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子
一個時期以來,道德問題成了熱門話題。
制假販假、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已是昨日話題,現(xiàn)在又有了地溝油、毒膠囊、重金屬超標大米……詐騙電話天天有,騙人手法不斷翻新。更有甚者,醫(yī)務(wù)人員居然與人販子勾結(jié),偷竊販賣嬰兒!老人摔倒無人扶,見行竊熟視無睹,遇兇險無人出手相救……不時見諸報端。至于損毀公物、打架斗毆、隨地吐痰、加楔兒插隊……更是家常便飯。人們驚呼:“這是咋的了!”不少人痛感世風日下!
近幾十年,舉世公認,我們的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市場繁榮、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但是,不可否認,在道德上存在不少問題,有些問題還比較嚴重,有的問題甚至到了怨聲載道的程度。
對于這些問題,黨和國家應(yīng)該說一直很重視。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要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不能一手硬一手軟。1981年2月,全國總工會、團中央等9個單位發(fā)出了“五講四美”的倡議:講文明、講禮貌、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1983年2月,在此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三熱愛”: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共產(chǎn)黨。從中央到地方,還專門成立了級別很高的精神文明指導小組和辦公室。有關(guān)部門大力提倡“講文明、樹新風”。這兩年,中央又大力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現(xiàn)實狀況表明,效果不如人意。
為什么國家如此高度重視,廣大群眾大聲疾呼,而道德問題卻沒有多大改善,甚至“世風日下”呢?我很迷惑。為此,我也想了想。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道德通過人們的自律或通過一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第5版)思來想去,這個界說雖然簡單,但為我們認識當前的道德狀況提供了一個思路。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難道是道德這個意識形態(tài)出了問題?答案是肯定的。意識形態(tài)是人們頭腦中內(nèi)在的、形而上的,要通過行為、語言、文字表現(xiàn)出來。上述種種發(fā)生在社會上和個人身上的不道德現(xiàn)象和行為,正是意識形態(tài)出了問題的表現(xiàn)。意識形態(tài)出的問題是因,不道德現(xiàn)象是果。
意識形態(tài)從何而來呢?意識是存在的反映。那么,意識形態(tài)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存在出現(xiàn)問題的反映。當今社會上錢能通神,只要有錢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不管什么來路,誰有錢誰是英雄,誰沒錢誰是狗熊;大款、老板,到處受到追捧:炫富之風,讓人眼花繚亂;富人花天酒地、一擲千金,打工者為了少得可憐的工資疲于奔命;勞動模范、老實苦干、埋頭做學問的人清貧、冷落……這樣的存在,會反映為什么樣的意識?答案很清楚!故竊以為,道德上出現(xiàn)的問題,本質(zhì)上是“存在”的反映。
道德是通過人的“自律”起約束作用的。人為什么會自律?自律的動力何來?我以為,自律源于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取向和環(huán)境的影響與制約。欲為君子,則取財有道,對人謙謙;雞鳴狗盜、恃強凌弱之事,君子不齒也。欲為天下,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欲為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則做人“俯首甘為孺子牛”、做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故從根本上說,道德自律源于一個人的信仰和理想。活在世上,沒有錢是不行的;但如果金錢是人的信仰,發(fā)財是人的理想,“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笑”,怎么會有良好的道德自律呢?
良好道德,自律是根本,環(huán)境影響也不可小視。君子眾而小人寡,小人眾則君子寡也。道德問題上,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一個負面的例子。我曾經(jīng)到過一個城市,見路上的車你擠我搶,全無章法,嘆道:“怎么會是這樣,都不遵守交規(guī)!”開車的小伙子笑笑曰:“我原來是很守規(guī)矩的,可是大家都不守規(guī)矩,守規(guī)矩的人寸步難行,我也只好見縫就鉆了!”恕我直言,今天的自律與環(huán)境影響,真有點惡性循環(huán)。
除了自律,道德要通過一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我們的媒體上,不乏正能量的輿論。但恕我直言,這樣的輿論太單薄,而且往往因其空洞、不接地氣而乏力。媒體上、社會上,負能量的輿論也不少;至于那種看上去不正不負、實則對良好道德起銷蝕的輿論,更是滿天飛。各種媒體上,對富人行蹤、明星嫁入豪門、豪華喜宴之類的報道連篇累牘,而且極盡夸張、吹噓之能事。名人離婚、出軌、扯三拉四等等風流韻事,為一些媒體所津津樂道……另一方面,編笑話、謅段子調(diào)侃、挖苦,甚至謾罵神圣和當年公認崇高的人物,“爆料”某某模范其實“不咋樣”,某某英雄本來“不是那回事兒”,美德成了諷刺的對象,成了“傻帽”的代名詞……似乎生活中除了紙醉金迷、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根本就沒有偉大、高尚、品格!
想到這里,我很納悶:為什么意識形態(tài)、自律、輿論都出了問題呢?很長時間,我一頭霧水,理不出一個頭緒,直到有一天方覺得略有所悟。
我孤陋寡聞,不知“道德”一詞源于何時、何處。我想,老子的《道德經(jīng)》幾千年了,即使不是道德一詞的源頭,起碼也是很早談?wù)摰赖碌陌?。那在老子心目中,什么是道德呢?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任法融有一個說法,道者,在天為道,在人為德。此說對我很有啟發(fā):人只有身負道,方能有德,德乃道在人身上的表現(xiàn)。
“道”,在道家學說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集中體現(xiàn)了道家對宇宙本體和萬物變化的總的認識。它可以指宇宙的本源,可以指萬物發(fā)展變化所遵循的規(guī)律,也可以指宇宙萬物的同一性?!暗馈?,還可以視為哲學領(lǐng)域里的一種境界。竊以為,我們今天使用“道”的概念,與道家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我們講的道,指根本性的真理,近乎于對世界、人生的總體認識,即所謂世界觀、人生觀?!暗馈?,也常指人的信仰、理想與追求。
如是說來,一個社會,一個人,唯“有道”,即有科學的信仰、遠大的理想、高尚的追求,方能“有德”。反之,一個社會、一個人,如果“德”缺失,乃因“無道”,即科學信仰、遠大理想、高尚追求的缺失。
想到這里,我似乎有點開竅:我們在倡導美德上做了很多工作,下了極大功夫,為何收效甚微?原來,我們沒有抓到“根”上!今之人,科學信仰如何,遠大理想怎樣,追求是否高尚?該直面現(xiàn)實認真想一想、腳踏實地做點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