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凡 董繼剛 楊致瑗
【摘要】近日,人民幣加入了特別提款權(SDR),進一步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在此背景下,探討人民幣國際化的相關問題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對貨幣國際化影響因素、程度度量、路徑選擇等國內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以期為我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國際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 風險
國內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開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左右,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討論不斷的升溫和深化,很多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和研究,為我國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供了助力和參考。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吳富林(1991)指出,對于貨幣國際化這一現(xiàn)象,應當結合國際貨幣的制度背景、國際政治背景以及國際經濟形勢進行分析,他認為在貨幣國際化內部條件中,最重要的是一國經濟實力。在貨幣國際化的外部條件中,國際貨幣壟斷的消除,國際經濟的協(xié)調以及國際政治的可容行尤為重要。
陳彪如(1998)較早開始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他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循序漸進的與世界各國建立廣泛的貿易聯(lián)系,增加中國在進出口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保持貨幣價值的穩(wěn)定,建立完善自由的金融市場,增強政治實力,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才具有現(xiàn)實基礎。
趙海寬(2003)提出人民幣可能發(fā)展成為世界貨幣之一的論點。他通過分析幾種主要的世界貨幣指出,較高的國際信用地位,強大的經濟基礎和先進的銀行系統(tǒng),是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基礎條件。應當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和措施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孫立和王東東(2005)認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應考慮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約束性條件,還應認識到,雖然人民幣國際化是宏觀層面,但微觀層面的企業(yè)是承擔者,應該加強微觀層面的發(fā)展規(guī)劃。
張禮卿(2009)指出,雖然中國人民幣區(qū)域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是考慮到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國內金融市場的發(fā)達程度欠佳,資本市場的開放度不夠等方面,與貨幣國際化的決定因素存在較大距離,人民幣走向國際化仍然任重道遠。
高海紅和余永定(2010)指出,從長遠看人民幣遠非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在許多方面見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應該把重點放到如何創(chuàng)造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完善離岸市場,促進金融自由化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發(fā)展。
郝玉彪、田春生(2011)指出,只有理順國內微觀經濟結構和宏觀經濟調控,才可以具備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要想從根源解決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必須要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和調整資源配置方式,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
張萌和蔣冠(2013)利用SWOT模型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內外部條件進行了分析,結論顯示,人民幣國際使用的地域范圍、規(guī)模和貨幣職能都非常的有限,人民幣與國際貨幣的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外在美元在國際貨幣中心的地位無法動搖,即使中國貿易經濟規(guī)模擴大,眾多國家和地區(qū)也對人民幣有一定的認可,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也仍將是緩慢的。
林樂芬和王少楠(2015)利用系統(tǒng)GMM模型進行實證研究,指出在“一路一帶”建設過程中,人民幣的計價結算和投資功能逐步被加強,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不斷加深,通過擴大對外投資,實現(xiàn)經濟的互動效應與資本項目的有序開放,可以有力的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二、對于貨幣國際化程度度量的研究
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度量問題,國內相關的研究比較晚,主要集中于最近十年。相關學者主要借鑒國外的主要研究模型,利用現(xiàn)代計量工具,探求各種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相關因子,以求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更好的借鑒。
人民銀行人民幣國際化研究課題組(2006),通過貨幣境外流通數(shù)量指數(shù),貨幣境外流通范圍指數(shù)等七個指標加權計算出2002年相關貨幣的國際化綜合指數(shù)。但由于2002年時中國關于人民幣度量的主要指標指數(shù)近乎于零,以及主要的指標缺乏官方統(tǒng)計,故這一方法有待進一步考量。
李稻葵和劉霖林(2008)對各國央行國際儲備、貿易結算和國際債券中的各國貨幣比重進行了模型計量,找出影響一國貨幣國際化水平的顯著性內在因素,并進行回歸分析,特別是假設了在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的前提下,人民幣在國際貨幣中可能占據(jù)的比重。
周宇(2009)對國際貨幣的衡量進行了研究,認為外匯交易份額可以描述一國貨幣國際化程度,最能直接體現(xiàn)貨幣國際化水平的是交易貨幣的規(guī)模。魏昊(2010)指出,貨幣國際化水平一方面可以用國際債券的幣種結構來說明,主要根據(jù)一國貨幣標價的國際債券與國際債券總量的比例。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jù)各種貨幣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比重來考察。
元惠萍(2011)從理論上分析了可能影響貨幣國際地位的各種因素。指出GDP是影響一國貨幣國際地位的關鍵影響因素。劉艷靖(2012)對目前國際儲備幣種構成的歷史演變(1980~2008)進行了計量分析,嘗試從實證的角度探討貨幣國際化的內在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的大小,在研究過程中,采用了動態(tài)面板的計量方法,用F檢驗、Hausman等檢驗方法對面板數(shù)據(jù)的回歸方程進行了檢驗,說明了人民幣已經初步具備了走向國際化的基礎條件。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2013),提出構建人民幣國際化指數(shù)RII,主要圍繞世界貿易總額中人民幣結算比重、全球對外信貸總額中人民幣信貸比重、全球外匯儲備中人民幣儲備比重、全球直接投資中人民幣直接投資比重等六項指標進行衡量分析。
彭芳萍,連玉君,胡新明等(2013)采用了非線性面板平滑轉換模型研究分析了中國貨幣存在的高貨幣化現(xiàn)象,這一模型一方面可以避免傳統(tǒng)分組回歸帶來的樣本量減少問題,分組方式過于主觀等缺陷,另一方面,該模型有效的克服了變量的內生性問題,規(guī)避了工具變量法中常常面臨的弱工具變量現(xiàn)象。
丁劍平和楚國樂(2014)以美、歐、日、英的面板數(shù)據(jù)為樣本,采用非線性面板平滑轉換回歸(PSTR)模型對國際貨幣的影響因子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凈出口、經濟增長和網(wǎng)絡外部性等內在結構的體現(xiàn)因子,和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具有非線性的影響。
中國人民銀行(2015)編制了一系列的指數(shù)測度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并進一步分析未來發(fā)展趨勢。主要有人民幣國際化發(fā)展指數(shù)、人民幣國際化動態(tài)指數(shù)以及人民幣國際化信心指數(shù)等。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利弊分析
陳彪如(1998)認為,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時,就要分擔儲備貨幣的權利和義務。張青龍(2005)從模型分析的角度考察人民幣國家化的經濟效應。研究認為,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國際化降低了貨幣危機的可能性,但要求保持充足的外匯儲備。浮動匯率下,人民幣國際化對宏觀經濟各方面的影響是直接的,需要防范匯率大幅度波動的風險。
張宇燕和張靜春(2008)提出,中國實行貨幣國際化可以獲得較大的金融和經濟利益。伴隨成本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持有大量的美元儲備會降低投資于其他金融資產的投資回報;國際貨幣的發(fā)行國需要承擔起最后貸款人的責任;國內的利率、匯率以及物價水平波動增大;貨幣大規(guī)?;亓鞯臐撛跔顩r會給國內經濟帶來重大損失。
馬光明(2009)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分析主要基于不平等升值壓力的視角。中國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外部市場占有率的提升使中國人民幣面臨顯著地不平等升值壓力,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可以緩解這一壓力。
高海紅和余永定(2010)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可以降低中國企業(yè)面臨的匯率風險,提高中國金融機構的融資效率,推動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跨境貿易,以及中國當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鑄幣稅,幫助中國維持其外匯儲備的價值。但貨幣國際化的成本又不可忽視,如果中國完全放開資本賬戶,實現(xiàn)貨幣的自由兌換,可能存在遭受國際投機者攻擊的危險。同時任何支持資本管制的理由似乎都可以用作反對人民幣自由化的依據(jù)。
范小云,陳雷和王道平(2014)通過理論模型對儲備貨幣穩(wěn)定的條件進行了分析,并檢驗了不同國際貨幣體系穩(wěn)定性條件,他們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wěn)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幣國際化的發(fā)展,國際儲備貨幣構成中加入經濟增長快的國家的主權信用貨幣,促進國際貨幣體系的多極化,有助于解決國際儲備貨幣的供給難題,提高國際儲備貨幣的支付能力,保持幣值的穩(wěn)定。
鄭國姣和楊來科(2015)研究認為,港滬通是中國跨境投資試點的一項重要舉措,可以開放資本項目,促進人民幣離岸業(yè)務的發(fā)展,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但是應該防范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匯率波動風險、資本流動風險以及宏觀經濟的系統(tǒng)性風險。
四、人民幣國際化的模式借鑒
徐明棋(2005)日元國際化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總結。認為中國應通過采取加強人民幣相關的金融服務、改善人民幣境外流通的綜合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改善中國金融市場等措施,使人民幣首先作為東亞區(qū)域內經常賬戶交易的結算貨幣,然后有步驟,分階段的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何慧剛(2007)認為,金本位時期的英鎊模式,及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及以后的美元模式,都是屬于“強經濟—強制度”組合模式,歐元模式和日元模式也屬于此類。但是鑒于中國目前發(fā)展現(xiàn)狀,并沒有達到國際貨幣的資本金融要求,只能夠靠合理的制度安排去補償經濟上的不足,走“弱經濟—強制度”的路徑。
孫海霞,斯琴圖雅(2009)將日元國際化劃分為初始、發(fā)展和日元亞洲化幾個階段,深入分析了日元國際化的經驗教訓。由于日本對外依存度過高,對美元有著固有的依賴性,而且日本進出口企業(yè)談判力較弱,日元匯率不穩(wěn)定,加之國內金融市場不成熟,使日元難以成為國際貨幣。中國必須在日元教訓上,更加謹慎的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韓龍(2012)認為,當下人民幣與一百年前的美元境況相似,中國可以對美元的發(fā)展軌跡進行借鑒。但人民幣國際化又和美元境況不完全相同,鑒于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美元的預先優(yōu)勢,人民幣近期比較現(xiàn)實的目標是成為兩極或多極貨幣中的一極。
付敏和吳若伊(2014)研究發(fā)現(xiàn),過去德國貨幣當局對馬克國際化進行限制,目的在于維護貨幣價值國內穩(wěn)定這一目標,保護出口企業(yè)的競爭力。并且德國長期實行資本管制,金融產業(yè)的相對落后也阻礙了馬克的國際化進程。德國馬克國際化的歷程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參考。
喬慧超和沙文兵(2015)利用日元1960~2011年的季度數(shù)據(jù)進行SVAR實證分析,重點關注了日元國際化對日本宏觀經濟的影響。分析表明,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是不重蹈日本覆轍的重要前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必須循序漸進、謹慎管理。
五、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研究
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人民幣國際化路徑的選擇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跨境貿易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區(qū)域貨幣合作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雙軌制、漸進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分步走的路徑等。以下對代表性觀點進行論述。
巴曙松(2003)認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動力是邊境貿易。人民幣國際化應從中國的現(xiàn)實出發(fā),以區(qū)域化帶動國際化,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循序漸進的。
孫健,魏修華等(2005)研究分析了美元、歐元和日元的貨幣國際化路徑,認為在中國現(xiàn)實的情況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以采取兩種兼容的路徑,即一方面在大陸、港澳臺地區(qū)推行“歐元模式”,另一方面在東南亞等更大的范圍內采取“日元模式”。
何慧剛(2007)研究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應當采用“弱經濟—強制度”模式,走“人民幣周邊國際化—人民幣亞洲化—人民幣國際化”的漸進路徑,逐步放松對資本的控制,提高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促進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改革。
張宇燕和張靜春(2008)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有兩條可供選擇的路線。一條是走區(qū)域化路線,推進東亞貨幣合作,將人民幣培育成區(qū)域內的關鍵貨幣之一,然后借此走向國際化;另一條是直接走國際化的路線,即推進人民幣成為全球貨幣體系中除美元和歐元外的又一關鍵貨幣。
李稻葵和劉霖林(2008)在計量研究的基礎上,主張采取雙軌制的步驟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一方面提高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對外貿企業(yè)采用人民幣結算進行鼓勵,在境內對資本賬戶推行有步驟、漸進式的可兌換;另一方面在境外發(fā)揮香港的優(yōu)勢,利用香港成熟的金融市場和金融中心的相對獨立性,發(fā)展人民幣證券市場。
王元龍(2009)認為分步走的人民幣漸進國際化路徑具有較好的可行性。在實施這一路徑的時候,應注意緩解人民幣流通量不足的問題,加快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與相關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xié)議,開展人民幣的國際貿易結算,發(fā)行人民幣債券,發(fā)揮金融中心的作用,努力構建人民幣的市場微觀基礎。
張萌和蔣冠(2013),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應該遵循“周邊化-區(qū)域化-全球化”的路徑,對人民幣職能按“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的順序進行推進。
李炳念和樸基石(2013)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可以通過“三位一體”的運行機制,即建立與國際貨幣發(fā)行國之間的常態(tài)性貨幣互換機制,推進人民幣海外做市商機制,發(fā)行人民幣海外債券機制。尋求在資本項目管制條件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路徑。
任倩(2013)基于人民幣計價結算國際收支結構視角,分析了人民幣國際化近期路徑和遠期路徑。通過重新構建國際收支恒等式,人民幣國際化近期路徑應當以人民幣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實現(xiàn)人民幣國際化。遠期路徑則應當以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人民幣貿易逆差維持人民幣國際化。
王曉芳和于江波(2015)認為在“一路一帶”的背景下,需要遵循“貿易合作-金融合作-貨幣合作”的總體路徑,推動區(qū)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擴大貿易合作,按“金融機構-資本市場-金融產業(yè)”的融合路徑,實現(xiàn)區(qū)域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
六、文獻評述及研究展望
(一)文獻評述
通過對以上文獻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國內的研究比較分散,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實證研究也較少。另外,國內學者大多集中于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收益,缺少對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風險的關注。
(二)研究展望
今后關于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系統(tǒng)、定量的評估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特別是加大對風險的關注。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須要客觀的冷思考。中國應做好風險防范機制,主動應對潛在的匯率變動,資本流動,資本賬戶開放等引發(fā)的國內外風險。當前對人民幣國際化伴隨風險的相關研究較少,對相關風險的研究應當作為以后研究的重點。
2.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探討如何有效建設更協(xié)調的金融制度環(huán)境。發(fā)達完善的金融環(huán)境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但當前我國的金融市場不夠完善,不能滿足人民幣國際化的發(fā)展要求。研究金融市場如何配合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在把成本降到最低的前提下,實施制度改革,是迫切而且關鍵的。
3.從動態(tài)的角度,對人民幣國際化進行研究。國內外經濟、政治等因素的變動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相關變動會對中國經濟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應加強人民幣國際化的動態(tài)研究,提高預警能力和應變能力,穩(wěn)健的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4.加大人民幣國際化風險、進程計量方面的實證研究。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和進度的衡量是人民幣國際化研究尤為重要的板塊,而目前我國對這些方面的實證研究還比較缺乏,相關研究不夠深入。今后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吳富林.論國際貨幣和貨幣的國際化[J].經濟學家,1991(2):74-82.
[2]陳彪如.關于人民幣邁向國際貨幣的思考[J].上海金融,1998(4):4-6.
[3]趙海寬.人民幣可能發(fā)展成為世界貨幣之一[J].經濟研究,2003(3):54-91.
[4]孫立,王東東.人民幣國際化的約束條件[J].當代經濟研究,2005(8):27-30.
[5]張禮卿.應該如何看待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10):24-28.
[6]高海紅,余永定.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與條件[J].國際經濟評論.2010(1):46-64.
[7]郝玉彪,田春生.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J].經濟學家,2011(11):64-72.
[8]張萌,蔣冠.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分析和發(fā)展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12):20-25.
[9]林樂芬,王少楠.“一路一帶”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11):72-90.
[10]人民銀行人民幣國際化研究課題組.人民幣國際化的時機、途徑及策略[J].中國金融.2006(5):12-13.
[11]李稻葵,劉霖林.人民幣國際化:計量研究與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1-16.
[12]周宇.試論國際金融體系改革[J].世界經濟研究,2009(5):23-28.
[13]魏昊,戴金平,靳曉婷.貨幣國際化測度、決定因素與人民幣國際化對策[J].貴州社會科學.2010(9):95-100.
[14]元惠萍.國際貨幣地位的影響因素分析[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2):3-19.
[15]劉艷靖.國際儲備貨幣的計量分析研究[J].環(huán)球金融.2012(4):69-76.
[16]Yu Lu Chen and Bo Hu.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an Evaluation Framework,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Vol.1,No.1,January 2013,5-20.
[17]彭方平,連玉君,胡新明等.規(guī)模經濟,卡甘效應與微觀貨幣需求——兼論我國高貨幣化之謎[J].經濟研究.2013(4):83-93.
[18]丁劍平,楚國樂.貨幣國際化的影響因子分析[J].金融理論與政策.2014(12):35-46.
[19]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跨境人民幣業(yè)務部課題組.人民幣國際化指數(shù)研究[J].上海金融.2015(8):29-34.
[20]陳彪如.關于人民幣邁向國際貨幣的思考[J].上海金融.1998(4):4-6.
[21]張青龍.人民幣國際化的經濟效應:一般均衡分析[J].國際金融.2005(8):44-48.
[22]張宇燕,張靜春.貨幣的性質與人民幣的未來選擇[J].當代亞太.2008(2):9-43.
[23]馬光明.論發(fā)展中國家貨幣的不平等升值壓力[J]經濟評論.2009(4):65-73.
[24]高海紅,余永定.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與條件[J].國際經濟評論.2010(1):46-64.
[25]范小云,陳雷,王道平.人民幣國際化和國際貨幣體系的穩(wěn)定[J].世界經濟.2014(9):3-24.
[26]鄭國姣,楊來科.滬港通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分析與風險防范[J].經濟體制改革.2015(4):143-148.
[27]徐明棋.從日元國際化的經驗教訓看人民幣國際化和區(qū)域化[J].國際金融.2005(12):39-44.
[28]何慧剛.資本項目自由化、匯率制度彈性化與人民幣國際化[J].經濟學研究.2007(5):19-25.
[29]孫海霞,斯琴圖雅.日元國際化進程和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J].亞太經濟.2010(1):30-34.
[30]韓龍.美元崛起歷程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2(10):37-45.
[31]付敏,吳若伊.德國馬克國際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4):100-112.
[32]喬慧超,沙文兵.日元國際化的宏觀經濟效應[J].世界經濟研究.2015(4):44-52.
[33]巴曙松.人民幣國際化的邊貿之路[J].浙經觀察.2003(15):11-12.
[34]孫健,魏修華,唐愛鵬.從三大貨幣發(fā)展歷程看人民幣國際化戰(zhàn)略的路徑選擇[J].亞太經濟.2005(2):69-71.
[35]何慧剛.資本項目自由化、匯率制度彈性化與人民幣國際化[J].經濟學研究.2007(5):19-25.
[36]張宇燕,張靜春.貨幣的性質與人民幣的未來選擇[J].當代亞太.2008(4):9-43.
[37]李稻葵,劉霖林.人民幣國際化:計量研究與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1-16.
[38]王元龍.關于人民幣國際化若干問題的研究[J].財貿經濟.2009(7):16-22.
[39]張萌,蔣冠.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分析和發(fā)展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12):20-25.
[40]李炳念,樸基石.資本賬戶管制下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分析[J].延邊大學學報.2013(6):88-95.
[41]任倩.人民幣國際化路經研究—基于人民幣計價結算國際收支結構視角[J].經濟縱橫.2013(21):67-68.
[42]王曉芳,于江波.絲綢之路經濟帶人民幣區(qū)域國際化的漸進式路經研究[J].經濟學家.2015(6):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