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董天策(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本刊特邀審讀員)如要問《同舟共進》2016年6至8期的共同特點是什么,相信每位讀者都會有自己的回答。在我看來,似乎可以這樣說:關注“冷點”,深耕史論。
自然,“冷點”是相對于“熱點”而言的,是較少有人注意的事物或問題。說《同舟共進》關注“冷點”,主要體現(xiàn)在刊物的“專題策劃”上。第6期是“鄉(xiāng)村,路在何方”,第7期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以色列”,第8期是“歷史圓桌上的湯公與莎翁”,相對于當前的社會熱點,稱這些問題為“冷點”,大概沒有什么問題。不過,少有人注意并非不值得注意。在當前劇烈的社會轉型中,“三農(nóng)”問題日益嚴峻,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輿論卻關注不夠。鄉(xiāng)村是否真的在“淪陷”,人們肯定會有各自的看法,“專題策劃”的文章也沒有給出統(tǒng)一的答案,但把“鄉(xiāng)村的出路”這個問題提出來討論,本身就很有價值?!案嬖V你一個真實的以色列”專題,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以色列的歷史、制度與創(chuàng)新,告訴我們“正是懂得把握機遇,善于在矛盾中生存,勇于在危機中前行,成就了今日的以色列”,于國于民均有借鑒意義。至于“歷史圓桌上的湯公與莎翁”,將筆觸伸向400年前同時代的中英兩國偉大戲劇家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探討其生活的時代與作品的魅力,揭示其不朽杰作所折射出的文明曙光,也是別有天地。
所謂深耕史論,其實包含了文史內容與時事論說兩個方面。對于文史內容,《同舟共進》力求深度耕耘,因而常有耐人尋味的好文章?!读直朊貢H述“九一三”事件》通過于運深的口述,還原了秘書眼中林彪在“九一三”事件前夕的舉動,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歷史細節(jié)?!端巫游模褐袊箲?zhàn)國際軍運的幕后推手》指出,在當時,國際軍事運輸對堅持抗戰(zhàn)至關重要,宋子文不僅參與及影響了軍運全程,而且作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深化了我們對抗戰(zhàn)的認識。《蘇聯(lián)的“在冊權貴”》揭示了自斯大林以來蘇聯(lián)權貴集團的歷史發(fā)展與腐敗特權,讀來觸目驚心。《晚清三次改革失敗原因再探》指出,洋務運動片面改革,維新變法急于求成,清末新政雙重失誤,寫出了作者的獨到見解。《宋代緣何出現(xiàn)規(guī)??涨暗奈娜巳后w》從社會結構的視角闡明宋代以來的一個極大變化:文人群體規(guī)??涨埃约坝纱硕鴣淼摹拔奈浞滞尽奔拔娜顺雎?,對于研究宋代文化乃至宋代以來的文化都很有認識價值。
在時事論說方面,有不少文章提出了真知灼見。袁南生《國家越強大越要韜光養(yǎng)晦》從中國千年外交談起,從正反兩面的例證闡述了文章的論題。確如作者所說,中國崛起的目標與任務的艱巨性和所面臨的安全環(huán)境的復雜性,決定了中國必須堅持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戰(zhàn)略。周虎城《“深圳模式”:向前走,無退路》把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的成功概括為:改革是靈魂,創(chuàng)新是驅動,轉型靠實干。而“深圳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市場為導向,政府做引導”,這對于今日中國的改革開放無疑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北京金春明(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貴刊2016年第2期刊發(fā)的《張聞天的波折浮沉》,是一篇較為客觀地分析張聞天一生的好文章。美中不足的是有兩處小的史實差錯:一是說“1936年王明從蘇聯(lián)歸來”不確。王明是1937年11月底由蘇聯(lián)飛回延安的。二是說,日本投降后,張聞天要求去東北,“只擔任了一個地委書記”,這里有一點歷史誤會。當時張聞天工作的地點是佳木斯市,今天是一個地級市,當時卻是合江省的省會,張聞天擔任的是中共合江省委書記,而且是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所以似不應該說“與他的身份很不相稱”。
東北的行政區(qū)劃是有過很大變化的,偽滿洲國是14個??;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改劃為9省,合江省即其中之一;建國后改劃為6省,后又回歸為三省。所以,不應把合江省委書記視為地委書記。(2016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