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
筆者所在縣正在進行創(chuàng)建文明衛(wèi)生縣城活動。自打“創(chuàng)衛(wèi)”活動開展以來,城區(qū)及通向各鄉(xiāng)鎮(zhèn)的所有路邊修車的、修鎖的、修鐘表的、修鞋、補衣服的攤點都被清理取締了。因為,縣里要求他們必須在門面房里經(jīng)營,不得在路邊露天做生意。理由是,路邊的攤點影響了“縣容縣貌”。
這可難壞了路邊靠手藝吃飯的匠人們。一般來說,政府十分重視“菜籃子”工程,每個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都建有專門的蔬菜瓜果市場,賣瓜賣果賣菜的人可以入市做買賣,卻少有專門的修車、修鎖、修鐘表、修鞋、補衣服的市場。那些憑一技之長謀生的路邊匠人們,要想繼續(xù)從事老本行,必須租間門面房,可大多數(shù)人是租不起的。即使在我們蘇北的這個小縣城,一間門面房每年至少也得交四五萬元的租金。他們做的是小生意,掙的錢除了交租金就所剩無幾了,不少路邊的匠人因此改了行。
把路邊匠人們的攤點一股腦地清理取締,城鄉(xiāng)的路況確實清爽、敞亮了一些,但卻給城鄉(xiāng)居民的衣食住行帶來了諸多不便。衣服破了、鞋子壞了、鐘表不走了,滿大街地到處找人修補;上下班騎的車子壞了,路上找不到修車的,還能堅持堅持推著回家,以后再說,可家里防盜門的鑰匙丟了找不到修鎖的,就只能急得干瞪眼。
筆者曾到過一些國內(nèi)的大城市,他們對路邊的攤點,不是采取一刀切的辦法,而是在不影響交通秩序、不妨礙人們出行的前提下合理規(guī)劃。指定一些地段,既能讓路邊的匠人們有專門的經(jīng)營謀生的場所,又極大方便了周邊居民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
這些路邊匠人們的手藝,有些是祖?zhèn)飨聛淼模菍ξ覀儌鹘y(tǒng)工藝和工匠精神的繼承、弘揚。有些手藝如果失傳了,實在太可惜。因為這些匠人們及他們的手中的工藝也是我們每個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
城市的道路那么長,應該能容得下路邊的修車匠;城市的屋檐那么多,應該能容得下路邊的修鎖匠。以民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能否真正落地,能否落到城市的“草野宇下”,不僅是對城鄉(xiāng)治理者工作魄力、工作能力的考驗,也是對他們胸懷、智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