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紅
小學作文教學改革雖然已進行了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的情況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教作文的情況一直沒有得到很好改觀。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不少教師作文教學的指導思想不明確,對小學生作文的要求明顯偏高,以致學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果子”,壓抑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二是作文教學的內容、形式、批改、輔導等環(huán)節(jié)模式化、單一化,使得學生作文興趣點低,自主作文的意識不強。對此,語文教師不妨重視以下幾方面的策略轉變。
一、習作要求由成人化向學生化轉變的策略
作為語文教師,作文教學應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每個學生獨特的思維、觀察、表達、興趣等方面的規(guī)律。
策略一:遵循學生思維形象化的規(guī)律。
小學生的思維偏向形象化,他們往往不能像成人那樣可以“先抽象后具體”,不能像成人那樣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能力。因此,作文的要求應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的展開,應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搜尋生活場景,激活寫作內容,而非給予其抽象概念之類的寫作要求。
策略二:遵循學生觀察簡單化的規(guī)律。
小學生由于經驗不足、認識結構的不完善、思維品質的不成熟,對于自然、社會的觀察往往比較粗糙、片面、表面化。因此,引導小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興趣去欣賞事物,用自己的想象去了解世界,才能如實反映出小學生真實的視野和情感小天地。
策略三:遵循學生表達無味化的規(guī)律。
小學生的習作表達需要的只是簡單直白、文從字順、返璞歸真。教師千萬不能要求他們的作文“成人化”或“文學化”。
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想辦法真正讓學生放手“以我手寫我看”“以我手寫我心”。這樣,他們就不會感到寫作是一種負擔了,就會把作文當成自己的需要了。
二、習作內容由模式化向即時化轉變的策略
其實,小學生對即時發(fā)生的事所投入的關注和熱情,遠比對往事的回憶要多。他們最感興趣的恰恰是剛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今天與自己生活、學習、游戲在一起的人和事。
策略一:挖掘閱讀教學資源。
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占據(jù)了大半以上的時間,教師可充分利用這塊陣地,以讀促寫,以寫來加深閱讀。因為很多課文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可供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習作的資源,故教師可充分挖掘閱讀教學中的習作資源,采用情節(jié)擴展式、多向改寫式、圖文轉換式等方法,啟發(fā)學生在獨立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寫出與課文同系列的作文。
策略二:有效利用活動課程資源。
學生的在校生活,除了學科學習以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程,對這些資源的有效利用,是提升學生生活感受能力的極好機會。如班隊課、課外活動、興趣活動、參觀游覽、競賽表演等都是學生身邊極佳的寫作內容。語文教師應善于捕捉引導,抓住這些有利時機指導學生進行習作練習,幫助學生觀察生活、書寫生活,學做生活的有心人。
策略三:創(chuàng)設情景表演形式。
適時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活學生的興趣,這往往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興奮感。學生也樂于參與這樣的情景活動,真切感受和發(fā)現(xiàn)有趣的生活,為作文時的言之有物提供良好的基礎。如課上現(xiàn)場直播的小插曲、課間小矛盾的小品再現(xiàn)、繪畫實景體驗等隋景的創(chuàng)設,都是即時的、鮮活的習作內容。這樣的作文內容有情有趣,學生樂寫、易寫。
因此,教師要不為教材所束縛,要善于運用大多數(shù)學生感興趣的情景,引發(fā)學生的寫作沖動,學生習作內容才會更真切,表達才更有真情實感。
三、習作批改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的策略
長期以來,修改作文環(huán)節(jié)由教師包辦代替。相反,若教師讓學生轉換角色,修改別人的作文,他們往往會興致很高,修改特別認真。因此,習作批改不妨多管齊下。
策略一:“師改”引領方法。
在評改學生作文時,教師要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可以充分利用課堂評改,教學生既學會尊重作者意愿,又善意補充修改。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學習欣賞習作、鑒別習作、修改習作,同時又學會了獨立修改他人和自己的作文。
策略二:“互改”操練交流。
在評改作文的過程中,學生熱情最高的就是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修改別人的作文了。因此,教師可讓同學之間交換作文,根據(jù)習作要求進行“互改互批”。這種學生間的雙向交流,大大提高了學生互改作文的興趣。
通過互改,學生不斷獲得新鮮信息,拓寬了自己的思路,此時再來審讀自己的作文,往往容易找出先前不曾發(fā)現(xiàn)的問題,為學生自改作文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策略三:“自改”提升能力。
學生通過“師改”“互改”后,學會了一定的修改方法,這時,可讓學生按寫作要求,借鑒同學們的優(yōu)點及不足,用紅筆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修改后,再讓學生朗讀自己的修改佳處及評定語;教室的墻上可布置“文章病院”,定期將學生的修改佳處展示出來。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修改作文的快樂,又使其他同學得到啟示,讓每個學生都實實在在領悟到“好作文是改出來的”這一真理。
多樣化的評改方式,將教師的精力和時間騰出來,用于總結作文通病,研究自改方法,設計自改步驟和消除自改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心理障礙,這會使學生更加受益。
四、習作輔導由統(tǒng)一化向層次化轉變的策略
教師需對每個學生作文能力的發(fā)展有清楚的認識,在輔導中要因人而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策略一:對于作文基礎弱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按照事情的本來面目去寫,事無巨細,只要是發(fā)生過的、自己能夠記得的事情,都可如實地寫下來,哪怕記流水賬也行。這樣,學生就能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練習表達了。
策略二:對于作文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嘗試細節(jié)描寫,如關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特征,關注事物、環(huán)境的場面等進行描寫。這樣,文章自然就越寫越生動具體了。
策略三:對于個別作文能力很差的學生,在其作文完成后,由教師或同學陪他們一起逐字逐句修改,然后讓他們把修改后的文章背下來。同時,班里其他學生的好作文,每次都可讓他們背1~2篇,并慢慢轉化成自己的基礎語言,以此逐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小學作文教學的改革策略,關鍵在于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思維、認知規(guī)律,變革傳統(tǒng)觀念,改變傳統(tǒng)做法,遵循學生學習作文的客觀規(guī)律,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讓學生愿意表達、準確表達、富有情趣地表達,有興趣寫、有興趣改,才能達到逐步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目的,才能使作文教學更有效率。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