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志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那么,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如何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呢?本文就該話題進行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1支架和支架式學習
1.1什么是支架
支架(scaffold),俗稱腳手架,源于建筑學,是一種起支撐作用方便施工人員操作或者解決垂直和水平運輸而架構的、便于工程施工的各種框架.
1.2什么是支架式學習
支架式學習是教師主導性作用和學生主體性地位充分發(fā)揮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支架式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于為學生提供能夠促進學生順利完成學習所必要支架,啟迪學生的思維,學生順著支架向上攀巖,主動發(fā)現(xiàn)概念并找到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聯(lián)系,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向始終是科學、正確的,支架是幫助學生攀登科學高峰的階梯,當學生認知能力達到一定程度,能夠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果斷撤出支架,放飛學生的思維,幫助其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2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支架的種類
支架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有效達成三維教學目標,因此我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支架也應該緊緊地圍繞知識與技能和情感這兩個維度構架支架,借助于這兩個維度支架的構建豐富學[HJ]生的過程體驗.
2.1知識技能支架
2.1.1情境支架
教學不可缺失了情境,情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積極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初中物理學科如何有效構架情境支架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通常是將物理知識與生活構建有效聯(lián)系,通過具體的問題,有效引導和激活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2.1.2實驗支架
物理學的發(fā)展離不開物理實驗,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物理實驗的思想如圖1所示.
[TP1CW75.TIF,BP#]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實驗支架可以有3種構架方式: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課外自主實踐.
2.1.3問題支架
將教學內容視為一個任務或問題,給學生搭建問題支架,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促進對認知的理解與掌握,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搭建的問題支架通常是“整—分—整”的模式如圖2所示.
2.2情感態(tài)度支架
2.2.1動機支架
學習動機是學生物理知識學習的源動力,要想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物理知識,首先就要激發(fā)學生物理學習動機,動機支架對學生的物理學習而言具備激活、指向、調節(jié)與維持功能.
2.2.2合作支架
南通市提出了“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的十二字教育方針,其中合作學習如何施展?筆者認為需要教師給學生搭建如圖3所示的合作支架,對于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亦不能例外,通過合作支架的搭建,促進學生能夠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知識探究中來,不僅習得了知識,還培養(yǎng)了合作意識,提高了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具體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各個支架又是緊密聯(lián)系,水平、豎直交叉構建的.
3初中物理支架式學習實施的原則
3.1基于教學目標,多視角地分析學情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亦是歸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我們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必須基于教學目標的要求,多視角地審視和分析學生的具體學情.
(1)在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上,我們要善于分析學生物理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出發(fā),主動尋找教學的最佳點位,由于目前大班額授課教學方式的約束,我們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的起點要適當降低,為大多數(shù)學生的物理學習提供所需的支架,促進學生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直接到達潛在發(fā)展區(qū).
(2)在過程與方法的目標上,我們需要搭建怎樣的支架?目的是什么?豐富學生探究的過程是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和長時間保持記憶的基礎,通過支架的構架幫助學生有意識地形成科學方法的意識,不僅僅在觀察生活和實驗現(xiàn)象中有所發(fā)現(xiàn),還能在對現(xiàn)象的思考中形成歸納和總結的意識,在實驗的過程中通過支架實現(xiàn)各個物理知識間能夠融會貫通,在實驗中由于[JP3]有了親身體驗,學生成為探究物理知識和解決物理問題的主人.
(3)在情感態(tài)度目標上,教師搭建的支架要符合社會生活和學生的實際要求,不僅讓學生感到知識能武裝自己的頭腦,更要幫助學生明白學好這些知識確實能產生的巨大作用,有了充足的學習動力,學習活動才能更好的進行.
從教學目標出發(fā)對學情有了細致的分析后,在設計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前,我們教師可以先對整節(jié)課有一個初步的構想,具體做法是在搭建支架前,可以初步設計教學流程圖和知識結構圖,借此形成教學的框架、脈絡,有了這樣一個清晰的脈絡,教學設計過程也會更加順利.
3.2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好奇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們在提供支架時,創(chuàng)設的情境必需以問題為中心.問題應難度適中,當學生認為“我好像能解決它”時,才會有要進一步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沖動.在前期分析實際學情的基礎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應銜接流暢,問題應序列化,使學生已解決的題目能為下一題的解決做鋪墊,這樣將一節(jié)課的內容分為幾大版塊,每一版塊的問題都包含那一節(jié)課的核心概念知識點,學生敢于嘗試解決問題,樂于與伙伴探索解決辦法,同學間的合作不能滿足解決條件時再與教師交流,順著教師搭建的支架一步步向高層次認知層面攀登,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隨著這樣一個問題序列的解決,學生便能在頭腦中建立該節(jié)課的知識概念框架,成功建構新知.教師無論提供何種支架幫助學生學習,都要有問題意識,只有讓學生成為決策人自己解決問題,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教學案例——壓強
4.1教材分析
從中考的地位認識本節(jié)課,“壓強”是重點考查內容;從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來看,壓強在生產、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從新課標和教材的處理上來看,本節(jié)內容是通過實驗的方式幫助構建和理解“壓強”這個概念的,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生活化的情境,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感知到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從“壓強”在教材中的位置來看,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力學知識基礎,壓強是力學問題在原有力學知識框架上的一個延伸.
4.2支架式學習
在分析了教材后,筆者對于壓強的教學采用了支架式學習方式,整節(jié)課的設計以問題支架貫穿始終,將多種支架有機融合在一起,如圖4所示.
首先,搭建情境支架,根據(jù)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將學生引入情境問題之中,激發(fā)學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學習熱情.
接著,搭建實驗支架,根據(jù)壓強的概念,提出與壓力和受力面積兩因素相關的描述性問題,將學生帶入實驗探究環(huán)節(jié),學生借助實驗支架的幫助,可自行總結出壓力受力面積與壓強的關系.
然后,搭建同伴支架,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增大與減小壓強的辦法”,學生小組合作時,筆者積極巡視,同時鼓勵學生之間進行小組交流,該環(huán)節(jié)筆者充分利用了同伴支架的優(yōu)勢,集思廣益,調動起學生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熱情.
最后,搭建動機支架,在學生已經(jīng)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引導和同伴的合作完成了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后,我們的教學任務還沒有結束,為了增加學生對書本知識的實際利用性,教師要利用動機支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鼓勵學生學以致用,讓物理知識回歸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