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做小學語文教師時遇到的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問題的提出是當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篇課文叫《月光曲》。課文開宗明義地寫到貝多芬的《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課文感情真摯,聯想豐富,意境深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著名音樂家豐子愷說:“正因為《月光曲》有動人的傳說,因此成為一般人所愛聽的最普遍流行的樂曲?!?/p>
由于對《月光曲》的喜愛,我備課時特別認真,寫的《月光曲》教案,發(fā)表在《江蘇教育》雜志上??墒怯行┩究吹搅恕对鹿馇氛n文產生了不同看法,提出了詰問?!豆饷魅請蟆泛汀睹烙废群罂橇酥苷\葆《關于〈月光曲〉的傳說》和張方瑞《關于〈月光曲〉的對話》。他們認為,《月光曲》作為語文教材不合適。教材在介紹著名人物時,還是選有根據的材料為好。學生在小學讀了《月光曲》后,會以為貝多芬就是《月光曲》中的貝多芬了。既然是真名實姓地介紹一個人,總要去了解這個人的真實事跡,否則,不如去讀一篇寓言或童話了?!肮适抡嬗衅涫聠幔俊睒非秦惗喾业牡谑虽撉偾ㄗ髑?7號之2),又稱升C小調奏鳴曲,寫于1801年。《月光曲》是法國詩人路德維?!とR爾什塔勃聽了該曲之后,聯想到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真正引起作者創(chuàng)作動機的并不是月光、微云、大海、巨浪等自然景象,而是他與第一個戀愛對象——朱麗葉·琪察爾迪的不幸遭遇。如果按照“月光曲”的原意另寫一文,說不定能獲得更為真實感人的藝術效果。兩位作者共同的觀點是《月光曲》這篇課文所述之事不符合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原意,怕以訛傳訛。
對于上述二位作者的看法,我未敢茍同。他們忽略了課文開頭《月光曲》是傳說這句話。于是,我撰寫了《關于〈月光曲〉的傳說與教材》一文,發(fā)表在《課程·教材·教法》雜志上。文中著重解讀了“傳說”與“傳記”的區(qū)別。我認為,“傳說”與“傳記”是兩種不同的文學樣式。“傳記”要以史實為根據,多用形象化的方法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面貌及其歷史背景?!皞髡f”則不然,它是歷史真實和藝術的結合體,以特定歷史事實為基礎,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而故事情節(jié)常常有很大的虛構成分,幾乎沒有什么史實根據,有的純屬幻想的歷史,民間故事多有記載。我國老少皆知、千古傳誦的“鐵杵磨成針”的傳說就是一例。李白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故事是傳說化了的,不是真實的。再如“張良拾履”獲黃石公贈《太公兵法》,張良是西漢劉邦謀臣,是實有的人物,為黃石公拾鞋也是傳說化了的?!对鹿馇穫髡f中的貝多芬是實有的人物,《月光曲》是實有的奏鳴曲,故事地點寫的是法國的貝多芬出生地萊茵河畔,彈奏者是貝多芬本人,這些大的方面都具有相當的真實性。至于貝多芬是否在皮鞋匠兄妹茅屋里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至今沒有見到記載,可見它是虛構的。這樣虛構沒有損害貝多芬的形象,而是把人們熱愛貝多芬和他的作品的感情熾烈地反映出來了?!对鹿馇穫髡f不脛而走,已在全世界流傳,為什么不能讓小學生知道呢?
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傳說”與“傳記”的概念告訴學生,他們是會正確理解的。
(車大敬,資深語文教育工作者,曾在南京市鼓樓區(qū)第一中心小學、力學小學任教,原江蘇省廣播電臺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