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百態(tài),喧囂復(fù)雜。有人口若懸河,別人無話可說時,他有話要說;有人沉默寡言,別人嘰嘰喳喳時,他默不作聲。
然,辟一方凈土,于無聲處勝有聲,未必不是好的說話之道。
古人云:“言多必失?!闭\然,當(dāng)你將大部分的自己暴露于世人面前,你的缺點和錯誤便也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別人無話可說時你說話,你認為著是個性的彰顯,但也有可能就是愚蠢的張揚。
趟過歷史的長河,比干為國擔(dān)憂,數(shù)諫紂王廢除妖后,最終落得挖心而亡的結(jié)局;屈原直言勸諫楚懷王,苦口婆心數(shù)萬字,最終不得不跳江而終……犯了統(tǒng)治者的忌諱,張揚的個性蓋過了統(tǒng)治者的光芒,即使你的話有道理,也會成為統(tǒng)治者的眼中釘,欲除之而后快,最終招來殺身之禍。言多必失,便是這個道理。
如果他們選擇沉默,用無聲的力量對抗有聲的煩瑣,或許他們的命運會被改寫。
白居易泛舟湖上,邀歌女入船彈奏,琴聲凄惶,寫下“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名句;木心老人看清世間百態(tài),用“記得早先少年時,鑰匙精美有樣子,你煩了,人家就懂了”的詩句,點破世俗紅塵,于無聲處勝有聲,妙極!
當(dāng)然,人生在世,一味的沉默是愚蠢的,是站在金字塔底端的無奈。
魯迅面對敵人入侵,面對人民心靈的迂腐和扭曲,他依然拿起筆桿,于文字中使偽善之人潰不成軍;司馬遷面對恥辱,揮筆寫下《報任安書》作為對友人懇切的回禮;諸葛亮揮師北征,放心不下幼帝,洋洋灑灑寫下《出師表》告誡幼帝用人處世之道,其中苦心,世人皆知。
無聲,不代表無言。有聲,不代表喧囂。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一書中寫道:“我們都生活在自我與理想的對立之中,我們都需要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自我。”于無聲處勝有聲,便是讓我們用無聲的力量居于世,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自我,真正體現(xiàn)“無聲”的價值所在。