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乃群
賺錢養(yǎng)家糊口,這是做生意的實用性,是第一步。有的人就止于這一步,有的人卻能看得更高更遠。這便是小生意人和偉大商人的區(qū)別。
相較于作為針砭貪婪的傳統(tǒng)名篇《捕蛇者說》《永某氏之鼠》,和締造了成語“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的《黔之驢》,柳宗元的《宋清傳》的名氣要小得多。但因為這是一篇真實的人物傳記,宋清的故事就更值得我們品味再三。
宋清是唐代長安的一位大藥商,生意做得大,既有收購加工又有銷售。士農(nóng)工商,作為地位最低的商人,宋清能成為文學家筆下的主角,是因為他獨特的經(jīng)商理念:一是堅持質(zhì)量,出售的一定是最好的藥;二是不分貧富,只要有人患病求藥,他一定高高興興答應(yīng);三是年終清理欠債,那些還不了的債券,他就一把火燒掉,不再提及此事。
于是長安人對宋清出現(xiàn)了兩種迥異的評價。受惠的普通百姓把他看成孟嘗君一樣的俠義之人,長安民謠說:“人有義聲,賣藥宋清?!边€有部分賣藥的商人卻說:“宋清啊,真是個大白癡!”面對這兩種判若云泥的說法,宋清淡淡一笑:“都不是,都說錯了,我宋清只是個賺錢來養(yǎng)活妻小的人罷了?!?/p>
需要一張桌子,人們便去種一棵樹,做桌子便是種樹的實用性。但是,樹種上了,不僅可以打制家具,還可以春看花開葉茂,秋數(shù)落葉紛飛,酷夏在碩大樹冠形成的濃蔭下乘涼,看小雀在枝頭筑巢,嬉戲歌唱,這就有了審美性。樹種成了樹林,可以防風沙,可以固水土,可以涵養(yǎng)水源,可以改變局部氣候,形成沙漠綠洲、高原濕地甚至塞上江南,這樣的實用性已經(jīng)從個人上升到群體,具有社會性了。樹齡達到幾百年、上千年甚至數(shù)千年,它的枝干就是一部厚重的歷史,記載著氣候的變化、水土的變遷,見證著人事的滄桑巨變,它因此具有歷史性。地質(zhì)變遷,樹木被埋進地下,千萬年之后,樹木變成煤炭、變成石油,澤被后世,這就具備資源性……
養(yǎng)活妻小是宋清經(jīng)商的目的,他也確實是為了打制實用的“桌子”去“種樹”的?!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為了涵養(yǎng)企業(yè)的樹根,他堅持收購最好的藥材,“藥材好藥才好”,用最精細的制作流程炮制最好的藥,“賣藥宋清”成了大唐京城里最響亮的品牌。
被譽為清代“紅頂商人”的胡雪巖曾經(jīng)有一句名言:“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生意?!币粋€人的眼界往往就決定他所能取得的成就大小,看得遠的人往往走得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