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敏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楊絳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病逝,享年105歲。楊絳生前恬淡高雅,文學造詣頗深,她寫的散文集《干校六記》曾獲1989年全國首屆優(yōu)秀散文(集)獎,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國內(nèi)外反響很大?!陡尚A洝罚涗浟?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她下放河南息縣“五七干?!睍r的真實生活經(jīng)歷。那段歲月,讓楊絳刻骨銘心。
錢鐘書、楊絳下放“五七干?!?/p>
1969年11月17日下午,天下著雪,在河南信陽專區(qū)息縣東岳公社唐坡大隊,幾輛滿身泥濘的大卡車載來了中國科學院的幾十名學員,他們要在“五七干?!苯邮軇趧痈脑?。五七干校的創(chuàng)辦與著名的“五七指示”有關(guān)。據(jù)息縣縣志記載:1969年前后至1972年,外貿(mào)部、物資部、鐵道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對外文委、對外經(jīng)委、全國總工會等中央機關(guān)的106位部級干部,近2000名專家學者與家屬被分在河南信陽專區(qū)息縣的項店、楊店、張?zhí)?、東岳、路口、孫廟公社,接受勞動鍛煉。分在東岳公社的,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所屬的8個研究所和學部機關(guān)的100多人。
恬淡高雅的楊絳先生
1966年后,錢鐘書、楊絳作為所謂的“資產(chǎn)階級學術(shù)權(quán)威”和“牛鬼蛇神”被揪了出來,遭到批斗。錢鐘書和夫人楊絳被譽為文壇的“雙子星座”,錢鐘書是我國著名的學者、作家。他博學多能,學貫中西,是一個文化大家,其主要作品有《管錐編》、《圍城》等。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是翻譯家、文學家。她早年任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年以后任中國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她的第一部作品為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年初發(fā)表于《大公報文藝副刊》。1940年代初,她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喜劇《稱心如意》和《弄假成真》,這兩部劇本寫作和上演于抗戰(zhàn)時期淪陷后的上海,當時引起很大反響。
當時采用軍事編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經(jīng)濟所是“學部七連”,該部文學所是“學部五連”。學部五連由年逾70的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和他夫人許寶馴領隊,他們先去了與息縣相鄰的羅山縣。在那里,錢鐘書、楊絳夫婦等十幾人已于11月12日先期到達。11月17日,大部隊到達后,80多人聚居在一間屋里。因羅山無地可種,一個月后,他們就來到了息縣東岳公社。在東岳公社的學員還有沈從文、俞平伯、詩人何其芳,文學理論家吳世昌、余冠英,美學家蔡儀、語言學家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詞典》總編纂丁聲樹、文史專家胡繩、歷史學家胡厚宜、張政烺、楊向奎,哲學家金岳霖、沈有鼎,經(jīng)濟學家顧準、駱耕漠、巫寶山、荻超白,以及后起之秀吳敬璉、張卓元、董輔礽、趙人偉等人。
《干校六記》孕育于五七干校
在東岳“五七干校”,學員要種地,打坯,燒磚,蓋房,勞動強度大。有時也干些脫坯、養(yǎng)豬、打井、種菜等雜活。錢鐘書與研究梵文的學者吳曉鈴負責燒鍋爐,楊絳被分在一個村莊看管菜園。楊絳夫妻兩個身在咫尺卻很難見面。后來,錢鐘書負責到郵電所領取報紙、信件,剛好經(jīng)過楊絳看管的菜園。于是,菜園成了他們二人相聚的地方。在這期間,他們?yōu)榱藨c祝60歲的生日,還開了一瓶罐頭。
當時,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研究所工作的劉士杰和錢鐘書一起來到了息縣。2009年,劉士杰在回憶文章中說:“有一次,當錢先生像往常一樣匆匆行走在土路上時,一輛警車突然戛然而止,在他身旁停下,從警車里,走出兩位警察,把驚魂未定的錢先生請上了車。在場的人都嚇壞了,不知道出了什么事,都為他捏一把汗。直到傍晚時分,警車又把錢先生送了回來,大家心上的石頭才落地。原來縣公安局把錢先生接去,是請他翻譯檔案中的英文,真是一場虛驚?!?/p>
2010年9月8日,當年也曾下放到息縣東岳“五七干?!钡闹膶W評論家何西來在《人民日報》上撰文回憶錢鐘書。何西來在息縣下放勞動期間,看到錢鐘書每天在熬人的體力勞動之余,見縫插針、旁若無人地捧書大讀。正是在息縣的積淀,錢鐘書返京后才得以創(chuàng)作《管錐編》。這部書博大精深,涉及中西,僅引文就包括中、英、法、德、意、西班牙等數(shù)種語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多卷本學術(shù)著作。
1972年3月,在周恩來總理的特別關(guān)照下,錢鐘書、楊絳夫婦作為第二批“老弱病殘”人員被“解放”出來,離開東岳“五七干校”,回到了闊別兩年之久的北京。那段歲月讓楊絳刻骨銘心。楊絳曾經(jīng)說,她和錢鐘書在“五七干校”度過了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時光。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影響深遠。楊絳晚年經(jīng)常引用英國詩人蘭德的詩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就準備走了?!泵鎸κ窡o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錢鐘書、楊絳夫婦不怨不恨,不自憐自憫,也不伸冤訴苦,而是以平和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始終保持著豁達樂觀的精神。
散文集里的“五七”時光
1981年,楊絳根據(jù)“五七”干校的親身經(jīng)歷,寫成紀實散文集《干校六記》?!陡尚A洝烦晌挠?980年,文字質(zhì)樸平白,充滿了真情實感與深邃的思考。雖然只有三萬多字,但已高度概括了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的政治狀態(tài)?!陡尚A洝酚伞断路庞泟e》、《鑿井記勞》、《學圃記閑》、《“小趨”記情》、《冒險記幸》和《誤傳記妄》六篇散文組成,反映楊絳在息縣東岳“五七干?!狈N菜、干活以及與丈夫錢鐘書在一起的難忘經(jīng)歷。
楊絳在《鑿井記勞》一文中記錄了當時挖井的過程和感受:挖井一開始是干土,“干土挖來雖然吃力,爛泥的分量卻更沉重。越挖越泥濘,兩三個人光著腳跳下井去挖,把一桶桶爛泥往上送,上面的人接過來往旁邊倒,霎時間井口周圍一片泥濘?!?/p>
楊絳干的是為打井人送飯和燒水的雜活,有時也湊湊熱鬧,脫了鞋襪,把四處亂淌的泥漿鏟歸一處?!陡尚A洝分羞€記述了楊絳與當?shù)剞r(nóng)民之間建立的深厚感情。一天,有位老大娘帶著一個小女孩來到干校的菜園,揀了一些干老的菜幫子。楊絳問:“那些干老的菜幫子揀來怎么吃?”小女孩回答:“先煮一鍋水,揉碎了菜葉撒下,把面糊倒下去,一攪,可好吃哩!”此后,楊絳經(jīng)常在生活上幫助他們,還對小女兒的學習進行指導,彼此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71年元旦剛過,錢鐘書聽說第一批被送回京的“老弱病殘”人員名單中有他,悄悄地把這個消息告訴妻子。楊絳聽后喜出望外,幫助丈夫收拾好行李,焦急地等待著動身返京的日子。誰知,等到名單公布的時候,卻沒有錢鐘書的名字。楊絳在《誤傳記妄》一文中寫道:“據(jù)說,希望的事,遲早會實現(xiàn),但實現(xiàn)的希望,總是變了味的。”后來,楊絳想到去留的問題,問自己的丈夫:“你悔不悔當初留下不走?”錢鐘書毫不遲疑地回答:“時光倒流,我還是照老樣?!?/p>
“五七干?!钡倪z跡
如今,“五七干?!弊鳛闅v史遺存,已經(jīng)離人們漸行漸遠,但是這些名人在息縣留下的精神財富,卻彌足珍貴。1974年12月3日,顧準在北京病逝。1998年12月19日,錢鐘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2005年7月1日,中國社科院經(jīng)濟所牽頭在河南息縣舉辦了顧準90周年誕辰座談會。時隔36年,再次踏上東岳這片土地,看到這窄窄的小路、淺淺的池塘、勞動過的田疇、吃住過的瓦舍土屋,當年的老學員感慨萬千。在干校舊址模擬全景圖前,尋訪者的腳步久久停留。
文學所離經(jīng)濟所有兩公里遠,錢鐘書和楊絳當年住的房子還在,錢鐘書住的這排瓦房從南邊數(shù)的第四間,門口還放有一口水缸。錢鐘書房子的南邊,住的是軍宣隊和專案組的人。再往前走,是四排面南背北的房子,這是外文所的房子。
眾多名人在息縣的經(jīng)歷,也引起了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鳳凰大視野》欄目組的關(guān)注。2012年3月27日,《鳳凰大視野》攝制組一行十人來到息縣,拍攝紀錄片《息縣干校記憶》。此片以息縣“五七干?!睘楸尘埃藻X鐘書、楊絳、俞平伯等文學泰斗和顧準、吳敬璉、張卓元等經(jīng)濟界精英人物為主線,通過十集紀錄片,還原一位位名人大家在那個特殊年代的境遇和生活,以及他們與當?shù)厝罕娊Y(jié)下的深情厚誼。
息縣人在茶余飯后,談論起當年“五七干?!钡娜撕褪拢两袢匀唤蚪驑返?。東岳鎮(zhèn)唐坡村一位群眾說,原來的“五七干校”占地千余畝,有圍墻水溝?,F(xiàn)在,一些房子被群眾扒掉了,僅剩下幾排舊磚房。如果仔細看,依然能看到被砸爛的蓄水池,封住的水井,這些都是當年“五七干校”的遺跡。
河南省信陽市政協(xié)委員徐澤林認為,這些名人為息縣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挖掘這一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F(xiàn)在,息縣政府正在招商引資。計劃投資7600萬元在東岳鎮(zhèn)建“五七干校展覽館”,展覽館陳列當年文化名人用過的農(nóng)具、工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寫的書,編的草簾子、草帽等物品。
(謝絕轉(zhuǎn)載,違者侵權(quán))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