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世學
[摘 要]當前,我國眾多城市都建立了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當時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廣大農民工的擁護,究其原因,當前采用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在待遇享受、繳費辦法和年限計算方面都沒有彈性。本文探討了農民工社會保障的路徑、思路、理念等,并且提出了相關建議和制度創(chuàng)新策略。
[關鍵詞]農民工 社會保障制度 路徑選擇 制度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F2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6-0267-01
前言:在城市化不斷深入的過程中,許多農村務工人員進入城市務工,但是這部分人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只是城市中的邊緣人物,底層人物。他們并沒有享有和他們?yōu)樯鐣鞒龅呢暙I相符的社會保障待遇。這樣的現象并不符合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發(fā)展的需求,同時可能為城市社會帶來許多不穩(wěn)定的因素。
一、 農民工社會保障中的主要問題
(一)社保轉移困難。
當前我國各個省市的社保繳費水平各不相同,沒有統(tǒng)一的協(xié)調溝通機制,操作細節(jié)也不相同,所以農民工面臨醫(yī)療保險、養(yǎng)老保險無法轉移的問題。
(二)社會待遇福利差
農民工在勞動安全、子女上學和住房方面都沒有良好的社會福利待遇。首先是住房環(huán)境惡劣。許多農民工的出租房,衛(wèi)生、采光和通風條件較差。其次是子女上學難問題。我國政策要求城市中的學校需要依照就近原則吸納農民工的子女入學,但是學??偸且悦~已滿、戶口不在轄區(qū)等接口,拒絕農民工子女入學。同時,大部分為農民工子女專門開設的學校都不符合相關規(guī)定,教育水平差,所以屢被取締。最后是農民工維權困難,當前農民工大多從事“險、累、臟、重”等工種,這些工種事故率高,但是農民工發(fā)生事故后的維權成本較高,維權極為困難。
(三)制度門檻較高。
社保繳費標準的制定并沒有考量農民工的收入水平,繳費數目不符合農民工的承受能力,這使得農民工普遍感覺負擔過重。這種高門檻的社保制度,是的農民工的權益難以得到相應的保障[1]。
二、 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路徑選擇分析
(一) 不宜將農民工加入城鎮(zhèn)社保體系
在我國的社會背景下,根據“勞動力里流動模型”,對提升收入的希望是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發(fā)生轉移的重要原因。如果利用政策強行把農民工加入城鎮(zhèn)社保體系的話,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民工的收入,甚至可能讓企業(yè)具有把社會保障費用轉移給農民工的機會。這樣以來,將會增加農民工進城務工就業(yè)的困難。
(二)充分考慮農民工的流動性特點
對于流動性強、就業(yè)不穩(wěn)定的農民工,需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制定過渡性的社保制度。靈活的設計繳費年限和繳費費率,并且利用立法來確定。這種過渡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時也可能會導致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城鎮(zhèn)社保體系脫節(jié),所以在將來需要逐漸進行優(yōu)化。
(三)推行強制性工傷保險
許多農民工從事著有害、危險的職業(yè),這些職業(yè)具有較高的職業(yè)病和工商事故發(fā)生率,農民工的健康和生命面臨著工商危險的威脅,因此需要工傷保險的保障。政府需要盡快強制推行工傷保險制度,規(guī)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員工買工傷保險。工傷保險的費用由企業(yè)承擔,同時農民工無需承擔相關費用。工商保險必須當年支付、當年提取,實行市級統(tǒng)籌的方式,不能涉及保險關系轉接和個人賬戶積累的問題[2]。
三、 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制度創(chuàng)新策略
(一)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
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滯后嚴重限制了城鎮(zhèn)化質量提升和農民工市民化的進度。農民工因為“農民”身份和戶籍障礙,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和勞動就業(yè)方面都不能享有和城鎮(zhèn)居民的相同待遇。政府需要加快戶籍改革的進度,把附加在戶口背后的利益不公平剝離掉,之后這樣才能逐漸的解決農民工社保的制度阻礙。
(二)設立針對流動性人口的社會福利項目和社會救助
我國在制定和改革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中,需要設立針對農民工的失業(yè)救助、醫(yī)療救助等社會福利、救助項目。許多農民工從事的是非正規(guī)的單位,強制繳費性的社會保險項目會提升雇傭成本,所以會減少農民工的就業(yè)機會。所以政府需要在社會福利和救助項目上給予農民工一定的支持[3]。
(三)制定保護性的針對政策
政府需要推出針對農民工的保護政策,進而解決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首先是子女入學問題,公辦學校需要公平對待農民工子女。并且采用和當地學生相同的收費標準和項目,禁止收取擇校費、借讀費等費用。其次是農民工的職業(yè)能力培訓問題。政府需要建立農民工職業(yè)培訓機制,以此來提升他們的職業(yè)技能和文化素質。最后是社會借助問題。我國需要建設農民工社會救助體系,增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蓋面。
結論:我國有著數量龐大的農民工人數,是我國建設城市的中堅力量,為我國的社會發(fā)展作出了不可代替的貢獻,他們應當和城市居民一樣分享改革開放的果實,這其中包括社會保障的好處。當前為農民工設立的社會保障體系只能說是一種過渡性的暫時安排,隨著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改變和經濟的發(fā)展,我國會建設出統(tǒng)一平等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且平等的安排所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
參考文獻:
[1]陸麗芳,楊鵬程.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探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3(06):59-60.
[2]周倩.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探析[J].律師世界.2003(05):68-69.
[3]楊輝.論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J].天府新論.2003(0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