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筷子為什么長七寸六分?
筷子一點都不起眼,卻與中國人日日相伴。幾千年的浸潤,它也成了中華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中國古人對筷子的稱謂是“箸”?,F(xiàn)在,除了在一些方言區(qū)還保留著這個叫法外,很多人對這個字已經(jīng)不怎么熟悉了。
在中國的典籍中,“箸”這個字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子·喻老》一文中:“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p>
那么,筷子最早是什么時候發(fā)明出來的呢?這個從史料上已經(jīng)無法考證了。而從實物考古來看,“箸”的古字為“櫡”,從木從竹,可見最初的筷子是用木頭或竹子制成的。
中國古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進食時一般都是匙、箸并用,文獻中也常常是匕、箸并提。所謂匕和箸,就是我們現(xiàn)代所說的湯匙和筷子。
在我國黃河流域,1934年至1935年間對安陽殷墟侯家莊考古發(fā)掘時,M1005墓曾出土商代青銅箸6支。說明距今3000多年前,在商代后期已有青銅箸使用。這也為“紂為象箸”的史籍記載提供了證據(jù)。
1973年,湖南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3000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雙竹箸,長17厘米,直徑0.3厘米。這雙2100多年前的西漢實物,彌足珍貴,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在中國的古典名著中,也有一些與筷子有關的精彩段落。
最為人們熟知的,要屬《三國演義》中“曹操煮酒論英雄”那個著名橋段了。書中寫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侣勓猿粤艘惑@,手中所執(zhí)匙箸,不覺落于地下。時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傩υ唬骸煞蛞辔防缀??’玄德曰:‘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p>
為進行無堿二元復合驅(qū)中表面活性劑組分對驅(qū)油效果的影響研究,建立9注16采的3層縱向非均質(zhì)概念模型見圖1。注采井距為200m,有效厚度為18m。網(wǎng)格數(shù)為 76×76×5,網(wǎng)格尺寸為 20m×20m×6m,地層孔隙度為0.2,三層的滲透率分別為700×10-3μm2、500×10-3μm2和 300×10-3μm2。初始水飽和度為定值0.32,地層壓力為定值9.42MPa。油井含水率達到95%,開始注二元,注入0.6PV,后續(xù)注水至98%。
《紅樓夢》一書的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部分,寫賈府的一次宴會,也出現(xiàn)了“四楞象牙鑲金筷”“銀三鑲烏木筷”等富有裝飾特征的筷子。《紅樓夢》寫賈府被抄,其中被抄物中便有“金筷子五把”。
現(xiàn)在中國人使用的筷子,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約為22至24厘米)。這是有特殊含義的——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以區(qū)分人與動物本質(zhì)上的不同。
但是,并不是筷子產(chǎn)生那天起,就有了這個標準長度。從出土的古代筷子來看,春秋至兩漢間的各種筷箸,一般較短,多在17至18厘米之間;唐代的銀箸,一般較長,最長的達到了33.1厘米。
中國人吃飯,除了嬰幼兒,不使用筷子的人極少。那么,這里就會涉及到用筷禮儀。
需要注意的是,餐桌上,使用筷子有六忌:
一忌敲筷:在等待就餐時,不能拿筷子隨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盞與茶杯。
二忌擲筷:在餐前發(fā)放筷子時,要把筷子一雙雙理順,然后輕輕地放在每個人的餐桌前;相距較遠時,可以請人遞過去,不 能隨手擲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不能一根是大頭,一根是小頭??曜右獢[放在碗的旁邊,不能擱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暫時離開時,要把筷子輕輕擱在桌子上或餐碟邊,不能插在飯碗里。
五忌揮筷:在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里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人也來夾菜時,要有意避讓,謹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談話時不要把筷子當作道具在餐桌上亂舞,也不要在請別人用菜時,把筷子戳到別人面前,這樣做是十分失禮的。
小小的筷子,大大的學問。
你,弄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