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摘要〕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考察了北京市朝陽區(qū)596名中小學教師的情緒智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滿意度情況,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1.北京市朝陽區(qū)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水平較高,工作倦怠程度較低,工作滿意度較高。2. 學歷、學校類型、年齡、教齡、班主任齡與教師的情緒智力相關,且這種相關性主要表現(xiàn)在情緒理解和情緒管理上。班主任年齡和周課時量與情緒耗竭程度呈正相關,周課時量與工作滿意度呈負相關。3.情緒智力與工作倦怠呈顯著負相關,與工作滿意度,尤其是內在工作滿意度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4.情緒管理能力能有效預測教師的工作倦怠和內在工作滿意度。
〔關鍵詞〕情緒智力;工作倦怠;工作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13-0004-06
一、引言
自情緒智力這一概念提出以來,心理學界就掀起了一場關于人類智能的革命。在傳統(tǒng)的研究中,研究者將研究焦點集中在智力的認知因素上,情緒智力的提出,讓研究者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智力的非認知因素上。Salovey和Mayer將情緒智力看成是一種能力,認為“情緒智力是認識情緒意義及其關系,利用情緒知識進行推理并解決問題,使用情緒促進認知活動的一種能力”。在Salovey和Mayer提出的情緒智力模型中,情緒智力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感知、表達情緒的能力;2.情緒促進思維的能力;3.理解情緒的能力;4.管理情緒的能力。除此之外,當前還有另外兩種情緒智力理論:一是Goleman提出的情緒智力模型,二是Baron提出的情緒智力模型。Goleman在Salovey和Mayer的模型中添加了動機、人格等因素,認為情緒智力不僅僅是一種能力,而是能力、人格和動機的整合體,將情緒智力分為個人能力和社會能力,包括自我意識、自我調節(jié)、自我激勵、移情能力、社交能力。Baron認為“情緒智力是影響有效應對環(huán)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緒的社會知識和能力”,其情緒智力理論與Goleman的情緒智力理論相類似,都強調了人格和動機在情緒智力中的重要作用。Baron的情緒智力模型認為情緒智力包括五個因素:個體內部成分、人際成分、適應性成分、壓力管理能力成分、一般心境成分[1]。
近年來,在教育領域開展對情緒智力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者開始關注教師群體的情緒智力現(xiàn)狀、教師情緒智力對學生的影響,及教師情緒智力對教師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大量的研究顯示,教師情緒智力情況對教師本身、教學以及學生都有影響。例如,Chan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教師的情緒智力可以促使教師擁有良好的移情能力和人際適應能力,有助于對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yǎng)[2]。Chan[3,4]的研究表明,情緒智力的不同組成部分對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吳靜珊(2012)論述了教師情緒智力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影響[5]。曹蓉從教師知識傳遞、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師生關系等方面論述了情緒智力對教學效果的影響[6]。
工作倦怠最早由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提出,主要是指個體在工作過程中體驗到的負性癥狀[7],但學界對工作倦怠的概念界定存在著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研究者將工作倦怠看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心理過程,主要研究工作倦怠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階段[8]。有研究者強調工作倦怠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其中被普遍認同的是Maslach和Jackson提出的三維概念,認為工作倦怠是指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工作領域中,個體呈現(xiàn)出的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低個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9]。情感衰竭是指個體由于身心資源透支而產(chǎn)生的極度疲勞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去人性化是指個體采取消極、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對象和工作內容;低個人成就感是指個人自我效能和評價上的降低[9]。
國內外關于教師工作倦怠的研究很多,主要探索影響工作倦怠的因素,試圖以此找到干預教師工作倦怠的方法。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的人口學特質,如年齡、性別、學歷、婚姻狀況、人格特質等對教師的工作倦怠有一定影響,社會支持、領導風格等都對教師的工作倦怠有重要影響,例如,王芳和許燕研究了中小學教師工作倦怠和社會支持的關系,結果顯示,學生和領導對教師的支持可以有效緩解教師的工作倦怠[10]。關于中小學教師工作倦怠現(xiàn)狀的研究也顯示,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呈現(xiàn)出較普遍和明顯的工作倦怠情況[11-12]。教師工作倦怠會影響教師諸多方面的工作行為,從而影響學生的行為,因此關注教師工作倦怠,刻不容緩。
關于工作滿意度,Hoppock最早給出了完整的定義,認為工作滿意度是指個體對工作環(huán)境的感受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教師工作滿意度則為教師對其工作、工作條件以及工作狀況的一種總體的、帶有情緒解釋的感受和情感反應[13]。教師工作滿意度是教師工作投入和工作承諾的重要因素,關注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問題,對提高教師工作熱情,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的意義[14]。當前,對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教師們的工作滿意度現(xiàn)狀和探索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大量研究結果顯示,中小學教師的總體工作滿意度達到了較高水平,教師的學校區(qū)域、任教年級、職稱、組織氛圍、行為策略等因素會影響教師的工作滿意度[15-18]。
在現(xiàn)階段,國內外對情緒智力與教師工作倦怠和教師工作滿意度的關系都有所探討。Chan(2006)以香港167名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考察了情緒智力和工作倦怠的關系,結果顯示,教師情緒智力與工作倦怠的情緒衰竭成分有關[19]。國內一些研究也顯示,情緒智力與教師工作倦怠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系[8,20]。李明軍[18]以及李明軍和管海娟[21]的研究顯示,不同情緒智力水平的個體體驗到的工作滿意度存在差異。隨著教育改革深化,素質教育工作推進,教師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教師工作倦怠問題日益凸顯,工作滿意度問題亟需重視。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我們希望能找到緩解教師工作倦怠、提高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可行性方法。情緒智力作為一種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能力,可能會成為改進教師不良工作感受,增進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突破口。所以,本研究試圖通過調查當前北京市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現(xiàn)狀,探索情緒智力與工作倦怠、工作滿意度的關系,為下一步開展干預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北京市中小學教師,最終獲得有效數(shù)據(jù)596份。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35.5歲,平均教齡為13.0年,班主任齡為6.96年。其中,男性78人(13.1%),女性518人(86.9%);非班主任131人(22.0%),班主任465人(78.0%);第一學歷為大專學歷的有209人(35.1%),本科學歷的有319人(53.5%),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有61人(10.2%);農(nóng)村普通校有113人(19.0%),農(nóng)村示范校64人(10.7%),城市普通校158人(26.5%),城市示范校259人(43.5%);小學334人(56.0%),初中176人(29.5%),高中68人(11.4%),職高18人(3.0%)。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考察了教師的情緒智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滿意度情況。問卷包括“教師情緒智力問卷”“教師工作倦怠量表”“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通過SPSS16.0進行了數(shù)據(jù)分析。
“教師情緒智力問卷”由楊曉萍等人編制,其中包括四個分量表,情緒知覺、情緒表達、情緒理解和情緒管理。情緒知覺是指教師準確感知、認識、辨別自己和學生的情緒;情緒表達是指教師能夠通過口頭語言或者書面語言等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緒理解是指教師對自己和學生的情緒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情緒管理是指教師對自己和學生的情緒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該問卷共20題,采用六級評分,研究結果顯示,該問卷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結構效度[1]。
“教師工作倦怠量表”(MBI)是由Maslach等人編制,包括三個分量表:情緒耗竭、去人性化以及低個人成就感。本量表共有22個題目,7級評分。本問卷被大量研究采用,研究結果顯示,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結構效度良好[22]。
“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由Weiss等人編制,包括兩個分量表:外在滿意度和內在滿意度。外在滿意是指個體的滿意與工作本身無直接關系,而與外在的因素有關系,如:領導的贊許、良好的同事關系、良好的福利、升職或高薪等令個體感到滿意。內在滿意是指個體的滿意感來自工作本身,如:工作中感受到的成就感、自尊感、控制感等令個體感到滿意。研究表明,該問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22]。本量表共有20個題目,每個題目按照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非常同意5級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示受測者的工作滿意度越高。
三、研究結果
(一)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滿意度現(xiàn)狀
研究結果顯示,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平均值為5.12,高于中間值3.5,表明北京市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水平良好;工作倦怠得分的平均值為2.91,低于中間值4,表明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工作倦怠程度還處于較低水平;工作滿意度的平均值為3.58,高于中間值3,表明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相對較高。具體結果見表1。
(二)教師人口學變量與情緒智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滿意度的關系
本研究考察了教師性別、是否擔任班主任、第一學歷、學校類型、學段、年齡、班主任齡、教齡、周課時量與情緒智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滿意度的關系。
研究結果顯示:
(1)情緒智力總分、工作倦怠總分和工作滿意度總分在教師性別上的差異均不顯著,去人性化在性別上差異顯著(F(1,591)=6.349,p=0.012,男生為2.57,女生為2.18)。
(2)情緒智力總分、工作倦怠總分和工作滿意度總分在是否擔任班主任這個維度上差異不顯著,情緒耗竭(F(1,591)=5.295,p=0.022,非班主任為3.14,班主任為3.45)和外在滿意度(F(1,590)=3.540,P=0.06,非班主任為3.40,班主任為3.24)在是否擔任班主任這一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3)情緒智力總分(F(2,582)=3.84,p=0.022,大專為5.23,本科為5.06,研究生為5.06)在第一學歷上存在顯著差異,工作倦怠總分和工作滿意度總分在第一學歷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除此之外,情緒理解(F(2,582)=4.34,p=0.14,大專學歷和本科學歷間差異顯著,大專為5.35,本科為5.14,研究生為5.17)、情緒管理(F(2,582)=4.08,p=0.017,大專和本科差異顯著,大專為5.29,本科為5.11,研究生為5.03)和情緒耗竭(F(2,583)=4.14,p=0.016,大專為3.55,本科為3.33,研究生為3.01)在第一學歷上均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顯示,學歷對情緒智力有影響。
(4)情緒智力總分(F(3,585)=3.421,p=0.017,農(nóng)村示范校為4.89,城市普通校為5.22)在不同學校類型上差異顯著。
(5)情緒智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滿意度在不同學段上差異不顯著。
(6)年齡與情緒理解(r=0.095,p=0.021)、情緒管理(r=0.120,p=0.004)相關。
(7)周課時量與情緒耗竭(r=0.087,P=0.035)、外在滿意度(r=-0.098,p=0.017)、內在滿意度(r=-0.109,p=0.008)、工作滿意度(r=-0.111,p=0.007)相關。
(8)教齡與情緒理解(r=-0.121,p=0.003)、情緒管理(r=-0.127,p=0.002)、情緒智力(r=-0.098,p=0.017)有關。
(9)班主任齡與情緒理解(r=-0.089,p=0.033)、情緒管理(r=-0.135,p=0.001)、情緒耗竭(r=-0.089,p=0.032)有關。
(三)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與工作倦怠、工作滿意度的關系
1.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與工作倦怠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考察了情緒智力總分及其各維度與工作倦怠總分及其各維度的相關關系,結果顯示情緒智力與工作倦怠的相關顯著,具體結果見表2。
2.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與工作倦怠的回歸分析
以情緒智力的情緒知覺、情緒理解和情緒管理這三個維度為預測變量,以工作倦怠總分為結果變量,考察情緒智力對工作倦怠的預測作用,三個預測變量經(jīng)過逐步回歸,情緒知覺和情緒管理進入了回歸方程,剔除了情緒理解。情緒知覺和情緒管理對工作倦怠變異的解釋率為9.5%(矯正的R2=9.2%,p<0.001)。建立的回歸方程為y=-0.166x1-0.231x2+4.999。其中y代表工作倦怠,x1代表情緒知覺,x2代表情緒管理。
以情緒智力的情緒知覺、情緒理解和情緒管理這三個維度為預測變量,以個人成就感為結果變量,考察情緒智力對個人成就感的預測作用,三個預測變量經(jīng)過逐步回歸,只有情緒管理進入了回歸方程,剔除了情緒知覺和情緒理解。情緒管理對個人成就感變異的解釋率為11.9%(矯正的R2=0.118,p<0.001)。建立的回歸方程為y=0.59x1+2.132。其中y代表個人成就感,x1代表情緒管理。
3.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考察了情緒智力總分及其各維度與工作滿意度總分及其各維度的相關關系,結果顯示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的相關顯著,具體結果見表3。
4.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以情緒智力的情緒知覺、情緒理解和情緒管理這三個維度為預測變量,以內在滿意度為結果變量,考察情緒智力對內在滿意度的預測作用,三個預測變量經(jīng)過逐步回歸,最后情緒知覺、情緒管理進入了回歸方程,剔除了情緒理解。情緒知覺和情緒管理對內在滿意度變異的解釋率為10.4%(矯正的R2=0.101,p<0.001)。建立的回歸方程為y=0.136x1+0.173x2+2.083。其中y代表個人成就感,x1代表情緒知覺,x2代表情緒管理。
四、討論
(一)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滿意度現(xiàn)狀
關于情緒智力現(xiàn)狀的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的情緒智力水平處于較高水平,情緒感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和情緒管理這四個分維度上的得分也都高于理論中值,這一研究結果說明,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的情緒智力發(fā)展良好,能夠有效地感知、表達、理解和管理情緒。
關于工作倦怠現(xiàn)狀的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倦怠處于中等偏下水平,情緒耗竭程度和去人性化程度較低,個人成就感較高,所以工作倦怠的總體程度較低。這一結果符合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特征,教師在職業(yè)過程中能夠獲得較高的個人成就感,由于面對的群體是學生群體,盡管會出現(xiàn)一些情緒耗竭現(xiàn)象,但是情緒耗竭的程度并不嚴重,去人性化的程度較低。
關于工作滿意度的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處于較高水平,其中外在滿意度相對內在滿意度較低,但是也都高于理論中值,這一研究結果說明,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對教師工作比較滿意,尤其是對教師工作所帶來了內在價值較滿意。
(二)中小學教師人口學變量與情緒智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滿意度的關系
1.班主任的特殊工作特征
關于是否擔任班主任對情緒智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滿意度的研究結果顯示,班主任的情緒耗竭程度更嚴重,外在滿意度更高,其他方面與非班主任教師沒有差異。這一研究結果符合班主任的工作特征,因為班主任在工作中會面對更多的工作壓力,但是學校會給班主任更多學習、晉升機會和待遇,因此,一方面班主任在面臨巨大工作壓力時,表現(xiàn)出較高的情緒耗竭,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對工作的外在滿意度更高。這一研究結果還提示我們,班主任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心理健康值得關注。
2.情緒智力的相關因素
教師人口學變量與情緒智力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學段,課時量多少與教師情緒智力沒有關系,學歷、學校類型、年齡、教齡、班主任齡與教師的情緒智力有關,且這種相關性主要表現(xiàn)在情緒理解和情緒管理上。從學歷、年齡、教齡、班主任齡與情緒智力的關系上我們可以推斷,工作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會有效提升教師的情緒智力水平,情緒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改變的。這一研究結果的一致性給予我們啟示:我們可以開發(fā)情緒智力訓練的相關方法和課程,幫助教師們提高情緒智力水平。
3. 工作倦怠的相關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學段、學歷、學校、年齡、教齡、班主任齡、周課時量都與工作倦怠總分沒有關系,但是工作倦怠中的情緒耗竭成分與班主任齡和周課時量顯著相關。這一研究結果顯示,擔任班主任的時間越久,就越容易出現(xiàn)情緒耗竭。與此同時,每周課時量越多,也就越容易出現(xiàn)情緒耗竭。需要注意的是,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情緒耗竭并不一定意味著這名教師出現(xiàn)了工作倦怠。工作倦怠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情緒耗竭、去人性化和低個人成就感。如果一個人出現(xiàn)了某種程度的情緒耗竭,但是這個人可能還沒有出現(xiàn)去人性化和低個人成就感的現(xiàn)象,那么就并沒有出現(xiàn)工作倦怠。
4. 工作滿意度的相關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學段、學歷、學校、年齡、教齡、班主任齡都與工作滿意度沒有關系,周課時量與工作滿意度、外在工作滿意度和內在工作滿意度都有顯著的負相關,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周課時量越多,那么工作滿意度就會越低。
(三)情緒智力對工作倦怠和工作滿意度的影響
1.情緒智力與工作倦怠的關系
關于情緒智力與工作倦怠的相關分析顯示,情緒智力和工作倦怠的相關顯著,相關系數(shù)小于0.3,大于0.2,屬于低相關。情緒智力四個維度與工作倦怠的相關結果顯示,情緒知覺、情緒理解、情緒管理與工作倦怠的相關顯著,情緒表達與工作倦怠之間的相關不顯著。情緒智力各維度與工作倦怠各維度之間的相關結果顯示,情緒智力各維度與去人性化、情緒耗竭的相關系數(shù)低于0.2,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情緒知覺、情緒理解與情緒管理與個人成就感的相關在0.3以上,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一研究結果說明,情緒智力越高,那么其個人成就感就會越高,從而工作倦怠程度就會越低。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情緒知覺和情緒管理能有效預測工作倦怠,情緒管理能有效預測個人成就感。這一研究結果提示我們,在情緒智力中,情緒管理這一維度能有效影響個人成就感和工作倦怠感,因此,在進行情緒智力提升的過程中,可以重點加強對情緒管理的訓練。
2.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的關系
關于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的相關分析顯示,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內在工作滿意度相關顯著,且相關系數(shù)大于0.2,這一結果說明,情緒智力越高,那么其內在工作滿意度越高,工作滿意度越高。情緒智力與外在工作滿意度的相關系數(shù)小于0.2,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情緒智力各維度與工作滿意度的相關結果顯示,情緒知覺、情緒理解、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和內在工作滿意度有相關,而情緒表達與之無關。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情緒管理能夠有效預測內在工作滿意度。結合情緒管理對工作倦怠和個人成就感的影響效應,我們可以推斷,情緒管理是情緒智力的最核心成分,對情緒智力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情緒智力對工作倦怠、工作滿意度的影響都是通過情緒管理這一能力去實現(xiàn)的。
五、結論
當前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較高,工作倦怠程度較低,工作滿意度程度較高。學歷、學校類型、年齡、教齡、班主任齡與教師的情緒智力有關,這一研究結果說明,情緒智力是可以通過生活經(jīng)驗和工作經(jīng)驗的積累得以提高的。研究還進一步發(fā)現(xiàn),情緒智力與工作倦怠和工作滿意度有關,且情緒管理能力能夠有效地預測教師的工作倦怠程度、個人成就感和內在工作滿意度,因此,在進行情緒智力訓練的過程中,可以重點強調對情緒管理能力的訓練。
注:本文系朝陽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第二批立項課題“朝陽區(qū)班主任情緒智力現(xiàn)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HD1252127);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一般課題“教師情緒智力現(xiàn)狀及其與教師工作感受關系的研究”(DIB14176)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曉萍.中學教師情緒智力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2]張小雪.初中教師情緒智力、職業(yè)倦怠與工作績效的關系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3]Chan D W. Perceiv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lf-efficacy among Chinese secondary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1781-1795.
[4]Chan D W. Emotional intelligence,self-efficacy,and coping among Chineseprospectiv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in Hong Kong[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8,28(4):85-91.
[5]吳靜珊.教師情緒智力對教學的影響[J].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 2:9-11.
[6]曹蓉.教師情緒智力影響教學效果的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1,(05):25-28.
[7]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8]吳維庫,余天亮,宋繼文.情緒智力對工作倦怠影響的實證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3(2).
[9]Maslach C,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10]王芳,許燕. 中小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狀況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 心理學報,2004,(05):568-574.
[11]盧秋玲. 現(xiàn)階段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的成因與對策[J].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04):81-84.
[12]劉曉明,邵海燕. 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狀況的現(xiàn)實分析[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10):53-55.
[13]馮虹,陳士俊,張楊.初中教師工作滿意度的調查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2):141-145.
[14]黃丹媚,張敏強.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04,19(3):17-19.
[15]徐志勇,趙志紅.北京市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實證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2,24(1):162-164
[16]姜勇,錢琴珍,鄢超云.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結構模型研究[J].心理科學.2006,29(1).
[17]胡詠梅.中學教師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教育學報,2007,3(5):46-52.
[18]李明軍.中小學教師情緒工作策略、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6):675-677.
[19]Chan D W.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mponents of burnout among Chinese secondary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6,22:1042-1054
[20]姚計海,管海娟.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與職業(yè)倦怠的關系研究[J].教育學報,2013,9(3):100-110.
[21]李明軍.中小學教師情緒智力、工作家庭沖突與工作滿意度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9):1328-1331.
[22]劉衍玲.中小學教師情緒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07.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北京,100026)
編輯/王抒文 劉 揚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