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 智 ·史?;仨?/p>
《查令十字街84號》背后的故事
《查令十字街84號》這本被全球愛書人深深鐘愛的書記錄了紐約女作家海蓮和一家倫敦舊書店的書商弗蘭克之間的書緣。雙方二十年間始終未曾謀面,相隔萬里,深厚情意卻能莫逆于心。書中的那些信件,大都是信手寫來,原本并不是為給別人看的,如果不是因弗蘭克不幸早亡,它們可能永遠不會面世,它們是率情之作,有些有趣的書話,信函來往間更能看出美國老小姐與英國拘謹紳士間的不同性情風格,讀來流暢而有趣。廣播、舞臺和銀幕也鐘情于這本愛書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書迷到倫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漸漸地,《查令十字街84號》成為全球愛書人之間的一個暗號。它被稱為“愛書人的圣經”。
說到《查令十字街84號》的創(chuàng)作、出版與傳播,一切都要從1949年9月的某一個秋夜開始。
這一天的晚上,33歲的紐約“剩女”海蓮·漢夫(HeleneHanff,)打開了《星期六文學評論》,瀏覽到它的絕版書店廣告。位于英國倫敦一家名為“馬克斯-科恩書店”(Marks&Co.)的廣告引起了她的注意,“古董書商”“查令十字街84號”(84,CharingCrossRoad)這樣的字眼讓她眼前一亮。英國書業(yè)的歷史比美國的要長得多,查令十字街又是歐洲有名的書店街,也許有她在美國搜尋不得的價廉物美的舊版書吧。因此海蓮于同年10月5日試著給該書店去了一封信,附上一份書單,全是她“目前最想讀而又遍尋不著的書”,因為她只是“一名對書本有著‘古老’胃口的窮作家”。沒想到,才過了20天,該書店一名落款簡寫為“FPD”的“店員”就給海蓮報告了好消息?;匦诺目跉獗虮蛴卸Y,服務極為周到,給她留下了好感。
后來,海蓮才知道這位“FPD”就是書店經理“Frank P.Doel”(弗蘭克·德爾),一個盡賣便宜好書給她的好心人。馬克思先生和科恩先生兩位合伙人之下職位最高的就是他了。這就開啟了兩人長達20年的“愛書人之旅”。在這20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弗蘭克要么到鄉(xiāng)下去收書,要么在書店賣書,幾乎沒有到紐約出差的機會,而海蓮幾度有來倫敦“朝圣”的打算,但最終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成行。但是她相信,“書店還在那兒”,弗蘭克也會一直在那兒。
如果不是1969年1月8日的一封來自該書店的信,一切也就此漸漸湮沒下去了吧。
此時的海蓮孤身一人,身無分文,前程暗淡,但是還在苦苦掙扎。這天下午六點,她抱著一大摞書回到家,照例從門口的郵箱取了郵件,只見最上面有來自馬克斯-科恩書店熟悉的小藍信封。海蓮覺得有些異樣,因為弗蘭克經常把她的姓名和地址打成一行,并且只寫上她名字的全稱。這個信封上將姓名和地址打成了兩行,而且名字“海蓮”只是簡寫成了“H”。
她拆開了信件,沒想到看到的是一個驚天的噩耗。
原來,這封1969年1月8日由秘書瓊·托德小姐從書店寄出的信上寫道:“我非常遺憾地向您告知:德爾先生甫于上年12月22日(周日)去世了。喪禮則已在今年1月1日(周三)舉行?!痹瓉?,弗蘭克12月15日突然因患急性盲腸炎被緊急送到醫(yī)院,不幸因病情擴散,導致腹膜炎并發(fā)而于一周后不治。
海蓮原先心中的一絲隱憂終于得到了最為殘酷的印證:那個離她很遠、心實最近的人已經與她永遠陰陽相隔了。而就在弗蘭克死前不久,該書店的合伙人之一馬克斯先生也過世了。她深切地感到:這兩人的去世,就好像已經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馬克斯-科恩書店,也從她身邊被奪走了。她開始大哭,不能自已,不斷喃喃自語:“我要為此寫點什么?!?/p>
她開始翻箱倒柜,終于在一個抽屜里找到了一個扁平的藍包裹。她在桌子上倒出了所有的信件。弗蘭克給她的信最多,其他有的是弗蘭克的妻子諾拉寫來的,有的是書店里的女孩們寫的,還有一封是德爾家隔壁的博爾頓老太太寫的。此外,她還發(fā)現了一張弗蘭克神氣地站在新買的二手車旁的照片。
海蓮讀了一整晚的信,到上床時心情好了很多。她想起,《紐約客》雜志會刊登一些信件形式的短故事,如果她把和書店的往來書信加以適當的編選,也許《紐約客》會采用這樣的文章。
雖然弗蘭克死了,但她的生活還是要繼續(xù)。直到3月份,這篇文章才斷斷續(xù)續(xù)地寫完,不過有67頁之多。
一天晚上,美國聯(lián)美電影公司的劇本編審瑪婭·格雷戈里打電話給海蓮,讓海蓮去她家。
臨出門之前,海蓮隨手從桌子上抓起了那篇稿子帶到身上。第二天上午,瑪婭打來了電話。她說:“我認識一個出版商,他會爭著搶著要出版它。今天中午,我要和他一起吃飯。我可以給他看看嗎?”海蓮沒理由反對。
兩個星期以后的一天早晨,電話鈴響了。對方說:“是漢夫小姐嗎,我是迪克·格羅斯曼(迪克在紐約出版界和文學界頗有名望)。但是令人尷尬的是,她對此沒有任何反應。對方接著說:“是你的出版商。”
海蓮茫然地說:“我沒有名叫‘迪克·格羅斯曼’的出版商。”
對方說:“我馬上就會成為你的出版商!我們將會出版《查令十字街84號》?!?/p>
海蓮說:“出成書還是雜志?”對方說:“當然是書?!?/p>
“你瘋了!”這是海蓮聽到后的反應。
幾天以后,海蓮去了格羅斯曼出版社,這是迪克經營的一家小出版社。除了收在稿件里的信件,該社的編輯想要閱讀弗蘭克寄來的所有信件。除了收入這些信件,書稿還得收入海蓮的所有回信,以及其他相關信件。這樣,在編輯和海蓮的共同努力下,這部書稿最終勉強撐到了90頁,顯得厚了些。
這時一封來自馬克斯-科恩書店的信給本書的出版做了悲催的“應景”。信中說:“在查令十字街經營50年之后,我們將于本年底關閉。作為對本書店的悼念,你的書將是它的一份訃告?!痹摃甑牧硪粋€合伙人科恩先生也去世了,他的后人無意經營書店,只好關門了事。冥冥中好像馬克斯-科恩書店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將以它的地址命名的這本書推上一把。畢竟人不在了,書店也不在了,這是對該書店最好的紀念。
1973年7月的一天,海蓮收到了一張明信片,寄自在倫敦度假的一對紐約夫婦,說他們是《查令十字街84號》的鐵桿粉絲,在查令十字街上看到了空蕩蕩的馬克斯-科恩書店。他們還說:“我在這里遇上了你的朋友,來自奧馬哈的丹·凱利,他說他告訴過你,要把書店的招牌帶給你?!?/p>
這塊馬克斯-科恩書店的招牌漂洋過海來到了海蓮的身邊。這是粉絲帶給海蓮最好的禮物。它被海蓮放在房間里書架的最上方,像一個守護神一樣忠實地看護著那些她從馬克斯-科恩書店購得的“古董書”。
1975年,BBC將《查令十字街84號》第一次拍成了電影。六年以后,它被英國戲劇界改編成了舞臺劇。再過了六年,它又再一次被美國人改編成了電影,由安東尼·霍普金斯、安妮·班克羅夫特、朱迪·丹奇等“老戲骨”飾演,風靡一時。這本“愛書人的圣經”也一直在西方國家長銷不衰。直到2001年,作為唯一有幸在作者生前采訪過她的華人,來自臺灣的著名書人鍾芳玲寫下了她的名篇《查靈歌斯路84號》,隨即收入她的《書天堂》,第一次向華人世界介紹了《查令十字街84號》和它的作者。隨后,這本書被另一個臺灣書人陳建銘首次翻譯成了中文,先后在海峽兩岸的時報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出版。從此,這首動人的愛書之歌也在華人世界不斷傳唱,引得一波又一波的中國人去查令十字街朝圣。與莎士比亞書店一樣,這個業(yè)已不存的書店至今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據多次到訪該地的鍾芳玲記載,“查令十字街84號”已經改為“劍橋圓環(huán)24號”(24CambridgeCircus)。但是,今天去這個地方的人們,還能在墻上看到這樣的銘牌:“查令十字街84號,馬克斯-科恩書店的舊址,因為海蓮·漢夫的書而聞名天下?!边@就夠了!正如鍾芳玲所說:“查靈歌斯路84號”是一個門牌號碼、一本薄薄的書信集、一出舞臺劇、一部電影,但它更是一個催化劑,引發(fā)出一串串的巧遇、善心與聯(lián)想,豐富了我和許多人的經歷與回憶。
(摘自《中華讀書報》2016年4月6日 葉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