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
屠呦呦,生于1930年,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現為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這是《詩經》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誰能想到,這句詩竟能和諾貝爾獎聯系起來——名字來自《詩經》的中國藥物學家屠呦呦從青蒿這種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來治療瘧疾,并因此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消息傳來,舉國為之振奮。這是我國本土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這是中國科學界的自豪,是全體中國人的驕傲。
瘧疾——可怕的瘟疫
瘧疾也稱為“打擺子”,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也是死亡人數極高的疾病之一。古時候,人們對這種疾病束手無策,甚至認為是神降于人類的災難,古印度人則將其稱作“疾病之王”。
1878年,法國軍醫(yī)拉弗朗在化驗阿爾及利亞的一位瘧疾患者的血液時,意外地在顯微鏡下觀測到一種月牙形的蟲子。這是一種人類從未見過的生物。他隨后檢查了200位瘧疾患者的血液,結果檢查出其中148人的血液里有這種蟲體。他因此確信,這種蟲子就是引起瘧疾的元兇。由于這一發(fā)現,拉弗朗獲得了19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后來,科學家為這種月牙形的寄生蟲取了一個名字,叫“瘧原蟲”。
瘧疾至今仍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一大頑敵。目前,全球每年約有4億人次感染瘧疾,約有45萬人被瘧疾奪去生命,其中大多數是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兒童。
尋找抗瘧疾藥物的“大戰(zhàn)”
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兵越南。美國士兵雖然事先已經備足了當時最有效的抗瘧疾藥物——氯喹、甲氟喹等,但這些藥物對越南發(fā)生的瘧疾療效并不太好。越南在西方的封鎖下,無法得到抗瘧疾藥物,自身又無生產能力,只好向中國求助。中國派醫(yī)藥專家送去藥物,給患病者服用,可療效也不好。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原來,在人類與瘧疾斗爭的同時,瘧原蟲也在頑固地演化,已經對人類的藥物產生了抗體,致使已有的抗瘧疾藥物失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于1967年成立了“全國瘧疾防治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有500多名研究人員參加到了尋找抗瘧疾藥物的“大戰(zhàn)”中。
為了尋找最有效的抗瘧疾藥物,中國研究人員決定從西藥和中藥兩方面著手:西藥方面,按現代醫(yī)學手段硏制、合成新的化合藥物;中藥方面,集中較多的人力,從傳統(tǒng)中醫(yī)藥中篩選。1968年,38歲的屠呦呦被委任為其中一個研究小組的組長,負責進行中草藥抗瘧疾的研究。
來自中國古籍的青蒿成為神藥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會散發(fā)出一種奇特的香氣,常生長在低海拔的河岸邊。古人稱青蒿為“菣”(qìn),意思是“治療瘧疾之草”。青蒿治療瘧疾的確切記載,出現在1 700年前東晉醫(yī)藥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一書中。屠呦呦在查閱這本書時發(fā)現,當時,人們用青蒿治療瘧疾,是通過“絞汁”,而不是使用傳統(tǒng)的“水煎”的方法飲用的。她馬上意識到了以往利用青蒿治療瘧疾失敗的原因:這種草藥可能怕高溫。因此,屠呦呦改用低沸點溶劑(比如乙醚)處理青蒿。
屠呦呦和她的課題組成員通過不懈努力,經過191次的反復試驗,終于分離出了青蒿中的有效抗瘧疾成分——青蒿素。青蒿素治療瘧疾在動物實驗中獲得成功,對老鼠瘧原蟲有百分之百的抑制率,但人能服用嗎?后來,屠呦呦與幾位同事多次親身試藥,以試驗青蒿素的安全性。
其實,由于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并不高,現在的藥物青蒿素主要來自黃花蒿,這種植物會發(fā)出臭味,所以,在傳統(tǒng)的中藥中不受人待見。
青蒿素治療瘧疾效果顯著
1976年1月,柬埔寨爆發(fā)瘧疾。我國政府應柬埔寨政府的請求,派出了一支醫(yī)療隊。與當年在越南戰(zhàn)場對付瘧疾時束手無策的情況不同,這次,中國醫(yī)療隊胸有成竹。他們攜帶的“抗瘧神藥”——青蒿素,在柬埔寨大顯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瘧疾患者的生命。
青蒿素的發(fā)現也引起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注意。1982年12月5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致函我國衛(wèi)生部,希望和中國合作,一起來進一步研究青蒿素這種新藥。此后,我國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進行了長達6年的青蒿素合作研究。
目前,青蒿素是我國唯一獲得國際認可的原創(chuàng)新藥。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目前治療瘧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對付瘧原蟲耐藥性效果最好的藥物。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自2000年起,非洲地區(qū)約有2.4億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聯合療法,150萬人因該療法而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獎章的正面是諾貝爾本人的浮雕像,反面雕刻著醫(yī)藥之神——她膝蓋上放著一本打開的書,正在從巖石間汲取泉水來治療一名患病的少女。
鏈接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簡介
人類并不是地球上唯一的居住者,還有許多其他生物與我們共存,包括一些對人類有害甚至致命的生物,比如寄生蟲。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y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一半授予中國藥物學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愛爾蘭藥物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藥物學家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中,屠呦呦發(fā)現了青蒿素,這種藥物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的貢獻是發(fā)現了一種名為“阿維菌素”的藥物,可以降低河盲癥和淋巴絲蟲病的發(fā)病率,同時還能有效對抗其他寄生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