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享受的事
宇文正YUWENZHENG臺灣《聯(lián)合報》副刊組主任
臺灣東海大學(xué)中文系畢業(yè),美國南加大東亞所碩士,有作品集十余部
朗誦會前,照例與作家在孫運璇紀念館的咖啡館用餐。這場是由小說家甘耀明、李崇建朗誦,王聰威主持。耀明問我:“學(xué)姐你還親自出席???!”“當然要來啊”,我說:“我來聽朗誦會,是享受耶!”說完忍俊不住,大伙嘲笑:“講到會笑出來,一聽就很勉強啦!”我想笑,是因為這句話聽起來真的太像場面話了,但其實,是千真萬確的真心話啊。把真心話說成了場面話,因為面對的是兩位我心里偏愛、且引以為傲的自家學(xué)弟,我這人怕肉麻!
不是只有這一場,每一場的文學(xué)沙龍,只要我人在臺灣,絕不缺席,周五是副刊組最忙碌的一天,但文學(xué)沙龍慣例在星期五夜晚舉行,每月的這一天,只好請同事們早早趕版,讓我準時赴會,有時聯(lián)副還大隊人馬結(jié)伴去“享受”。
文學(xué)沙龍已經(jīng)成為聯(lián)副的傳統(tǒng)了,我非常珍惜。它最初的緣起,是2005年5月14日下午舉辦的一場“聲情之美:作家的生命故事”朗誦會。由聯(lián)副、臺積電文教基金會與臺北故事館合辦。我記憶深刻,因為我是那場活動的主持人。原來朗誦會可以時而笑聲不斷,時而進入不可思議的神祕時空,原來朗誦可以不肉麻!
這場朗誦會讓三個主辦方感到意猶未盡,聯(lián)副當時主任是陳義芝,他與臺積電郭珊珊、故事館陳國慈商議,策劃了后來的“繆思的星期五──文學(xué)沙龍”,每個月第三個星期五晚上七點半在臺北故事館舉行。每月邀請二至三位作家朗誦,聯(lián)副規(guī)劃、邀請,事前整理朗誦文本、編印手冊,活動時提供民眾自由索取?,F(xiàn)場還備有作家的出版品,方便讀者購買、會后請作者簽名。
2005年9月16日由余光中、舒國治、幾米拉開文學(xué)沙龍序幕,我擔任第一年度的每場記錄,因此可以說是最專心的聽眾。那晚人潮眾多,故事館容不下,在戶外庭園舉行。那是中秋節(jié)前兩日,清朗的明月貼在夜空上,故事館陳國慈總監(jiān)指著身后的都鐸式老屋說:“今天最高興的就是它!”秋夜里,有蛙鳴唱和余光中的“蛙聲沉了閣閣……”有飛機劃過上空,為舒國治“我在臺北游蕩”畫波折號。幾米的朗誦配合一頁頁《地下鐵》畫面,布幕隨著微風(fēng)輕輕搖晃,像兒時在村口廣場上看電影。
我和許多作家這幾年里在故事館這幢“老房子”相見,至今記得他們的聲音,吟誦的表情,特別是“老作家”們。記得善于說鬼的司馬中原老師一上臺,“歲月是一把無形的鍥刀……”臺上飛來一只橘色的蛾;他二度上臺,那蛾又從講臺后飛了出來,非常魔幻……
我還記得那一年繆思的星期五開場,主持人陳義芝說:“將來大家會記得,在二十一世紀,臺北有一個美麗的文學(xué)景點,帶動了文化的動能?!边@個美麗的文學(xué)景點,至2015年1月隨著陳國慈告別故事館劃下句點。
去年5月起,以“星期五的月光曲──臺積電文學(xué)沙龍”在孫運璇紀念館重新開張,每個月最后一個星期五,邀請兩位作家朗誦,同樣特邀一位作家主持。由于新場地交通更為便利,“星期五的月光曲”吸引更多的舊雨新知,風(fēng)雨無阻前來──聆聽作家朗誦自己的作品。
“是享受耶!”我想他們都會這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