕手法概括處理。確保床腿不會因裝飾雕刻而變脆弱。
二、紫檀木鏤雕藤心床的內(nèi)涵研究和身世解密
紫檀木鏤雕藤心床可以說是文化和藝術(shù)的完美結(jié)合,在它的身上展現(xiàn)出了古代傳統(tǒng)家居設(shè)計的“圖必有寓意,寓意必吉祥”的特點,此床除了整體以表現(xiàn)“荷葉荷花”為主題的荷塘景色之外,還隱含有九種吉祥寓意的圖案和組合。筆者這里對藤心床寓意進行一一剖析,以了解其所蘊含的文化特性,以期通過對其寓意的分析,推斷原擁有者的身份和地位。在注重禮法的清代封建社會,根據(jù)所處的社會等級不同,都會體現(xiàn)在其吃穿用度上,不允許僭越,再結(jié)合用料就可以判斷其身份和來歷,這對我們后世的研究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條件。
(一)連年有余(圖二)。圖案構(gòu)成:以魚和荷花組圖。寓意解讀:荷花又稱蓮花,“蓮”與“連”,“魚”與“余”諧音,寓意連年有余,生活美滿、富足。
(二)一路連科(圖三)。圖案構(gòu)成:荷花、蘆葦。寓意解讀:荷花又稱蓮花,“蓮”與“連”,“蘆”與“路”諧音,而且蘆葦生長,常是棵棵連成一片,有“連(棵)科”之意。舊時科舉考試,連續(xù)考中謂之“連科”。寓意應(yīng)試求連、捷,仕途順遂。
(三)福山壽海(圖四)。圖案構(gòu)成:水浪、山石。寓意解讀:此圖案也稱海水江崖紋,多出現(xiàn)在龍袍和官服下擺,是一種傳統(tǒng)吉祥圖案,由波濤翻滾的水浪和矗立的山石構(gòu)成,它寓意福山壽海,也有一統(tǒng)江山的含義。
(四)和諧(圖五)。圖案構(gòu)成:荷花、螃蟹。寓意解讀:荷花和螃蟹結(jié)合,取荷花之“荷”與“和”,螃蟹之“蟹”與“諧”的諧音,組合在一起代表和諧。另外螃蟹的“蟹”還與“解”諧音,解元是古代科舉中鄉(xiāng)試頭名,所以很多民間讀書人家都喜歡螃蟹的形象,以書畫或者雕件的形式,擺放在書房中,寓意金榜題名。另外螃蟹還寓意富甲天下的意思,也有招財?shù)脑⒁狻?/p>
(五)和鳴(圖六)。圖案構(gòu)成:荷花、青蛙。寓意解讀:取“荷”與“和”的諧音和青蛙的蛙鳴之聲,組合成“和鳴”之意。
(六)蓮蓬(圖七)。寓意解讀:蓮蓬多子,自古以來都是傳統(tǒng)吉祥圖案的常見題材,寓意多子多孫。
(七)太湖石(圖八)。寓意解讀:因為宋代米芾喜愛的一塊太湖石名“洞天一品”,所以后來太湖石作為吉祥圖案,一般寓意書香門第,品性高遠。
(八)田螺(圖九)。寓意解讀:包羅萬象,招財納福之意。
(九)蟾蜍(圖十)。寓意解讀:在古代蟾蜍與螃蟹類似,有招財進寶和金榜題名的雙重寓意。首先金蟾作為招財瑞物,最重要的也是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其財源滾滾的寓意,除此之外,古人還用“蟾官折桂”來比喻考取進士,所以金蟾又有祈求高中、前程似錦的寓意。
通過對其雕刻圖案的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吉祥寓意頗多,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功成名就、生活幸福、多子多財這些方面,屬于一般民間的美好祈求和愿景,尤其是博取功名這個部分,推斷出此床的擁有者不太可能屬于皇家王族這些社會頂級階層。由太湖石和海水江崖的圖案進一步判斷,此床的主人很有可能來自于當時的官宦人家。
另外,有部分吉祥組圖當中的構(gòu)成元素,與之前我們所了解的有所不同,因為不同于單一組圖,而放置在一個完整大背景下,屬于多種吉祥組圖當中的一個組合,所以需要考慮與其他組圖是否有沖突之處,會在不破壞原有意境的前提下,對進行構(gòu)成元素進行適當?shù)脑鰷p。比如“一路連科”,傳統(tǒng)構(gòu)成元素中有鷺鷥、蓮花和蘆葦,而此床只有蓮花和蘆葦。筆者推測,鷺鷥是水鳥,以食用魚、蝦、蛙以及貝類為主,其他吉祥組圖當中有魚、蛙、螺等水生動物,為了不使其他吉祥寓意受到破壞、自相矛盾,所以合棄了鷺鷥的形象,而只保留了蘆葦和蓮花。這是非常靈活和聰明的處理方式,也說明了制作此床的人不僅具有高超雕刻技術(shù),而且有對復(fù)雜場景構(gòu)圖的處理能力。
三、紫檀木鏤雕藤心床的雕刻技術(shù)剖析
分析了紫檀木鏤雕藤心床的雕刻文化內(nèi)涵之后,接下來對其精湛的雕刻技術(shù)也略作分析。筆者通過全方位的細致觀察和研究,認為此床在制作工藝上至少有以下幾個要點值得探討。
(一)根據(jù)可壓縮的空間來決定浮雕的壓縮程度
從雕刻手法上考量,工藝有圓雕和浮雕之分,圓雕是一種以材料作為媒介來還原其真實形體存在的空間;浮雕是在特定的角度下,以材料作為媒介通過對物體進行等比例壓縮后,來表現(xiàn)物體相對真實存在的空間。浮雕的制作方式有兩種(圖十一):
1.通過主次關(guān)系進行分層處理
物體通過分層壓縮被置放在不同層次里,通過光線深淺的秩序感產(chǎn)生的錯覺,使畫面產(chǎn)生前后虛實的縱深感,從而達到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目的。
2.通過物體的前后空間關(guān)系進行疊壓分層處理
這一種疊壓的方法,可以使不同物體的最高點保持統(tǒng)一,前后空間關(guān)系通過物體的輪廓線相互疊壓來表示。這種方法適合于裝飾性比較強的畫面效果的處理,在畫面縱深空間上相對要弱。
這兩種方式在浮雕制作過程中,因為可以利用表現(xiàn)的空間縱深有限制,所以只有通過對事物在空間中所處的位置及形體空間層次進行歸納,對形體進行等比例壓縮,來實現(xiàn)三維立體感覺的營造。對形體進行壓縮,首先就得對形體有所認識,每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不同,對形體的認識也會相應(yīng)有所不同,那么在制作過程中基于一個什么樣的標準呢?
這就涉及到浮雕制作中塑造的基本手法——起位線(雕塑術(shù)語),指開始構(gòu)成浮雕造型的最低水平線(或最低位置)。浮雕都是通過起位線才有了體積和厚度,從而有了立體感。工匠把握了這一點,其他的分層、疊壓處理就可自由運用,便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根據(jù)壓縮的空間來決定浮雕形體的壓縮的程度,從而獲得最佳的浮雕畫面。
此件紫檀木鏤雕藤心床大部分采用浮雕手法,以透雕床圍子為例,畫面分成三個大的帶狀形(圖十二)——海水江崖、太湖石、荷花水藻。浮雕最下面一層是江崖海水,海水上面為太湖石,太湖石上面是荷花水藻紋。三者按照自然生長的規(guī)律安排在畫面中,水在石頭中間湍流,荷花從石頭縫隙中生長。如何將這種畫面通過雕刻表現(xiàn)出來呢?
這就是前文提到的浮雕制作方式當中的第二種——“按照物體的前后空間關(guān)系進行疊壓分層處理”,具體處理方式如下:海水江崖作為第一層關(guān)系,為了表現(xiàn)水面向視平線延伸的縱深感。之后將水面又分成了兩三層次,向里遞進,伸向太湖石之下。荷花梗的制作也是如此,為了表現(xiàn)荷花的生長,工匠在分層時將荷花梗置放在太湖石之下,深入水中,這一處理方式讓觀者在觀察錯綜復(fù)雜的畫面時,自然而然地使畫面分成了上中下三塊帶狀形,成為畫面的主要整體格局。
在局部制作的時候,工匠根據(jù)壓縮的空間來決定浮雕的壓縮程度(圖十三),在處理荷葉梗、荷葉、水草、荷花時,其可利用的空間只有6厘米,工匠需要在這狹小的空間范圍內(nèi)將四者關(guān)系梳理清晰,空間擺放正確是很有難度的,要求不僅有高超的技術(shù)還需要豐富的經(jīng)驗才行。通常在處理四者關(guān)系的時候,荷花梗處理時應(yīng)該要高一點,因為從前后的空間看荷梗離我們最近,荷梗反方向伸進畫面,荷葉打開,荷梗應(yīng)該有一更大的空間,可是考慮到荷葉背面的空間厚度,荷花與荷葉的空間,及水草在荷葉的空洞中穿插,其圍繞的都是與荷葉的關(guān)系,工匠把荷梗的空間減到最低,把更多的可表現(xiàn)的空間留給荷葉與荷花。既清楚地表達了四者的前后關(guān)系,又使四者之間達到了完美和諧,此件床雕刻上很多地方都是這樣處理的。
(二)采用雙面透雕的手法
藤心床床圍的雕刻采用的透雕手法是“穿枝過壟”,也稱“穿枝過?!保撌址ê苌瞄L表現(xiàn)植物的葉與枝的關(guān)系,或者說擅長表現(xiàn)那種相互交織在一起形體,在清代的內(nèi)檐裝飾的花罩雕刻上(圖十四)最為常見。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透雕分為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而藤心床采用的是雙面透雕。透雕在處理物體前后空間關(guān)系上,采用疊壓分層處理的浮雕手法,而對物體形體空間的處理上,采用圓雕思維方式,所以說透雕是介于浮雕與圓雕之間的一種雕刻方式。這種雕刻方式工匠的綜合素質(zhì)要求很高,不僅需要技術(shù),還需要有創(chuàng)作和畫面組織的能力。
藤心床的床圍子從前后畫面的對比可以看到,正面在刻畫荷花、荷葉時,工匠思維縝密,荷葉俯、仰、老、殘、新、幼無所不具,花及荷蓬也做得栩栩如生。而背面的制作就要顯得單調(diào)一點,其荷葉基本上以大正面或者背面作展開狀,姿態(tài)也很少變化。花、花苞和荷蓬從數(shù)量上也顯得稀疏很多。由此判斷,藤心床在制作前先由畫師以圖畫平面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只能畫出床圍子的一面,另一面很難通過繪畫來表現(xiàn),即便繪制出來,前后也不會那么流暢的銜接上,只能通過工匠自身按照圖畫單面制作,待單面完成后,再進行局部透雕,由局部再向外延展,整個背面畫面的組織過程是由局部到整體的過程,主要依靠的是工匠對畫面的理解,以及對空間的想象來完成中間的穿插,由此不難看出制作此件文物工匠的級別是很高的。
(三)平行散點式的畫面布局
藤心床床圍子的雕刻整體分為三個區(qū)域:海水江崖、太湖石、荷花水藻。其水面就像天際交界線,將畫面一分為二,形成整個畫面的總焦點。在這個焦點中上面的荷花水藻,下面的山水并沒有產(chǎn)生透視,而采用平行散點的方式進行敘事。
什么是散點式和焦點式?二者是相對而言的,焦點式指的是在同一視角下事物在空間中的透視關(guān)系,所有的事物在空間中的關(guān)系都聚集在同一個焦點上。散點式則是指同一畫面的不同事物依照各自的焦點安排畫面。視覺是移動的不固定的,也就是走哪兒看哪兒。散點式構(gòu)圖的方法是中國傳統(tǒng)視覺藝術(shù)透視原則,特別是在傳統(tǒng)繪畫中。其特點是:可將視域范圍無限擴大,中國畫中就可以有非常長的長卷或是立軸;繪畫自由,不受時空的影響。
藤心床床圍子的畫面構(gòu)圖采用觀者的視角(也就是“平行”視角),展現(xiàn)出了一幅“荷花生長在水中,水繞著石,魚在水中游”生機盎然的畫面,畫面在映入眼簾的第一感覺時,畫師采用了俯視的角度,好像在我們面前有一大片荷花,等到我們將視點移近時,又好像是坐著小船拿著望遠鏡穿行在其中,這種視角的轉(zhuǎn)化就是散點式手法的具體表現(xiàn)。在描繪水中的螃蟹、鯉魚、蟾蜍、田螺時,工匠并沒有按照其實際的比例關(guān)系、透視關(guān)系來安排。螃蟹是俯視的視角,鯉魚、蟾蜍的形狀是側(cè)視,田螺是正視,這些視角是人們觀察事物時最直觀的印象,是對事物的一種平面化、圖形化的認識。在雕刻過程展現(xiàn)的是工匠自己對事物的印象,這種印象是片面的,不會受到整幅畫面在視覺上的影響,它是一個完整的認識,工匠將其一一擺放在畫面中,他們之間沒有主次之分,都是構(gòu)成畫面的主要內(nèi)容。
(四)注重線刻的裝飾化手法
上面說到散點式的布局也體現(xiàn)在線刻的使用上。在雕刻中大量運用線刻,將刻線與形體相結(jié)合來表現(xiàn)事物,而且這種線刻具有鮮明的裝飾化特點,在中國雕塑中普遍存在,這也是中國雕塑的一大特色。
我們分析這件藤心床畫面中所展現(xiàn)的線刻的手法,最直觀的就是水紋大量使用線刻(圖十五),通過有序的排列,具有明顯的組織性,而非自然中的水花。江崖整體的“山”字形造型,山體邊沿線的陰刻單線、太湖石菱形的羅列,其和自然環(huán)境下看到的東西相比,都有一種強烈裝飾意味,有一種人為的美化在其中。水草紋的雕刻犧牲了縱深方面的空間變化,加強了平面“S”形(圖十六)并在中間做出線性的凹槽,通過凹槽來吸收光線,進一步加強其明暗線性的裝飾意味。每個荷蓬上線刻圓圈來表示蓮子,不論荷蓬在空間中的具體形態(tài)及方位如何,一律為正圓形蓮子,這些都突出其具有一種圖形化的裝飾意味。
上述通過對紫檀木鏤雕藤心床雕刻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工匠對畫面整體的布局、視覺上的應(yīng)用、雕刻手法、裝飾性的這些特征,是中國民間雕刻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和藝術(shù)特色,它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的認知觀念。注重表意、意大于形的“道器關(guān)系”,造就了以意造形、形為意設(shè)的處理理念。
(責(zé)任編輯: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