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彤
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互聯(lián)網要發(fā)揮干部走群眾路線、為群眾排憂解難、接受人民監(jiān)督三項新功能:“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他強調:“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
這是極接地氣的一句話,也是意蘊深遠的一句話。因為,在中國已有7億網民且還在不斷增加的時代背景下,線上解民情、線下惠民生是各級官員義不容辭的義務和使命,也是下一階段做好各項工作的有效抓手和重要平臺。
既然互聯(lián)網業(yè)已成為公眾工作生活的第一空間和精神家園,那么,也就應該同步成為干群互動的必經之路。會上網、勤上網,不僅是當代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缺席的為官之道。
有的干部借口工作忙避網不見,甚至從內心蔑視網民,認為網民意見不過是噴子們的情緒化表達。毋庸諱言的是,當前的網絡生態(tài)并不十分健康,戾氣橫行有之,潛水撒潑有之,無端中傷有之,惡意誤導有之,但這絕不能成為各級干部忽略7億網民訴求、與網民生活在兩個不同空間的理由。而且,越是這樣,官員們才更應該熟知網絡生態(tài),與網民共建清朗的、符合人民利益的網絡空間,利用信箱、論壇、留言板、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渠道廣泛收集輿情,傾聽民聲,打撈民意,廣納民智,找準網民的“痛點”和“淤點”,化淤鎮(zhèn)痛,為民謀福。
據“學習中國”大數(shù)據平臺統(tǒng)計,最近兩年內,先后有50多位省級主要領導干部、500多位地市級一把手、1400多位縣級領導干部與網民交流。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以網為鑒,可束言行。各級政府及其干部在網民心中形象如何,觸網便知。人民網調查顯示,90%的網民關注網絡監(jiān)督,99%的網民會選擇曝光社會不良現(xiàn)象,而75%的網絡輿論熱點事件都是由于政府部門回應不及時造成的。的確如此,在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方面,互聯(lián)網具有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基本具備了“人人都有話語權、個個都是監(jiān)督者”的功能。雖然虛假信息摻雜其中,但恰恰因為這種隱蔽性,才使得互聯(lián)網言論往往代表著網民最直接的感情、最真實的心聲和最坦率的評價。
這些年來,視網評如“洪水猛獸”的慘痛教訓比比皆是。一個“郭美美”幾乎毀了百年紅會,“石首事件”讓政府近乎癱瘓,“甕安事件”引得全球矚目,如果相關的領導干部能在第一時間傾聽百姓呼聲,掌握網絡輿情,及時表明態(tài)度,迅速予以應對,事件走向絕不至于如此被動與失控。
都說謠言止于智者。但不會用網的干部充其量只能算作遲鈍的智者,因為在回應網民重大關切時,他們無措把握時機和節(jié)奏,無力掌控分寸和火候,自然也就無從要求實效和質量,導致輿情非理性地蔓延膨脹,最終使得殘局無法收拾。
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說,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應該予以嚴肅批評。厝網而行,其實也是“為官不為”的一種表現(xiàn),而且是極其可怕的一種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